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与奥赛的游戏规则

作者:葛维樱

“农村中学”与奥赛的游戏规则0

( 2006年黄冈中学高考录取榜 )

黄冈高中的奖牌数不是最多的。“北大附中、南开中学、湖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这些才是奖牌大户。”黄冈中学的化学奥赛主教练熊全告说,但是黄冈中学知道学科竞赛,算是国内最早的。卞清胜在“黄高”上高三,是1966年,“那时候已经有了湖北省内的数学竞赛,湖南也是最早玩竞赛的省份,那时只让武汉的学校参加,黄冈是没有资格的”。1981年,卞清胜刚进黄冈中学,中国中学联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比赛,黄冈中学一个叫余军的学生取得了全国数学联赛三等奖。“但是对于国际奥赛,还是根本不知道怎么玩,1986年林强参加的时候,是在波兰,全中国都对奥赛一无所知。本来可以派6名选手参加,中国只派了3名,奥赛委员会对中国的称呼不是‘参赛国’,而是‘观察员’。”

这样小心翼翼的举动在1987年正式打破。其实除了“奥林匹克”4个字,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与奥运会没有任何关系。前者是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科的竞赛考试,甚至连“奥林匹克”,都是沿用苏联在上世纪30年代发明的说法。早前的文明国家,学科难题虽然多,像阿基米得的浴缸故事、“费马大定理”,都是提出未知的命题来求解。这与现代中学生学科竞赛将已有答案的命题拿来考试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思路。中学生题目竞赛,其实是上世纪中期,由各东欧国家在苏联影响下发起的。一开始只有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7个国家参加,到60年代,欧洲发达国家如荷兰、英国也参与进来,70年代美国的加入使这项赛事摆脱了意识形态的阴影。1987年中国加入时,奥赛只是一场中学生的智力游戏。而中国在参加的第二年,就一跃成为奥赛金牌大户。

“林强回来,大家就已经熟悉了操作流程。原来奥赛的卷子还会翻译成中文,题目是三道,哪方面的内容会用上。奥数赛分平面几何、代数、数论和组合4部分。数论就是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小学就学过。”黄冈中学只是把林强送去探路,中国队也是一样。前校长曹衍清说,一个偏远地区的高一学生拿到铜牌,使此后的训练方法、思路很快成型。“我们一个农村中学就可以这样搞。”中国也是一样,1986年确立下来的奥赛选拔方式,此后的20年基本没有改动。1986年就有了将全国中学数学联赛一等奖集中的集训,这就是后来老师们最常提到的3个字“冬令营”。10月份数学联赛,11月就会将近100名一等奖得主中选出20人左右的队伍,北大、科大、复旦和南大轮流做冬令营的训练基地。

对于输送人才的黄冈高中,只要把学生送进了“冬令营”,任务就已经圆满完成。“说实话,拼得最凶的就是在国内,在全国联赛阶段。我们中国学生凡是进了最后的6人队,几乎没有不得奖的。”曹衍清说,拼到最后的几个学生,层次都是一样的了,但是前面大浪淘沙一般的选择,高中必须选出最优秀的学生。“要选出最好的,只能通过长期的奥赛训练,一次两次考得好不能说明问题。”熊全告说,开始几年,容易出现好苗子选不出来的局面。“我们作为‘黄高’的指导老师,真希望题目是越难越好。奥赛本来就是少数人的游戏,该参加的才去参加。所谓知难而退,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有道理的。”黄冈高中无论奥赛还是高考,历来都偏向用最难的题目。

1986年到1997年,黄冈高中的奥赛训练覆盖了全校前1/3的学生。而在全中国,每年参加奥赛预选的学生有20万人左右。这样的数量,保证最好的学生肯定去参加奥赛。“参加‘黄高’的奥赛培训是最光荣的事,其实我们每学期都要往下换人,但是学生们害怕‘掉底子’,都拼了命也要保住自己不被刷掉。奥赛与保送画等号以后,有很多学生都是只学竞赛项目这一科。”黄冈高中的物理特级教师徐晖说,“参加奥赛还是天赋更重要些,有了天赋,你的刻苦才有基础。虽然‘黄高’的学生特别认真刻苦,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大夏天里还有农村学生穿着棉裤棉袄学习,对外界毫无感觉。“但老师还是能判断,谁是智力好,谁是肯下功夫。”老师们都觉得这么分人很残酷,但是,“奥赛就是精英教育。”曹衍清说,“在黄冈那样穷的地方,奥赛是选拔方式里最严格的。”卞清胜由于带出过不少金牌选手,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找,“让我给看看,有没有数学奥赛细胞,难道看相能看出来?”卞清胜只有一个方法,“我出3道题,一句话不讲,你做出来我再说。”

