

密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十寸雨)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丹·布朗。1998年他曾经出版过一本叫做《数字堡垒》的小说,探讨了公民隐私与国家安全的矛盾,出版之后这本小说迅速成为当年美国畅销榜上排行第一的电子书。随后,他又以密码和破解为主题出版了《欺骗要诀》等一系列小说,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那本知名的《达·芬奇密码》。尽管小说中“耶稣结过婚,而且还有孩子”的这个天大笑话曾一度让丹·布朗受到世人耻笑并饱受整个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教徒的口水,但无可非议的是,这本小说对于“密码”这个词的诠释,让真正懂得享受谎言的小说迷们再次体会到了破解的乐趣所在。
说起来是最近在百度排名上升速度最快的一个关键词,让我重新回忆起了关于丹·布朗和《达·芬奇密码》,这个词就是“谷丫密码”。“谷丫”是人名,一个根本没学过画画的农妇,据说忽然有一天她灵光一闪开始画画,伴随着嘴里不停念叨的一种“奇语”和变化莫测的手势,谷丫画了2000张怪画,之后经所谓的著名专家28天“破解”,她笔下的这些密码图最终被定义为是一张藏宝图。更令人咋舌的是,一所谓的“民间科学探秘小组”按照这个藏宝图指示的入口挖下去,竟真的挖到了门一样的青石板。
尽管谁也不知道这个还在继续的密码故事究竟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但越是自己搞不明白的,人们反倒越喜欢刨根问底,何况它又是个关于密码的故事。其实每人心里都有个破译密码的情结,民间版“达·芬奇密码”的出现也是因为满足了人们永远难以满足的好奇心才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
按理说密码离我们很近,尽管它从《圣经》时代就已经存在和流行,但直到现在它依然停留在用更拽、更高、更难的手段去录密和解密,其实也只不过是在方法上不断升级而已。坐在床上,我翻开小时候的日记,那上面记录着我的初恋:我怎么在军训时候看到那个女孩,怎么在高中毕业的最后一天向她表白,怎么最后不得已和她分手……而在那本日记上,她的名字我用了“Y”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缩写代替,实际上只要稍微动动脑子,你就能猜出来她姓什么。而现在,如果我要在电脑中记录我和现任女友的故事,那么为了防止那些照片还有聊天记录被后人看到,我恐怕会把文件名改掉,把扩展名改掉,然后把这些貌似碎片的乱码文件添加到压缩包里,最后隐藏掉。
然而不幸的是,在经过一番艰辛的隐匿过程后,大多数文件都会在我整理电脑时候被系统全然不知地当做碎片文件删除掉,从而失去了对它破解的过程,这些密码自然永远闭上了嘴,无法被后人解开了,当然也包括我。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