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运会”之后,新大片的诞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 )
“开幕式:向文艺界学习”
到了1990年亚运会,文化的概念真正开始体现在开幕式中。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朱祖朴被调去担任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和文化艺术展览部部长。朱祖朴看了当时领导定的亚运会章程,章程中就有三条,一是必须有田径赛,二是必须有水上运动,三是必须有文化。朱祖朴的理解是,前面两条都好办,第三条在竞技体育中很难表现,只有力求在开幕式中体现。他自己的原则就是,搞亚运会开幕式,一要创新,二要有内涵。为此,朱祖朴从全国各地请了很多专家参与讨论,这中间包括体育、历史、音乐、舞蹈等各行各业。在北京市政府的一间会议室里,朱祖朴说当时的原则就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腾云驾雾,说什么都行。目的就是集思广益。
“实际上,作为开幕式表演,团体操当时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主要就是向文艺界学习。”朱祖朴回忆说,有一次请了乔羽,乔羽说山西的威风锣鼓不错,气势很好,搞大型运动会,就需要气势啊,而且威风锣鼓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和朱祖朴的想法不谋而合。朱祖朴解释说,广场艺术与剧场艺术不同,剧场艺术强调的是细部,比如你去“人艺”看话剧,你能看到台上演员的手在发抖,还有很多细节。但广场艺术强调大手笔、大气势,要体现一个精神。尤其是在亚运会这样的场合,向亚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国,开幕式第一场就要震住观众。讨论会上,有人提出,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美国人搞了七八十架钢琴,同时演奏,不但有气势,而且更有艺术特色,亚运会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但朱祖朴觉得那样并不能展现艺术,相反展现的是技术,因为美国人是用电脑指挥。讨论下来,朱祖朴还是赞成拿“威风锣鼓”打头阵,并迅速派了两个人去山西考察威风锣鼓。当时民众情绪很高,毕竟是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大型运动会。为了向各国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朱祖朴所在的文化艺术展览部搞了100多场展览,有邮票、书画,甚至包括酒文化。
很快就确定在开幕式上使用威风锣鼓。山西的代表找到朱祖朴,提出要表演15分钟,朱祖朴觉得时间太长,整个开幕式也就一个多小时。双方谈判的结果,朱祖朴只同意表演8分钟。并提出,不能重复,在高潮时候赶快收。后来锣鼓、腰鼓、八面大鼓、太平鼓,刚柔结合,一共表演了8分钟。来自山西临汾黄土高原一个村子的88名农民在震天的锣鼓声中恰到好处地收了,让观众意犹未尽。随后就是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
在这一年的亚运会上,开、闭幕式上开始出现了演员表演。那届开幕式,于文华、刘德华、刘欢都参加了。当时完全是一个政府行为,只是象征性给点劳务费,之后的七、八、九届全运会,歌手上开幕式就比较普遍了。这样开幕式开始走向了多元化。
( 1964年10月在北京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
“七运会”:体育搭台,商业唱戏
1993年9月4日到9月15日举行的“七运会”的重要是因为,那一年我国正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9月23日将出投票结果。“七运会”自然就是一个窗口,世界通过它观察中国。开幕式上如何搞,这让已经有四届全运会、一届亚运会编导经验的徐培文很犯难。当时无论是徐培文,还是袁振、钟毓麟、魏廷陛都已经属于开幕式编排的老人了。徐培文已经57岁,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其他3人也都年过50。这4人同属北京市体委大型活动处,都是体育口的,必须补充新鲜血液。徐培文回忆说,五、六两届全运会体育和文化的结合都没有成功,但亚运会已经有了一个尝试,“七运会”要想搞好,必须引入专职的文艺人才。
