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是“火箭人”
作者:段然( 李程 )
时间倒流回1998年夏天。一个男孩正睡着午觉,忽然桌上的电话把他吵醒了:“你下午到东高地科技馆来,咱们一起做火箭。”电话是这个男孩后来的教练赵长林打来的,正是这个电话,让这个男孩做了7年模型火箭,并最终走进了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大门去做真火箭了。目前,他们正在忙于“大运载计划”的关键阶段,“神七”的运载部分也将由他们的团队共同完成,而这个“要玩一辈子火箭”的男孩,就是李程。
在北京,提起“东高地”,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航空”和“航天”这两个词。因为就在这个距离北京南苑机场只有1公里的地方,聚集着一批航空航天人,有人说这里的文化可以称作“东高地文化”,而这种“东高地文化”就是“航空航天文化”的另一个代言词。
东高地运载火箭研究院被附近人称作“大院”。从小长在“大院”里的李程,耳濡目染的自然都是和火箭有关的事,小时候画画比赛的题目是《我与火箭》,大院里的各种体育比赛都是什么“火箭杯”、“航天杯”、“宇航杯”,就连最早家里看的录像,也都是爸爸拿回来的火箭发射录像。那时候,在李程的脑子里,火箭就是他家生活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其实,就在他刚接触火箭的那个夏天,北京正好出过一次因为玩模型火箭而引发的严重伤害事故,大院里刚刚传达了“玩火箭模型有危险”的通知,但父母依然支持李程去学习和研究模型火箭,工作之余李程的父亲会和他一起解决做火箭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帮他找一些需要的材料,那时的小李程非常庆幸自己的爱好能得到家里的支持。然而就在看似一切顺利的时候,李程在“火箭”上遇到了第一次打击——在形容自己第一次实地飞行时,李程连说了两次“惨败”这个词。那次他们用的是火箭套材,在试飞前老师告诉所有队员,允许他们对自己的火箭做任意改装。于是,李程就动手把尾翼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2/3,正是他自以为是的这个改动,让他的火箭在打上天去的第一时间就当了钻头“转着圈地栽了下来”,这次失败让李程明白了一个玩模型火箭的规矩,那就是“小火箭和大火箭一样,绝对不能异想天开,一切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否则除了失败绝不会有第二种结果”。
上大学之后,虽然不能再在原来的队里比赛了,但出于对火箭的热情,李程成为原来他所在火箭队的“第一幕后支持”,他不单要协助教练负责队里的一切比赛和训练活动,还要开发新技术和改良旧火箭。大学前3年的6个假期李程一次也没闲着,“尽管永远在熬夜做各种各样的事,但我想没有人比我的假期过得更开心了”。2004年的全国大赛在北京举行,当时作为教练助理的李程为了去够一个落在树杈上的火箭,几乎是大头朝下从树上“扎”到地上的,当问起他为什么这么拼命的时候,李程说:“好好的火箭拿回来还可以再参加比赛,做一个比赛火箭很不容易,而且很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火箭有我们队的设计秘密,绝对不能让其他参赛队拿到。”
大学毕业,酷爱火箭的李程有如神助般顺利走入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门,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过程,“从小火箭到大火箭,我想这个传承决定了我能用一辈子去实现我的火箭梦了”。昔日的火箭少年一下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火箭工程师。由于对火箭的狂热痴迷,工作刚刚一年,24岁的他就已经被破格提升为型号主管了,“往大了说我能管全院好几千人呢!”尽管带着一点骄傲和自信,李程和他的火箭团队依旧相处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的团队,跟我当年做火箭模型时候的团队非常像,大家同进同退,感觉特别棒!玩模型火箭的时候我觉得我高中、大学的假期肯定得交给它了,但当我开始做真火箭的时候,手里拿着‘陀螺仪’,我就想,这下行了,我一辈子估计都得交给它了。” 就是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