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帽,向伊莎贝拉·布洛告别
作者:李孟苏( 伊莎贝拉·布诺 )
5月5日,伊莎贝拉·布洛(Isabella Blow)被妹妹紧急送到了医院,布洛对医生说她喝了除草剂。2天后,这位享誉时尚圈的怪人,《Tatler》杂志的时装总监死了,终年48岁。
伊莎贝拉的丈夫布洛对外宣称,妻子死于子宫癌。实际上,和她相熟的人都听她说过自己在和抑郁症搏斗,而她毫无获胜的信心。她不止一次试图自杀。2年前,她从伦敦桥上纵身跳进泰晤士河,自杀未遂,脚摔成粉碎性骨折。她的前老板、《Wallpaper》杂志的执行主编杰里米·兰米德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只听她幽幽地说:“我特别、特别郁闷,我想自杀。不过得等到新装秀结束。”兰米德极为惊骇,没想到她终于成功了。
2年前的那次自杀,让她再也穿不成喜爱的高跟鞋。伊莎贝拉最喜欢素有“癫人”之称的美国设计师杰里米·司各特设计的高跟鞋,有一款前面分杈,像动物的蹄子,伊莎贝拉穿上后活像半人半羊的牧神。如果画一幅她的速写肖像,只需一张吸血鬼的红唇和一顶怪到极致的帽子就行了。伊莎贝拉生前的装扮永远会引起旁人极大的关注和不安,从入行她就没打算以朴素、普通的着装示人。1997年,她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时尚》杂志的时装总监,第一天去编辑部上班,穿了件司各特设计的栗鼠皮大衣,肩膀高高耸起,帽子上惊悚地插着箭猪的刺。她就是这副打扮出现在东伦敦新闻集团的办公室、员工餐厅里,见多识广的记者们都为之侧目。一位同行曾在伦敦滑铁卢车站遇到伊莎贝拉,只见她带的行李多得能装备一支军队。其实她不过是去巴黎参加4天的时装周,这种活动她换装之频繁超过了走台最多的职业模特儿。跟她靠得太近也不安全,坐在她后一排的位子上看新装秀,你可能会被她帽子后部作为装饰的龙虾尾巴刺伤眼睛;和她坐一辆出租车,可能会被她衣服上的绒毛、羽毛呛住;和她一起参加派对,可能会被疯狂抢拍她的日本摄影师踩死。伊莎贝拉去世后,众人纷纷说些恭维死者的话。伊莎贝拉进入时尚业后的第一个老板、美国版《Vogue》杂志的主编安娜·温特说:“我想她没有花我的预算,但她的装扮让生活更有趣。”
伊莎贝拉有着唐吉诃德式的个性,有坚定的信念,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坚定不移。有人把她和意大利版《Vogue》杂志的创意总监、“垃圾婆”安娜·皮阿杰之间的微妙竞争比作既生瑜何生亮的关系,不过伊莎贝拉要略高一筹。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克奎恩说她是“下流的渔夫老婆和神圣的罗马贞女的混合体”。20世纪60年代担任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的戴安娜·弗里兰去世后,伊莎贝拉继承了弗里兰“时尚破坏分子”的称号。不过,即便强势如弗里兰,也不会在2003年春天穿件反战外套出席巴黎时装周上的夏奈尔新装发布会,或做出穿件橡胶袍子、腰间系条油腻腻的金属船链去参加纪梵希高级时装秀的举动。伊莎贝拉对瞠目结舌的旁观者解释道,这铁链象征了女人一生要背负的负担。
她的个性从她对帽子的执著中可见一斑。“二战”后女式礼帽不再是女人出行的必备行头,成为恐龙,逐渐走向消亡。伊莎贝拉就像女王那样离不开帽子,虽然她的帽子常常挡住后排人的视线,但有时候她的帽子比天桥上的服装好看多了。她最爱戴英国女帽设计师菲利普·特雷西的作品。正是她发掘了默默无闻的特雷西。1989年,特雷西把一顶“像鳄鱼牙齿”的绿色毡帽送到伊莎贝拉的办公室,后者看出这位年轻设计师的才华,请他为自己的婚礼设计帽子。后来又把婆婆家的地下室借给特雷西做工作室,并给予他经济资助。2002年,她和特雷西在伦敦设计博物馆联手举办了一个作品展。特雷西的设计天马行空,敢于把龙虾尾、哥特式的羽毛、鹿角、超现实主义的飞碟放在帽子上。各种怪诞不经的帽子成了伊莎贝拉的标志,也成为别人议论她的谈资。
( 伊莎贝拉发掘、提携了设计大师亚历山大·麦克奎恩 )
