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我是官场失败者

作者:孟静

王跃文:我是官场失败者0

( 王跃文 )

不管情不情愿,湖南作家王跃文头上这顶“官场小说”作家的帽子戴的是结结实实,他的新书《大清相国》皮是历史,瓤却依旧是官场。弃今从古,王跃文给出的答案是:“写现实官场,可能有一些人看了我的名字觉得怕,也不一定出得了。”

上世纪90年代,他凭一部《国画》杀出重围,把反腐小说这个派别扩大化,成为实用价值高于艺术价值的“官场文学”代表。仅《国画》就有200万册的盗版,还有人“盗名”,把身份证上的名字改成王跃文出版的同类书籍掩耳盗铃。

《大清相国》的主角陈廷敬做了50年京官,官至一品,康熙留给他的评价是“几近完人”。王跃文在参观皇城相府时,陈的家乡人请他为其作书,他本来不接受命题作文,看了陈廷敬这位政坛不倒翁的材料后,创作欲大增,还为其总结了“等、稳、忍、狠、隐”的为官五字真言。“等”就是对政治机会的等待,“忍”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的一种忍耐,“狠”是一种效率。“隐”是在权力过渡后的软着陆。

有出版界人士担心这本以历史为外衣的小说的销量不比从前,王跃文自己倒是信心十足,一口咬定“不会少于以前的当代题材”。

记者:有业内人士称你在淡化这本书的官场色彩,你也管它叫政治文化小说,你是不是觉得官场文学太露骨、肤浅?

王跃文:我是官场失败者1

王跃文:淡化官场是出版业人士从装帧设计上有这种感觉,我没有刻意回避官场,当然我也没定义为官场小说,毕竟写的是官场人物,还是一部古代的官场小说。官场小说确实良莠不齐,多是写些官场争斗、游戏规则,没有从整个社会层面分析,水平不高。

记者:你的书比较灰色,你自己也提到过,有人给你写信,表示看完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王跃文:我是官场失败者2( 会商要事的清朝官员 )

王跃文:消极的不是作品,而是生活本身的不如意。书里的灰暗和现实比是冰山一角。

记者:可是你笔下的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傅山面对陈廷敬这种官场老油条却一败涂地,这也是批评家诟病的。

王跃文:傅山和陈廷敬尽管观点相对,傅山仍然是非常有风骨的读书人,这和历史上他的形象没矛盾,他不见皇帝、不下跪、不当贰臣、不顺应历史潮流,是一种迂腐,明朝有理由灭亡,为什么要做腐朽王朝的遗老?

记者:你书中的所有主人公都不算是坏人,只是在混浊的环境里但求自保,这是你内心的折射吗?

王跃文:不能用好人、坏人来划分,他们在现实官场中都是很真实的存在,原本理想是做个好官,碍于游戏规则不能做,向现实妥协的第一条就是自保,否则就早早出局。我写的当代题材中,没有正面人物。但陈廷敬作为历史人物,在文献资料里,他是好官、清官、德官、仁官,让我敬仰,这是我写作的动机。但他不可能简单地做好官,必须有手段,古来就这样,没有自保能力不行。

记者:你过去的主角都是地市级以下的官员,这次一下子升到一品大员,有评论家说你写的陈廷敬只有一分历史,是你在假设他如何当官,你的经验多是来自于自身体验,这次有没有觉得自己的经验捉襟见肘?

王跃文:我以前有本书里写的京都市的主角就是省部级。写作肯定需要个人经验,小说离不开虚构,《史记》是大家公认的史书典范,它就有大量虚构,《大清相国》里大事都是有记载的,可是有些东西要形象化必须虚构。有清史专家提出,大臣们在文渊阁里议事是绝对不可能的。《清史稿》中有记载,皇帝请大臣在文渊阁吃茶,肯定是大臣们等康熙,不可能皇帝等他们,所以在等待的时候谈天说地完全有可能。

记者:康熙评价陈廷敬“几近完人”,这种“完人”是不是更不好写?

王跃文:是难写,完人都是四平八稳。康熙喜欢评价他看好的人为“完人”,他说过好几个人是“完人”。

记者:所以康熙是个吏治松弛的皇帝。

王跃文:对,我书里引用过一段话,曹雪芹的爷爷说:朝廷的例规太多,皇帝不同意,说:没必要得罪人。可以看出他对吏治的态度。

记者:当代的官场和古代有什么变化?

王跃文:目前的风气是连老祖宗尚文的传统都丧失了,哪怕写点风花雪月也被视为另类。我就听人讲:某某部长非常好,不写诗就更好了。古代官员哪个不舞文弄墨,写诗文都会展现一点真实的自我。不让领导有个人魅力是对人性的压制,不允许个人情感的暴露,稍有个人风采就不正常,是爱出风头,非得像泥菩萨一样。

记者:可是我记得你在《梅次故事》里说某书记喜欢自己写讲话稿,于是永远升不上去。这个细节就教育了不少人,官场文学之所以流行就是有人把它们当教科书研习?

王跃文:《国画》就有很多人看成官场秘籍,如果按书里写的那套做就是傻帽,文学作品的根本功能还是娱乐。我从没想过要教导别人怎么做。读书人谈论这套,对现实官场没有意义,他们只有对权力的顶礼膜拜,唯一的信仰就是权力,行为准则只有两条:服从权力、谋取权力,他们不是不明道理,而是不讲道理。

记者:官场文学作家都没有做过高级官员,却教人怎么做官,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你认为自己是官场失败者吗?

王跃文:肯定是官场失败者,所以我得感谢这段生活。

记者:你离开官场7年了,却依然靠这段财富写作,不觉得官场也是在变化中吗?

王跃文:一方面我没想过永远写官场,另一方面我继续生活着,社会上发生的事我都知道,更何况好作家在于想象力。

记者:官场文学是中国独有的门类,这类题材这么受欢迎是正常的吗?

<p "="">王跃文:宁愿我的书不卖,我也不愿意人们关注官场。 文学大清相国官场小说王跃文陈廷敬国画失败者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