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岁的病毒
作者:尚进最大的经济破坏性产品是什么呢?《探索》频道进行过类似的探讨,90年代末全球性的真空汽车轮胎技术缺陷曾经名列榜首,理由很简单,数百万辆汽车出厂的时候就装上了缺陷轮胎,交通事故的损失自不用说,光销毁缺陷轮胎所造成的费用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还不算对环境的污染损失。尽管不至于影响生命安全,但与之相比,电脑病毒作为人为破坏经济的典型,危害更严重。
到底谁是计算机病毒之父,几乎没有准确的定论,有据可查的民间病毒鼻祖可以追溯到1982年,一名匹兹堡的9年级学生理查德·斯克伦塔(Richard Skrenta)依靠自己的圣诞礼物——一台苹果2型电脑写出了第一个实际传播的病毒。这个被命名为Elk Cloner的原始病毒更接近恶作剧,理查德·斯克伦塔将恶意代码捆绑在了一个游戏程序中,当游戏拷贝者第50次运行这个游戏时,病毒才会被激活,然后会显示一段他自己写的歪诗。25年后,这位理查德·斯克伦塔已经是分类聚合网站Topix.net的创始人了,天天费劲地考虑融资问题,可他却并不在意,自己25年前早已经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50亿美元,本来完全不必存在的反病毒生意。
实际上,最早在概念上勾勒出病毒程序蓝图的先知,还要算电脑先驱冯·诺伊曼,正是他那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提到了扰乱性程序编码。1975年科幻小说作者约翰·布鲁勒尔的《震荡波骑士》和1977年托马斯·捷·瑞安的《P-1的春天》,通过小说的形式让病毒概念不再是专业概念。科幻迷都明白计算机病毒是如何发作的,可当时依旧用恶意计算机程序这样的累赘词汇来定义,直到1984年弗雷德·科恩发表了那篇《电脑病毒实验》的论文,病毒,这个以往医学领域的词汇才第一次被腾挪到了信息文明之上。
PC上的首个病毒直到1986年才出现,巴基斯坦的Basit和Amjad Farooq Alvi两兄弟一夜之间让世界技术界震惊,刚刚数字办公的超级大公司们突然意识到,居然有人能轻易摧毁一个公司的日常运转。实际上短短25年,全球病毒程序的数量超过了40万种,并且平均每天诞生出1020个新病毒,2005年以前病毒还只有4.7万多种,2006年全球蠕虫病毒热,直接激增了至少23万种新病毒。那么25年来病毒到底给经济带来了多少损失,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统计的数字,最夸张的统计号称83兆亿美元,最保守的统计是253亿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电脑病毒养活了全球超过20余家的杀毒软件公司,且不说赛门铁克、趋势软件、熊猫软件等国际巨头,光中国本地就冒出过不少杀毒个体户,所有经历90年代中国信息文明历史的人,几乎都知道王江民在中关村用杀毒软件换来一麻袋现金的故事。
自从2000年后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病毒传播越来越趋向极度爆发,不再是以往让电脑死机的破坏程序,符合网络结构的蠕虫和木马病毒彻底打造出病毒经济的产、销一条龙,甚至全球存在一个隐秘的病毒贩卖市场,商业间谍和信用卡窃贼混迹其中。网络上流传的说法,5万美元的价格就可以雇用到程序员编写一个你专属的新病毒。
( 理查德·斯克伦塔 )
最近有人打算给电脑病毒开家博物馆,联系全球的反病毒软件厂商捐献病毒样本,一些80年代DOS上的老病毒成了抢手货,据估计有200多种老病毒已经绝迹,甚至有人开出了5000美元的病毒样本悬赏金。而更有意思的是,有位叫皮尔埃德的法国人类学教授做了一项调查,根据原始病毒作者的国籍,来测算信息文明时代人类技术技巧的分布变化,以及与道德文明之间的关系。结果东欧成为目前全球高水平病毒的核心源泉,挪威压制黑客的态度让德国和瑞典的病毒不再保持技术领先,美国和日本这些90年代病毒制造源失去了活力,而中国和韩国却成为病毒最活跃的地方,2006年新生的近30万种病毒,有1/3都是东亚生产的,这些流水线化的病毒大多数没有新意,只不过是东欧高级病毒的改版,但却不知疲倦地更新升级,典型的人海战术,不再是什么技术炫耀,如同反病毒专家们可以从杀毒软件公司领到薪水一样,病毒写手也成为一份隐秘的正式职业。 25岁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