伊莎贝拉出身于富有的世袭贵族家庭,但她既不同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富家名媛南希·库纳德和小说《梦魇中的女人》原型贝特西·布路明等传奇时髦女人,也和今天的女名人阶层不一样。她未能享受到姓氏带来的任何特权。她从小被教育必须保持安静,玩玩具再高兴也不许出声。她一度想当个保姆,中学毕业后上了秘书学校,在伦敦做过最卑微的清洁工、烤饼师傅。攒够了学费,1979年她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国古代艺术。不过她只上了一年学,就退学去为设计师工作,并结识了安娜·温特,当上“女魔头”的助理。以此为开端,她凭借天赋和努力一步步做到了时尚业内最有影响力的20人之一。
伊莎贝拉是家中长女,在一座有3万多英亩土地的庄园里长大。她的家族在14世纪就拥有了这片地产。这还不是全部,她的祖父卖掉了大部分土地去还赌债。因为憎恨父亲抛弃了母亲,伊莎贝拉自小与父亲交恶。她被剥夺了继承权,只得到父亲区区5000英镑的遗产,而她的继母得到700万英镑之巨。她身上那些奇装异服是自己辛苦挣来的每一枚便士买的,非常精打细算。1991年,她出席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毕业生的作品展,看出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的天赋,决定帮助他。她表示愿出5000英镑买下麦克奎恩的全部毕业设计,可她竟然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分期付款,一周付100英镑,即便如此,她还是支付得很艰难。
( 影片《欲望之城》以伊莎贝拉家族的传奇为蓝本 )
伊莎贝拉于1986年回到英国,进入《Tatler》杂志做助理编辑,随后在英国版《Vogue》、《星期日泰晤士报·时尚》杂志、杜邦、施华洛士奇担任高级职务,生前最后一个职位是《Tatler》的时装总监。她发掘了苏菲·达尔、斯泰拉·田纳、沃纳·弗雷泽等超级模特,大力提携新锐设计师,对时尚业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上世纪90年代初,伊莎贝拉与摄影师斯蒂文·梅赛、模特儿斯泰拉·田纳合作了一组时装大片,以伦敦街头为背景,成功恢复了伦敦时尚之都的声誉,并将田纳这位面无表情的苏格兰贵族女孩塑造为超级名模。她还说服即将开始职业生涯的李·亚历山大·麦克奎恩去掉名字中的“李”,使名字更英国化、更响亮。麦克奎恩取得今天的极大成功,伊莎贝拉功不可没。所以全球最顶尖的摄影师会不计报酬与她合作;苏菲·达尔和摄影师大卫·拉查普勒会同意她的创意,躺在满满一浴缸的茄汁黄豆里拍照;男模特弗雷迪·温莎甘心听从她,在马里奥·塔斯蒂诺的镜头前穿件渔网衣,浓装艳抹摆姿势。
伊莎贝拉的古怪也体现在婚姻上。1988年,在朋友的婚礼上,第一次婚姻失败的伊莎贝拉遇见了小她5岁的艺术品商人戴特莫尔·布洛。16天后他们订婚,一年后结婚。婚姻让她有机会更换姓氏,不过没有改善她的经济状况和抑郁倾向。2004年,夫妻分居,戴特莫尔和一位女同性恋作家同居,而伊莎贝拉则爱上了威尼斯的冈多拉船夫。2006年他们又复合。伊莎贝拉对丈夫留下的爱的誓言也是那么惊骇:“我死的时候会把身体切开,将心脏装在心形盒子里留给戴特莫尔。”■
家族的自杀阴影
伊莎贝拉一直被笼罩在自杀的阴霾里。伊莎贝拉娘家的姓氏为达尔维斯·布洛顿(Delves Broughton),是世袭贵族。20世纪早期,她那绰号为“卓克”的男爵祖父卖掉大部分家产还了赌债后,跑到肯尼亚当起了农场主。1935年,卓克回到英国,娶26岁的漂亮女孩戴安娜为第三任妻子。卓克当年56岁,因患脑血栓跛了一条腿。离过一次婚的戴安娜生性狂野,和他结婚纯粹是为了钱。
卓克的农场位于著名的肯尼亚“欢乐谷”,这里的殖民者们醉生梦死,无视战争逼近,自欺欺人地玩着最后的疯狂。年轻的戴安娜很快和年轻英俊的邻居、欢乐谷最富有的埃罗尔伯爵有了私情。埃罗尔伯爵嗜赌,更是远近闻名的猎艳高手,最喜欢引诱已婚女人。卓克容忍了妻子的出轨。1941年1月的一个深夜,埃罗尔头部中弹,死在自己的汽车里。卓克被起诉谋杀,后被宣告无罪。1942年12月,卓克回到英国,在利物浦一家旅馆注射大量吗啡自尽。而戴安娜的经历也颇多曲折,曾不明真相地吃了一个巴布亚新几内亚男子的肉,后来又两次结婚,嫁的均为贵族。
案子成为大英帝国最著名的谋杀案之一,官方至今未对案件做出最终裁决。不过几年前,一位研究英国殖民历史的学者拿出新的证据说,卓克正是凶手。这段传奇被作家詹姆斯·福克斯写成了小说《欲望城》(White Mischief),20年前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告别伊莎贝拉布洛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