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俏到)

夜不闭户,是古代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点。最早提出“大同”与“小康”等概念的《礼记·礼运》就这样说了,“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一个地方,能够治理到老百姓晚上不需要关门的程度,确实说明其治安状况和民间道德风尚的极度良好。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有个叫子产的,治理郑国,“三年,门不夜关”,不过三年就取得如此政绩,委实很不容易。印象里,这大概是正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实现“夜不闭户”的人。

在古代,“夜不闭户”常与“路不拾遗”连用,以形容某地之太平盛况。可在我看来,要实现夜不闭户,固然必须有良好的地方政治;但要实现路不拾遗,却不一定。比如班固在《汉书》中记载的一个“酷吏”名叫义纵,他姐姐对他的公开评价是“无行”,就是说他没道德没素质品行不好。但因为皇太后对他姐太好,所以太后竟不顾他姐的反对而一定要提拔义纵。于是义纵当上了河内都尉,应当是警察局长的角色吧,“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简单地说就是把当地土豪劣绅一家老小统统从肉体上消灭,从此人人惊恐、“路不拾遗”。结果虽然不错,但连犯罪分子的远亲近交、父母子女也不放过,这手段就未免太血腥、太不人道,难怪被归类于“酷吏”。

因此个人感觉,路不拾遗不一定可羡,因为实际上可能是“白色恐怖”状态下的不敢拾遗。但夜不闭户呢,难道就是我们向往的和谐社会吗?尽管与路不拾遗相比,夜不闭户更加意味着良好的地方政治,但我还是觉得,面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夜间还是谨慎些好。正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我们不仅要养成一定的作息规律,而且要注意早上打扫卫生、晚上关门上锁。就《朱子治家格言》在旧时得以广泛传播来看,我们劳动人民还是非常现实的,夜不闭户虽然也被向往和提倡,但具体到夜间的自家房门,就不仅要闭、而且要锁。

可以拿来佐证的是贾岛那个关于“推、敲”的典故。唐代的贾岛写了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拿捏不准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正骑在驴上苦苦琢磨呢,不经意间冲撞了韩愈出巡的车马,于是被拿下。好在韩愈当时已是成名文人,一问之下并不以为不敬,反而帮贾岛琢磨起来,最后拍板用了“敲”字。诸位请注意,能“推”开的门是不可能上锁的,非“敲”不开的门肯定是上了锁的。就这一字之别,至少说明在韩愈的潜意识里,关而锁之,是门在夜晚理所当然的状态。而韩愈当时代理“京兆尹”,作为首都长安的代市长,他之所以选用“敲”字,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就“夜不闭户”表明了官方的态度和立场呢? 夜不闭户

上一篇: 我在米格尔街上
下一篇: 她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