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德的现实生活
作者:王丽娜( 1997年,跟随杨明德劫机的韩凤英(中)被公安机关从金门押回厦门 )
1993年,杨顺利从电视里看到儿子杨明德带着儿媳和6岁的孙子杨晓明劫机到达台湾,在当地被抓捕并被判刑,“那是相当震惊啊,差点要了命”。他和老伴沉浸在巨大的惊恐中,不相信在山东打工的儿子一家人已经逃到台湾,没缓过神,公安局的人就到了家里。
在长途电话那端,说起儿子,杨顺利一口一个“我大儿子……”“劫机事件”已经遥远,老伴一直没有工作,他也在10年前退休,现在全靠老两口抚养1999年被遣回的孙子杨晓明,今年7月,杨晓明考上大学,这是喜事,同时又有了新问题,学费哪里来?
即使去年底涨过一轮工资,现在杨顺利的退休工资仅是每月785.63元。一家人住在伊春红星区36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多年来,主要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家里都舍不得买菜,连一两菜都没买过,自己种一小片菜吃”。
跟随杨明德劫机的大儿媳韩凤英,1997年被遣送回大陆,在内地服完刑后,四处打工,“要给儿子挣钱上学,在家怎么办?”她挣得很少,“一个月四五百元,一年攒不了多少钱”。一开始在秦皇岛干了几年,后来又去了山东。
与杨明德结婚时,韩凤英在伊春红星胶合板厂当工人,收入还不错。当时,杨明德的身份是卡车司机,此前他当过一段时间兵。记忆里的杨明德,杨顺利说,“不是个孬人,能干、人缘不错、爱说爱笑”。还有东北人少见的好习惯:不抽烟、不喝酒,回到家里喜欢看体育节目,特别是足球。特别爱干净,从小就这样,“衣服上沾一点泥点都不行”。
命运的转折在他们结婚两年后,在红星汽车队运输木材的杨明德工作“黄了”。80年代末林区的经济开始衰退,国营单位纷纷停产倒闭。与他差不多同时下岗的还有妻子韩凤英。当时,他们的孩子杨晓明才出生一年,“发愁得不行”。待业两年多后,“实在没招了”,杨明德和妻子决定去山东东营卖烤鸡,走之前,杨明德5100元把房子卖了,“想着出去,不想回来了”。
杨明德夫妇到山东的打工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便是他父母也很少联系。“一开始还写信问好,后来就没信了,劫机之前的一年都没联系。”于是他在山东的3年都经历了什么,无人知晓。他的烤鸡生意如何,维持多久,更不知道。他出事后,国内只有一家媒体说他之前在山东利津农场开车,而《星岛日报》说他是“出租车司机”。
杨明德劫机,受到最大伤害的是他的儿子杨晓明。台湾媒体对劫机大肆报道,“人尽皆知”,“台视新闻部启用花了上亿元经费买来的卫星转播车直播,在机场大出风头”。到了台湾当天,6岁的杨晓明就离别父母,先在一位工作人员家暂住后来被带到“救总”台北儿童福利中心,很快就改了名字。
“当时他瘦瘦高高的,一个小孩子孤零零地来到中心很可怜,看起来很惊恐。”福利中心的姜组长告诉记者。他刚去时候,非常沉默,“你问他话,他才简单回答,或者是点头摇头”。
福利中心的孩子每年出出进进流动性很大,工作人员对杨晓明记忆深刻,随便问一个人都毫不犹豫地说“记得”,“大家记得他不只是他背景特殊,他很优秀,在福利中心的所有孩子里算是表现最好的那一类”。最让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觉得这个孩子不可思议的是,“杨晓明回大陆的时候是带着3000美元走的,福利中心每个月给的零用钱和他的奖学金他都存了下来”。
“早熟”的杨晓明,从来不提爸爸、妈妈和家里的事情。每3个月福利中心派车送他去台北宜兰监狱探视父母,“他很少表现自己的感情”,每次都是车准备好后,阿姨说该走了,他才默默地跟着走。据陪同他去的阿姨说,都是他拿着听筒听爸爸说话,他安静地听着。杨晓明不爱说话,但是“显示出了画画的天赋,一看就感觉不是同龄人画的,喜欢画些树林和人物”。
“他是黑户,没有户籍和学籍,注定要遣返。”回来之后,杨晓明跟着爷爷、奶奶上学,现在的他更沉默,“见面了你不和他说话,他不会和你说”,当地的民警说他前几年假期里还打工。而关于他家庭的事情,他的感触应该更为深刻也更加痛苦,当记者通过电话采访杨顺利越来越顺畅之际,杨晓明回家了,他听爷爷跟外人交谈那起劫机事件,争执了两句,没解释,他把电话挂了。此后记者不断再拨,即使明明是杨晓明接的电话,仍然告诉记者,“打错了”。
他家的邻居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本来是最最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一起事件,就被彻底地改变”。
(文中杨明德父亲和儿子均为化名) 杨晓明现实生活杨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