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心脏病的真正元凶
作者:袁越人类关注心脏病的历史并不长,因为在100年前,心脏病还是鲜为人知的疾病,当时就连很多从医多年的医生都没遇到过一个心脏病人。可是,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心脏病发病率突然来了一次爆发。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医学界终于见识了心脏病的厉害,并开始研究它。
只要做几次解剖就能发现,心脏病人的冠状动脉内壁有粥样物质,阻塞了为心脏供血的通道。进一步分析表明,粥样物质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很多激素的前体。大部分胆固醇是由肝脏合成的,也有部分胆固醇来自食物中的动物脂肪。于是有人猜测,垃圾食品的流行会不会是心脏病发病率突然上升的原因呢?
首先试图寻找答案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安西尔·基斯(Ancel Keys)。他曾受美军委托,发明了“K氏野战口粮”(K Ration),里面包括香肠、饼干、巧克力和香烟。“二战”时美军大量配备了这种口粮,很多士兵连续几个月都靠这玩意儿活着。
“K氏口粮”的危害在朝鲜战争的时候终于被揭示了出来。当时美军曾经派遣了一个医疗小组,在战场实地解剖死去的士兵,试图比较不同类型的子弹对人体组织的伤害。可是,医生们惊讶地发现,大约有3/4的美军士兵的冠状动脉里都不同程度地堆积了粥样物质。换句话说,这些人即使没有死于战场,也会在中年时候死于心脏病。
于是,“K氏口粮”几乎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词。作为它的始作俑者,基斯开始着手研究动物脂肪、胆固醇和心脏病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从自己的家乡招募了300名男性商人(基斯假设商人比较有钱,吃动物脂肪的机会更多),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吸烟、高血压和血液中的高胆固醇含量是影响心脏病发病率的三大原因。
既然如此,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取量是否能降低胆固醇含量,继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呢?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因为在人身上进行这种实验是相当困难的。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验证这个理论呢?
1951年,基斯去罗马参加学术会议,一位意大利同行提醒他注意那不勒斯人的饮食习惯,因为那里的心脏病发病率极低。基斯受到启发,去那不勒斯展开调查,结果发现那不勒斯人平时只吃面包、面条、蔬菜和橄榄油,他们的食物中几乎不含动物性脂肪。基斯又测量了那不勒斯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发现比明尼苏达商人低1/3!这一发现激起了基斯的兴趣,从此他开始对世界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胆固醇含量进行普查。
基斯重点研究了两个极端的例子。其一是芬兰。基斯注意到芬兰人喜欢吃奶酪,并且经常在面包上抹一层厚厚的奶油。研究发现,芬兰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极高,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众所周知,日本人喜欢吃米饭,很少吃肉。研究表明,日本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极低,而日本人中的心脏病发病率也很低,基斯在一家大医院只找到了一个心脏病人,而他恰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30年的医生。为了证明这一现象不是遗传造成的,基斯研究了移民美国的日本侨民,结果发现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随之升高,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增加了不少。
根据这些研究,基斯提出了“胆固醇理论”,认为动物性脂肪摄取量和心脏病发病率之间有着直接关联。从此,基斯提倡“低脂肪饮食”,尤其是以碳水化合物和橄榄油为主的所谓“地中海食谱”。1961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基斯作为封面人物,宣告了欧美国家“健康饮食”时代的到来。
基斯创立的这一理论在50~60年代经历过几次波折,不少科学家怀疑这个说法的正确性,有人认为,人体有一个精确的平衡系统,能够把胆固醇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饮食的波动不会对这一平衡有太大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人的质疑,使得“胆固醇理论”变成了“胆固醇争议“(Cholesterol Controversy),他们甚至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联盟,反对把降低胆固醇作为防止心脏病的主要手段。
70年代,日本科学家找到了几种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的药物,被统一命名为他汀类药物(Statins)。临床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确实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这一结果为“胆固醇争议”画上了句号。
1984年,《时代》周刊用鸡蛋和咸猪肉做封面,宣布胆固醇正式被认定为心脏病的罪魁祸首。从此,西方国家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宣传攻势,终于把胆固醇变成了西方人谈之色变的恶魔。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胆固醇只是引发心脏病的因素之一,心脏病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真正元凶心血管病寻找胆固醇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