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时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开周)

​马桶时代0

关于明朝的房子,文人谢肇是这么说的:南方无茅屋,北方无溷圊。溷圊就是厕所,北方无溷圊,意思是说北方没厕所。这话听起来吓人,俗话说人有三急,没厕所让人去哪里解决问题嘛!

谢肇的话说得太绝对,不过也接近事实。明朝初期某郡王建房,前厅房5间,后厅房5间,米仓3间,马厩3间,什么都建了,偏偏没建厕所。如果说这位郡王把厕所给忘了,那么弘治年间另一位王公建房,门楼46座,墙门78处,水井16眼,厨房近百间,同样没建厕所,不可能俩王爷一对糊涂蛋。除了王公大臣,市民们建房也有把厕所省略掉的,明代小说《禅真后史》描述一市民住宅,“4间侧室,5间彩画高楼,随后腰墙内又是5间大厅,前后各有十余进高堂大厦,屋后有一片大园”,也是万事俱备,只欠厕所。该市民姓党,是个大老板,要说他建不起厕所,自然说不过去。

把历史的指针往前拨,宋元时代的许多市民都住小单间,房小屋又窄,只好一家老小用马桶,图个节省建筑面积,而官员和富人家里还是要建厕所的。到明朝却移风易俗,明明有地方建厕所的人家,也跟平头百姓学起来,纷纷抛弃了厕所,而与马桶打成一片,这是什么道理呢?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厕所不像抽水马桶那么人性化,每用一段时间你就得掏。古代的马桶虽然没有抽水功能,却能随时倒掉,既省了掏厕,又不用闻异味。于是聪明的明朝人就不建厕所,即使有厕所也要用马桶。比如说,明朝那位有名的清官海瑞,他去南方当县令时,专门带去一个马桶,县衙里有厕所,但那是给皂隶这些下等人用的,海瑞才不跟厕所打交道。

清朝也保持了这个良好传统,这个传统使明清两代爱好清洁的人士终于拥有了清洁。然而如前所述,古代的马桶没有抽水功能,积存的内容仍需清理。皇宫里的马桶可以让太监们一直运到皇庄附近的化粪池,在那里变成肥料;市民家的马桶谁来清理呢?一般说,有从城郊来的收粪工,收粪工赶着骡车,骡车上架着粪桶,每天一趟,把各家各户马桶里的东西运走。怕的就是哪天收粪工感冒了没来上班,就有那爱省事的市民,早起推开窗户,很麻利地一倒。您能想象得到,明清两代的晨练者应该都是打着伞跑步的,这样可以避免撞彩。您还能想象得到,不幸撞了彩的朋友要冲上来理论理论,这也没办法,古往今来,谁没往楼下倒过东西啊。 马桶时代

下一篇: ​北京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