数学学科是黄冈也是中国的奖牌突破口,历史上就比较强。“我们‘黄高’的物理和化学开始得比较晚,虽然也得过奖牌,但比起数学还是差得远。高一开学,得等数学把最好的挑走了,然后才能轮到物理,然后化学,老师们之间也会互相争,还会去做学生的工作。毕竟有天赋的孩子太少了,每个年级也没几个。”熊全告说,数学优势是黄冈高中刻意保持的,奥赛训练班以数学学生为主,占近一半。物理奥赛、化学奥赛都包含了40%的实验,这对于黄冈高中实在很为难。“湖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都是中国最好的物理、化学竞赛地。因为它们背后依靠的是,湖南师大、华东师大这样资金雄厚、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学做后盾。而我们只有黄冈师范学院,改本科还没几年,经济就更不用说了。”大学与高中联手的训练模式,是所有中国物理、化学奥赛的法宝。“分析化学、普通物理都是大学课程,需要全套的实验室设备。我用20万元给‘黄高’建了一个实验室,但是比大学那全套的实验室差得太远了。”曹衍清说。黄冈中学的物理、化学训练,往往要到外地的大学去培训。“武汉大学我们去得是最多的,老师一天15块钱补助,学生7块钱,都是学校给付。学生自己是出不起的。”参加物理“冬令营”,得过冠军的学校,还可以交几千块钱多申请一个名额,“这也是学校交的,武钢三中基本上就靠这个”。武钢三中是武汉最好的奥赛中学之一,徐晖对它的经济实力很羡慕,“每年专款用于竞赛的有80万元,金牌给老师奖励8万元”。黄冈高中每年给竞赛投入不到10万元,目前还在持续减少。

龚霞玲老师说,自己从1986年开始搞物理竞赛,直到10年以后才忽然开了窍。原来人家比的都是大学里的内容,黄冈这样一所中学的教师是没办法教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和条件,帮助他们学习。卞清胜因为搞数学竞赛认识了很多大学教授。“中学数学竞赛是要对已知问题的解答,训练逻辑思维的,在数学领域里,这个层次是很低的,大学数学基本上都不搞中学数学竞赛的东西。很多大学老师对中学奥赛有热情,但还是当游戏的成分更多些,不过本来数学也就是一种游戏。”对于黄冈高中,无暇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虽然选拔出许多科研人才,卞老师还是说:“我们就是按照奥赛的规则玩,并不是搞科学。”

奥赛本身所包含的中学智力考察的规则,对于大多数还在高考压力下的中国学生,比不上附加条款——北大、清华的保送资格更有诱惑力。有的是一拿到保送资格就放弃奥赛的孩子,熊全告说,曾经有个学生“黄高”培养了3年,指望拿个化学金牌,结果拿到北大录取通知就开始玩,“黄高”特别心痛。“‘黄高’看重的当然不是北大了。”这种矛盾的最坏结果,就是只顾竞赛、严重偏科,却没有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也没有考上大学。一、二、三等奖全能保送的辉煌持续了没几年时间,1995年以后,保送生制度不断遭到攻击,“我们也反复和学生讲,不能抱功利心,也不能抱侥幸心理,要自己真的喜欢”。但是参加奥赛的风险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事实,老师们对于北大连着两年退回湖南的奥赛保送生都心有余悸。“上海交大、复旦现在也俏了,一等奖还要综合素质考核,语文、外语什么都要好,毕竟物理和化学只学了基础,大学学习需要各方面素质。”

1997年开始,黄冈开设理科实验班,专门把奥赛选手集中在一个班里。“用一年上完高中全部课程,然后就是训练。”因为保送形势严峻,“黄高”不断减少选手人数,特别是2000年以后,国家淡化了中学奥赛。这让卞清胜有点失落,“以前金牌都是国家领导人发的,现在大家更关心高考状元了”。今年的实验班只有47人,17人学数学,剩下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我们只选真喜欢奥赛的学生,以前是100甚至200名都要淘一遍,现在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特别好的苗子我们也要留给高考,毕竟黄冈中学已经13年没有出过省状元了。” 数学中国物理中学奥赛农村数学黄冈中学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