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1号”

作者:朱步冲

“北航1号”0

( 王文龙 )

表面上,王文龙是个标准的理科“宅男”,他的话不多,在回答问题之前总要屏气凝神地思考一下。这已经是他在北航实验室里度过的第2个暑假。“没办法,要帮导师做项目。”在谈到那枚让他、朱浩、杨勇等14个北航宇航学院本科生闻名全国的“北航1号”火箭时,他也没有表露出太明显的兴奋。和大多数男生一样,王文龙从初中开始就是一个军事爱好者,看《世界军事》和《舰船知识》,然后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把兴趣放在了第一位,因为“看到火箭、飞机、导弹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与彭浩翔《AV》中的家乐、安仔、杰森一样,2006年10月,王文龙等几个已经“保研”的同学在导师蔡国飚主讲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课上决定,在最后一个学期里做点什么,当作纪念。“当时老师就把任务布置下来,由朱浩牵头,把火箭总体设计、火箭控制、火箭发动机3个专业的同学组织起来,报名参加的有14个人。”

本着“动力先行”的设计原则,王文龙和其他4个同学首先动手,开始发动机的设计:“美国人马斯克、鲁坦的火箭属于液体火箭,虽然工作时间长,但是结构复杂,燃料灌注,保存都需要复杂的后勤设备,费用比较高,我们的‘北航1号’属于固体火箭,使用HTPB推进剂,工作时间比较短,但推力大,维护方便。”两个月后,5个人年轻气盛地拿出了从单级到多级火箭的3个不同方案,满怀希望地前往呼和浩特,请内蒙古航天机电集团六院的专家评估论证。“结果让人有点沮丧。”王文龙回忆说,“3个方案都不可行,利用的许多技术都还处于论证阶段,比如企图采用提高燃速、降低压强指数衰的金属催化剂,最后修改了五六次,定了一个最成熟、实用的方案。”

当5月进行第一次发动机地面点火试验时,喷管又出了问题,“整个发动机在工作室里立刻就烧毁了,大家当时情绪都降到了最低点,负责设计喷管的张莘艾都快哭了”。在事后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是喷管本身的质量问题,与设计无关。接下来的时间里,王文龙和他的同学不得不在每一个细节上把理想和草图变成现实,尽管常常要打折扣:“当时我们想搭载小白鼠上天,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我们的理论储备根本达不到。”

2006年10月底,历尽周折的“北航1号”在呼和浩特市进行全箭试总装,“大家每天都只睡五六个小时,就是怕最后关头出现什么漏洞”。11月1日早晨8点,王文龙和其他9名同学终于站到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场上。控制组的杨勇和薛松柏在火箭上架后,拿着自制的线路板插入火箭接口,进行了对控制电路的最后检查。“三枚火箭的发射时间之所以间隔很长,是因为我们调整了后两枚的发射仰角。”王文龙对我们解释说,“调高一点,升空高度就理想,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对发射场的安全威胁比较大,第一枚的发射角度就是67度,成功以后,我们就调高了后两枚的角度。实际高度达到了1.2万米”。当然,成功背后也有小小的遗憾,由于电路过载太大,使得“北航2号”搭载的总重25公斤的空气测量仪器附加的降落伞没有打开,没有完成顺利回收。

现在,“北航1号”的同级模型和残骸已经安静地躺在北航新主楼的展览室内,14个志同道合的火箭少年也各奔西东,但是它所体现的某种精神已经在宇航学院内部驻留下来,王文龙告诉我们,自制火箭已经成为学院同学内部的保留课题,新一届毕业生正在设计固液混合动力、规模更为庞大的“北航2号”。无疑,在他们眼里,自制火箭已经超越了满足好奇、设计实践的单纯意义。在拍照时,我们选择了校园里一座酷似火箭腾空的雕塑,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王文龙的表情变得自信而凝重,仿佛在用眼睛寻找天空中某个不可预知的角落。 王文龙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