( 1980年7月19日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在列宁体育场举行,主题是“自然”,开幕式的大型体操表演可谓精彩纷呈 )
徐培文的这些想法都和朱祖朴不谋而合。当时北京承办七运会,四川和秦皇岛协办,朱祖朴再次成了筹备委员会和组委会的副秘书长。那时候的朱祖朴刚刚搞完亚运会,他称自己当时经验并不丰富,其实还是个外行。于是录了春节联欢晚会,仔细观看,琢磨,同时看评剧、话剧等,从各个门类的艺术中吸收文化。前面的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基本都是两个平面表演,一个是背景平面、一个是场地平面,这是团体操的传统套路。团体操表演以板块式和篇章式为主,讲究整齐划一、横平竖直,但确实很单一,舞美效果不够,很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开幕式必须更多展现文化,徐培文开始在文艺界寻找。先是找到中央歌舞团,但人家害怕承担风险,徐培文他们也觉得中央歌舞团这样的单位没有保障,双方没有谈成。随后又找到了北京唯一的一个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当时的院长吕艺生一直想参与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老师,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徐培文等人也觉得北京舞蹈学院毕竟归北京市管辖,这样合作起来不但方便,而且有保障。双方很快谈成了。吕艺生把当时舞蹈学院各个系的主要负责人都找了来,其中就包括表演系的陈维亚,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教师。还有王玫、唐满城、潘志涛,当时的唐满城已经是知名的舞蹈家了。于是吕艺生担任了“七运会”开幕式的总编导,徐培文担任了副总编导。朱祖朴则担任总策划。
( 1980年7月19日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在列宁体育场举行,主题是“自然”,开幕式的大型体操表演可谓精彩纷呈 )
总策划、总编导是解决演什么的问题,编导、舞美、灯光、服装等人员则要解决怎么演。在朱祖朴、吕艺生、徐培文、路健康等人的多次商讨下,“七运会”开幕式引入了商业和文化的概念。“魂”,“潮”成为开幕式的精髓。上半场是“魂”,朱祖朴解释说,魂就是“中华民族魂”。怎么展示,通过“琴棋书画”。“琴”就是请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居高临下弹《十面埋伏》,下面排的是兵马俑;“棋”就是流动的围棋;“书”就是用火炬摆成一个“龙”字,火把一个个亮起来,动态地展现中国的书法,火把代表着希望和追求;“画”就是用舞蹈来展示唐代的“夜宴”以及“飞天”、敦煌艺术等等。上半场由魏廷陛和唐满城负责。
下半场是“潮”,就是“改革开放”的大潮。由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展示丝绸之路,过去远行是用骆驼,现在则是飞机。先是骆驼商队,然后由穿着空姐服装的演员来展示。这些都是靠人的流动来实现,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从古到今的对外交往,强国之路。每一场都有一个体育老师和一个舞蹈编导,双方配合,把“魂”、“潮”这些文学理念、文学创意分解成舞台板块。在体育和舞蹈中以舞蹈为主。
( 1980年7月19日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在列宁体育场举行,主题是“自然”,开幕式的大型体操表演可谓精彩纷呈 )
但“魂”、“潮”中都有团体操的因素。朱祖朴解释说,团体操是整齐划一的动作,比如国旗组成方队出来。上篇“魂”中,围棋的跳动,也是团体操的格局,很整齐。兵马俑,也是方块或者圆形等表现出来。团体操并不是说就是“一、二、三、四”地做操。团体操也不就是人海战术,它完全可以展示有内涵的东西。
当时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演,文艺界和体育界的人白天晚上在一起商量。年轻的陈维亚缺乏团体操经验,经常会请教徐培文:“老徐,这个队形怎么走好?”但说实话,“七运会”的开幕式还是以文艺界的人为主导了。吕艺生调集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诸多老师和学生分散参与到各个场次,专业的演员极好地带动了整个表演团队。袁振和徐培文都认为,如果说亚运会开幕式,体育还是压倒文艺,那么“七运会”上,文艺真正接过去了。“七运会”是一个分水岭。袁振补充说,前七届全运会挑头的都是体委,但“八运会”后的几届全运会,都是由文化厅来主抓。
