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笔和填字游戏
作者:于萍(困困)(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个填字游戏迷,见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谜底就很兴奋 )
编“小强填字”之前,王尔冈没有完整玩过任何一个中文、英文填字游戏。大学时拿到一份英文的,他看了一眼就有两个判断:第一,凭自己的词汇量绝对做不出来。第二,依此规则完全可以编个中文的。“小强填字”的发轫,就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到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社,一时找不到定位,就编个小游戏填充版面,每周当个活儿应付了事。“小强填字”风靡全国始料未及。每当听到有人宣称“买《南方周末》就是为了玩‘小强填字’”,仿佛那是几张废纸中间藏着的唯一珍宝,王尔冈就万分惶恐。
不限主题,没有要求,每星期10×10的格子任王尔冈自由发挥。“其实相当容易。”字典和网络是他无声的帮手,加以懵懂的难度准则,一个成品只要两个小时。回头看才发现有隐约的规律,比如一开始从中心设定谜底,非常费时,改从左上角开始填起就比较省劲。中文填字游戏相比英文,缺点在于7个字以上的词组太少,好在还有“你怎么舍得我难过”这样的口水歌词。一盏灯,一台电脑,几本大厚词典,编写过程十分枯燥。王尔冈慢慢开始从词条的解释上寻找乐趣,比如“碉堡”,完全可以照着词典来,他耍个小聪明,解释为:“董存瑞为国捐躯时炸毁的建筑物。”作为填字游戏编写者,玩游戏的快感是没了,可每每拿起印刷好的成品,他便颇有成就感:“可能有6位数的人在玩我编的游戏呢!”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毛笔写就,大赞“小强填字”弘扬古风传道解惑,信后附加一份自编游戏,以中心为点,黑白格的设定左右上下对称。也有找茬的填字游戏爱好者,一人对“袁和平”这个谜底十分不满,来信说:为何不稍做变化改为“袁隆平”?水稻专家不比香港拍电影的更有教育意义?
“小强填字”停掉后,薪火相传的重任正好落在曾经的“小强迷”朴志会身上。他是目前中国媒体大部分填字游戏的供稿人,经营一家填字游戏网站,每月平均生产填字游戏50个左右,笔名有时是tzgame,有时为本名,栏目名称也不固定,在女报上是“八姑填字”,严肃点的叫“智慧填字”,《上海星期三》上的又变成了“阿三填字”。留在国防科技大学当了几年数学老师的朴志会现在已经转业,谋生手段有两个:炒股和填字游戏。原本还在揣摩“小强填字”的操纵者,现在倒变成个被揣摩的人。不像王尔冈那么懵懂,朴志会可谓苦心钻研。他有一套游戏标准:保证连通性,字谜整体一般属同一领域。连续空格一般不超过3个,空格率不超过1/3,以保证难度。横队和纵队会考虑后续的回环和照应,两个月内的谜面与解释不自我重复。一个词用百度一搜结果在1000以内,就属生僻词,一般不用……有的媒体有特殊主题要求,比如《明星周刊》要求所有谜底是明星的大号,为此,朴志会不得不变成了个追星族,恶补演艺常识。由此他已经是个汽车通、足球通,甚至育婴通。一家育儿杂志曾要求字填满后出现“我自己会吃饭”这句话,还必须特设一个婴儿玩具的品牌名称,以配合杂志的抽奖活动。
朴志会依然是个填字游戏迷,可水平不同往日,玩起来高处不胜寒:“有的太简单,太随意,还有的一看就是电脑软件生成的。”他的游戏也会借助软件,但仅限于格式,内容仍要靠人脑。他认为中、英文填字游戏可以设定词库由软件独立完成,但缺点是变化不大,自我重复严重。唯一可以用电脑软件穷尽的是“数独”。“可以说我是中国数独的推广人,‘九宫阵’这个中文名是我取的。”他发现数独是在2005年,觉得这个名字太日本化,“独”字也不形象,想到与数学中的“矩阵”有某种联系,又与金庸笔下黄蓉玩的“九宫格”相似,故取名“九宫阵”。他先向几位数学博士推荐数独,有位博士玩得痴迷索性编写一套解题程序。由此他向编辑推荐起数独来有了说头:“连博士都爱玩儿!”但朴志会说,文盲,连加法都不会的人也可以玩数独,“它是最通用最民主的填字游戏”。
