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米格尔街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成刚)
“非典”前不久,我在西安,租住在南郊的一个村子,东临大雁塔,西接“美院”,这里却没有因此变得秩序井然,相反,混乱不堪。狭弯如肠的巷,逢着雨天积水即膝,路两端挤满渡人的三轮车,先前是人力三轮车,后来机动车辆冒出不少,不变的是过路人的狼狈,和蹬车者的自卑麻木骄横,50米不到的水面,每人头收费两元。临街是节节拔高的民房,村民以租房为生,除收租金领着找房的年轻人上上下下看房,不断把楼层加高,麻将是他们最主要的打发时间的利器,还有路边的台球桌。
村口的小书店里就数武侠玄幻小说最受热捧,整整4只大书架,我在这里补习了金庸和古龙的大部分著作。这些书封面封底油渍斑驳,独特的油墨味被烟和汗臭混合的气味逐渐覆盖,那种味让人头昏脑涨。小书店老板也是大学生——附近一家民办院校的自考生。兄弟两个,轮番照看店铺,为增加收入,他们还出租光碟和VCD机。书店面东,光线幽暗,不开电灯,一个阴雨天,我猫腰在里面翻着非常有限的新书,通常非畅销书在这里都能成功地保持最初的模样。当时我一头撞到《米格尔街》,它夹杂在一大堆散发着秽气的书籍中,薄薄的,清淡的,从里到外都非同寻常。我第一次听说奈保尔,像多数人一样,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头首先唬住了我,我花了5角钱租到了它24小时的所有权,那次交易真具高性价比。
当天下午,我推开临街的窗户,底楼川菜馆的油烟云朵般涌进房间,只好压下插销。我把《米格尔街》置于木桌上,自己坐在简陋的钢管塑胶凳上,身体微微前倾,借着玻璃透进来的天光,开始了对头一个短篇《博加特》的阅读,每天早晨,海特起床后,便骑在他家阳台上,朝对面喊到“有什么新鲜事么?博加特?”这是排在最前列的句子,它像是一个剽悍的野孩子,在我还没有做出全力迎战的准备时,就一个前扑,拦腰将我掀翻在地,它骑在我身上,压住我,告诉我,这不仅仅是西班牙港,也是你所在的地方;这不仅是海特和博加特他们的故事,你自己也出现在里面并且担当着某个角色。次日,我打着伞冒着大雨步行至小寨中路的书城,买了一本《米格尔街》,那时,我阅读次数最多的是最末一篇《告别米格尔街》:“我离开他们,步履轻快地朝飞机走去,没有回头看,只盯着眼前我自己的影子,它就像一个小精灵在机场跑道上跳跃着。”和书中主人公不一样的是,当时的我根本坐不起飞机,我奢侈地期盼一列火车载我离开这里,越远越好,然而当时没有人告诉我那列火车的目的地和时刻表。 街上米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