( 希腊雅典的成功
既有简洁、质朴的表演,又有极富哲理的构思和深奥主题的演绎。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在数百名鼓手演奏的希腊音乐声中,徐徐拉开帷幕。它留给世界的是一个表演者以少胜多、表现手段以高科技取胜的完美印象,预示着未来开幕仪式的流行趋势。
)
当年的总编导吕艺生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做院长后,自己组织了一个队伍,专门搞各种活动的开幕式。年轻的陈维亚由此也走上了开幕式的舞台。到了“九运会”,基本上就全都是文艺界的编导了。“十运会”上则加入了戏剧和影视界的人,更多的高科技被运用到舞台表演中,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加花哨。
政府行为向市场化的转变
在开幕式表演由体育向文化转变的同时,政府的作用在逐渐弱化。一开始,无论是全运会还是城市运动会、民族运动会都是完全的政府行为。一般是政府出钱、然后组建组委会,由体育局牵头,事无巨细都是政府的人操作。但到了后来,开幕式运作上引入了商业机制,也就是公司承包。
创办于1994年3月的北京北奥有限责任公司是隶属于北京市政府的国有独资公司。亚运会结束后的一些大型器材,以及第一次“申奥”剩下来的经费都给了这个公司。朱祖朴解释说,这应该相当于一个局级事业单位,当时归北京市建委管理。成立之初,包括朱祖朴在内的北京市政府很多领导都做了这家公司的挂名董事。跟随朱祖朴多年的路健康(目前正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制作总监)也成了公司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后来,北奥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歌华等4家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了北京北奥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有限公司。这是个股份制公司,专门从事策划、组织、实施国内外各类大型文化体育盛会的开闭幕式,路健康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路健康早年是海淀区文化局局长,后来担任海淀剧场经理、中国演出公司总经理。亚运会时就跟随朱祖朴,到“七运会”,路健康成为策划人之一。可以说经过亚运会和“七运会”的锻炼,路健康当时在开幕式制作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亚运会后,很多省市都举办城市运动会或者民族运动会、工人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但都缺乏经验。这种情况下,他们纷纷来北京取经,朱祖朴就经常外出做报告,路健康和北奥公司就这样顺理成章被推了出去。路健康多年来一直在文艺圈,有丰富的人脉关系,灯光、音响、舞美、服装、道具、演员,北奥公司一般都有多名备选。而各地政府显然匮乏这方面的资源。他们需要一个有丰富的开幕式操作经验的公司。这样双方就有了合作的前提。路健康解释说,每届运动会,政府都会有一个预算,而北奥公司也会有一个预算,这样双方谈判。其实说白了,就是北奥公司要价。路健康坦称,一般很快就能谈成。这是因为,北奥公司没有竞争对手。可以说是独此一家。这样北奥公司会和当地政府签订合同,全权操作开、闭幕式,当地政府一般只是把握大的政策方向。
这时候,运动会开幕式开始引入了商业机制。作为一家股份制企业,北奥公司是要赚钱的。路健康解释说,单纯政府运作一届开幕式,很可能要超支,但北奥公司运作是绝对不会超支的。公司一旦和政府签订了合同,就开始精打细算,比如吃饭,一个人一天可能只有30元,住宿甚至只有20元,当然也要看人员的级别。而这些在和政府谈判时,报的价格一般都要100多元。路健康、陈维亚、韩静霆三个人是黄金组合,很快就能拿出一套开幕式的创意,然后路健康利用自己多年的关系,开始联系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以及各方面的职员,然后分别谈好报酬,就可以开工了。可以说,这是个接近于市场化的操作了。在这个过程中,韩静霆负责撰稿,陈维亚负责编导,路健康统筹,3人都缺乏体育的因素。团体操就这样越来越被弱化。当然,徐培文分析说,这也跟政府行为的弱化有关,如今的开、闭幕式中更多的是舞台综合艺术表演。
(感谢毛学信、关槐秀、刘西玉、李国英、袁振对本文的支持) 诞生七运会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