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派是什么?

作者:钟和晏

物派是什么?0

( 《结构》,李禹焕 )

“什么是物派”(What is Mono-ha)既是一个问题又是一场展览的名字,现在,在北京的东京画廊里,地上是一根里面塞满了白色棉花的长钢管、油土堆成的黑黝黝的小山或者一块包在纸里面的大石头等东西。安静的展厅有点空荡,而你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这些奇怪的东西和奇怪的组合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意思?该怎么去理解它们?

有25个日本人为了这次展览来到北京,其中包括3位物派艺术家——关根伸夫、菅木志雄和小清水渐。不过,他们不想去解释什么物派的含义,也不知道当初是谁给他们起了“Mono-ha”这个名字,甚至对这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名字到现在还有些抗拒。关根伸夫说:“一开始我们被称为物派的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一定要给出些定义,“物派”是对1970年前后一群关系紧密、一同创作的东京艺术家的松散标识,当时,他们是多摩艺术大学绘画系或者雕塑系的学生,大多数是在1942年到1946年间出生的。继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之后,1970年是大阪博览会和日本庆祝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右翼小说家三岛由纪夫在这一年切腹自杀。

“就像波普艺术一样,‘物派’并不是一个什么组织,应该是一场运动。60年代是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全社会都认为以后的发展是由技术支撑的,但物派艺术家认为世界发展并不是这样的。”兵库县美术馆馆长、艺术评论家中原佑介说。

在日语里,Mono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解释成物品、物质、材料、物体等意思。物派的作品都是用像泥土、木材、金属、棉布、纸张、石头这样的自然或者人工物质材料,尽量让它们保持在一种未经改变的状态中,这样,物质本身得以言说自身。在当时的日本当代艺术中,还从来没有人直接用自然的材料来做作品。通常日本文化中“物”的说法是指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物派”的名称被认为多少偏离了艺术家们的初衷,因为他们并不是对物品有特别的关心。在日本,物派由于缺乏造型而被人轻视,也出于否定过多的人为制作遭到批评,因为这些正好与日本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

物派是什么?1( 《空相,布与石头》,关根伸夫 )

“我们主张抑制物品的制造,珍视物质的存在。另外,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大多是从‘形’而来的,我就从来没有认为‘形’有多少审美价值。”艺术家菅木志雄说,在展厅里,他的名为《放置》的作品是一大卷缠绕着的铁丝,和两根摆成折线的木头连接在一起。

“物派”在当代的日本艺术中,已经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它的高峰期仅仅持续了二三年。在这次的展览上,十几件作品大多数是代表艺术家的旧作复制。关根伸夫的《虚无—油土》是几个大小不一的土堆的自然存在状态,吉田克朗的《定点》是在一大张白纸的四角放置了4块大小形状相似的石头,听任自然中的事物在无名中沉默无声。成田克彦的《炭》摆出一些大块的焦木,木头被烧焦的过程排除了一切主观形成的意图,揭示出一个近乎傲慢的物质存在。机会和环境的结合、原材料的自然特征并且不是把个人的观念强加在上面,对所有物派的作品来说也许是基本原则。

物派是什么?2( 《位相·大地》被公认是物派的起点 )

其实,物派艺术家的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材料上都显得很简单,但有时候,一件事情越简单,也就越难以理解。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的展览部主任西蒙·格鲁姆(Simon Groom)看来,把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和另一个很奇怪的想法联系在一起,然后产生出一个新的想法是物派主义的核心。2001年,格鲁姆曾在剑桥大学的凯特广场策展过一个物派的展览,他说:“从那时起,每次重看这些作品的时候都有新的体会。你如何看待和摆放一个东西,改变了你怎样去理解它的方式。我觉得物派是非常有力量的,因为它在对抗简单的理解,而且是在我们预料之外的。”

如果回溯到1968年10月,关根伸夫在神户须磨离宫公园的空地上挖出了一个深2.6米、直径2.2米的圆柱形坑,挖出来的土被堆置在坑的旁边,然后被筑成与坑的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圆柱体。据说,关根伸夫当时被面前这个物体的力量震慑住了,这个物体的存在震撼了他最初的所有想法。

这样一个对土的简单移置行为,却在无意中揭示了一个东方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论,这件名为《位相—大地》的作品后来被公认是物派的起点,因为它自然地呈现了先于任何语言或者观念上的想法。物派艺术家认为,人们总是不断强化自己站在世界另一面的意识,所以无法看到原本状态下的世界,关根伸夫后来写道:“一个人不可能真正地创造,我们最多只能移去一件东西表面的尘土,让下面的东西显示出来。” 物派

上一篇: 黑色写作
下一篇: 闻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