中文填字游戏的发展由几人共同完成,而在英文填字世界,所有工作让一人包圆儿了——威尔·肖茨。他是美国《纽约时报》填字游戏版编辑,“美国填字游戏锦标赛”发起人,50种数独书籍的出版人。从1942年起,《纽约时报》就连续刊载填字游戏,接受投稿,由编辑把关,难易度从周一到周六逐天增加,以一高手为例,做完周一的填字游戏要2分钟,做完周六得6分钟。《纽约时报》填字游戏算是美国填字游戏迷的“圣经”,影响力非同一般。“二战”时曾出现过一中学教师出的题目泄露了军事密码,被国防部逮捕并审查的逸闻。
编辑威尔·肖茨也是个“见了空就想填上”的填字游戏迷。他把这种迷恋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我们享受的是‘完成’的快感。生活中有太多未完成,每天跳来跳去手忙脚乱,可坐在字谜前几分钟,空格就全部填满、完成!”而且填字游戏是最无害的上瘾。
他所发起的“美国填字游戏锦标赛”今年该举行第30届了。由于名人参与显得格外隆重。比如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他是《纽约时报》填字游戏的追捧者,他参加了第29届锦标赛,赛场上跟脱口秀主持人乔恩·斯图雅特很不守纪律地交头接耳。这一场面出现在2006年的纪录片《文字游戏》里,讲的正是这个大赛,并顺带把《纽约时报》填字游戏和编辑威尔·肖茨吹捧了一番。
《智高无上:当我啃完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雅格布斯写过一次填字游戏锦标赛经历。他看着一屋子的填字迷,眼睛里不禁流露出迷茫和恐惧,游戏以速度和准确度决断胜负,15分钟为限。1分钟后就有人交卷,可他盯着白茫茫的考卷,“就好像南极大陆的皑皑高原上孤单地矗立着几个研究站”。雅格布斯读完《大英百科全书》的雄心让有些人不快,可自嘲精神和悲惨遭遇说明:英文填字游戏不是知识面越广越强。纯粹是个关于英语语言的游戏,既建立在词汇量基础上,又考察对俚语、常识和双关语的认知,考验用英语思考的能力。比如见到“A few, we hear, add up (3)”的谜面,谜底是SUM,浅通英语的人会疯掉,可英语填字迷们玩的就是这个劲儿。虽然不关知识量什么事儿,与智商也无关联,但一跟别人比就有成就感。填字游戏锦标赛有一位七连冠者,俨然小圈子名人,被称为填字界的老虎伍兹。还有个《纽约时报》的女编辑意外拿了次冠军,正逢这姑娘失恋,在编辑部忿忿地抱怨:“你甩了我,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拿过什么比赛的冠军?”
用威尔·肖茨当关键词在亚马逊网上书店搜索,出来最多的不是填字游戏书,而是数独书。2005年由日本传入美国,这位填字游戏“国王”很快抓住时机,《纽约时报》上开始连载数独,并推出相关书籍。一年的销量能有100万本。美国市面上的数独书有1/3打着威尔·肖茨的旗号。“如果填字是在格子上爬行,数独就是在格子上奔跑了。”他对数独还是挺认可的,但话锋一转,“数独完全反填字游戏规则,它不关心你知道什么,纯粹是机械运动,更像种快餐游戏。”可数独正当红,更多人谈论与迷恋它。填字游戏让威尔·肖茨上了电影宛若明星,数独又让他成了富翁。他可不会说任何一个的坏话,但谈论起数独明显不如填字游戏那么有激情,也许就跟那个游戏本身一样,单调、平板,显示不出语言大师的才华。 纽约时报数独填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