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罩之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胸罩之战0

( 20世纪90年代,麦当娜推出的锥形胸罩 )

胸罩之战

1992年,混搭女王凯特·莫斯骨感颓废的形象成为潮流,很多骨瘦如柴的女性都以效仿凯特不穿胸罩为乐。“炫耀平胸”的矛盾让著名设计师戈萨德产生了灵感,设计出前所未有的“超级胸罩”,以此重新体现乳沟,托起乳房使之涨出了罩杯。不久,泼莱德克对“超级胸罩”的设计思路进行改进,设计出“奇异胸罩”,开始了对内衣最有力的竞争,后称这一轮的内衣战为“胸罩之战”。

“如果尼龙和人造丝不出现,妇女们依旧穿着延续自16世纪的鲸骨和钢丝材料组合的胸衣,也许鲸鱼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接近灭绝了。”这是一位生物学者在1992年海洋生物保护论坛上演讲时的说法。而社会学者也曾经从化学工业角度谈论胸罩问题,20世纪之初全球人口仅16亿,真正有能力消费到胸罩的女性不过2000万人,而100年后人口激增到近60亿,每位女性平均拥有3件胸罩的统计现实,实际上折射出化学工业流水线与商业流行元素之间的合谋。

在魔术胸罩没有被平胸者追捧、“维多利亚的秘密”没有高举胸前奢侈大旗之前,最早开拓出胸前暴利的还要算仕女造型胸罩公司,1916年发明的尼龙材料被仕女造型胸罩公司创始人罗森莎和碧赛特最早使用,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保守主义审美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禁锢着每个人,很多妇女为了获得工作和选举权,不再死守家中,都试图用男性形象来掩饰自己,一改19世纪那些源自法国宫廷的夸张S曲线,平板型身材才是当时的时尚潮流。而尼龙的弹性恰恰提供了平板身材和紧箍布带间的新平衡,弹性,这个当时并不敢公开使用的词汇,因为尼龙材料而出现在了一些广告上,仕女造型胸罩公司对应设计的自然支撑乳房概念,也第一次被时装界所接纳。甚至此后时尚历史学者达萨·巴托夫在书中认为,1922年时装界因为胸罩的变化,才第一次开始真正意识到身体舒适与自然主义审美的关系。

但尼龙并不轻盈,甚至有些不透气,此后的20年间设计师们更多精力集中在了新材料上,邓禄普橡胶公司、考托尔兹公司、杜邦公司,诸多20世纪初的化学工业巨擘都成为胸罩文明的推动者。邓禄普的双向拉伸松紧带,让无肩带成为可能,晚宴中的露背装也由此开了先河,考托尔兹公司的人造丝则让胸衣变轻薄且有弹性,不再依赖绸纱等昂贵的材料。“每个女孩都有一件纱制胸罩”——这成为1937年《生活》杂志推崇的生活方式之一。“二战”让尼龙成了珍贵战略物资,胸罩不得不让步于降落伞,却催生了化学工程师们在石油派生品中寻找出路。实际上杜邦公司的弹性纤维真正奠定了胸罩大众消费的根基,此后70余年的胸罩材料和设计,都基于杜邦弹性纤维之上,从十字交叉结构到造圆锥形罩杯,并且第一次出现了明确的鱼雷设计造型。不要以为胸罩仅仅是姑娘们的事情,至少在材料和设计界,胸罩直接与橄榄球和太空服挂上了钩,耐克公司在80年代研发橄榄球背心时,直接参考了胸罩与汗水透气性间的数据模型,高档胸罩中的复合纤维极具弹性,恰恰最初的试验品来自太空服。

胸罩之战1( 1998年春夏时装周上,一袭低胸长裙搭配的胸罩 )

而“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材料不再是胸罩工业竞争的焦点、设计和品牌,这两项时尚工业的法宝开始决定一切。玛丽莲·梦露式的美式锥状胸罩一夜之间统治了全球百货商场的女性专柜,整个50年代的设计,被此后很多时尚评论家们抨击,在他们看来,胸罩并不是妇女解放的身份标志,却被设计师们推向了男权审美的漩涡。当时克里司汀·迪奥(Christian Dior)设计的new look风格最为流行,大量的衬垫被藏在夹层中,短平纹绉纱片做成玫瑰形的褶皱装饰带。而设计师雅克·法思(Jacques Fath)更是一改舒适第一的设计潮流,将19世纪以前的紧束风格带了回来,金属线网和柔软塑料又回来了,低领口与篮子杯状,为90年代流行的奇异胸罩(wonderbra)开创先河。

当婴儿潮一代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时,夸张曲线和取悦男性不再是重点,自我与反叛,这个60年代的主题,被深深融入当时的设计中,鲁迪(Rudi Gernreich)设计的“没有胸罩的胸罩”深深触动了很多人,玛丽·奎恩特(Mary Quant)式的超短裙、连裤袜、平底靴子,组成了最流行搭配,女人们都在追求消瘦的身材和平坦的胸部,让自己看上去就像尚未发育的小女孩一样。可扭脸硅胶隆胸让所有以前的设计理念一夜之间崩溃了,古铜色皮肤和运动情绪像传染病般散布,胸前的外科手术就像扎耳环那样随意,所有围绕那些唯美主义、享乐主义、未来主义的胸罩设计大师们都傻了,人人都是D杯罩,让遮掩与修饰失去了意义。精神上的满足盖过了情感魅力和健康态度,“看上去很美”,这则胸罩100年前诞生时的原始准则,依旧在设计和材料上时刻发挥着功效。

胸罩之战2( 设计师雅克·法恩为90年代流行的奇异胸罩开创先河 ) 之战胸罩

上一篇: 百年胸罩
下一篇: 五星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