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与茶话会:媒介的未来

作者:尚进

自助餐与茶话会:媒介的未来0

( Webby Award(威比奖)创立于 1996年,是针对网站设计、功能及创意而设立的世界性奖项 )

全球交互媒体?

鲁珀特·默多克,这位76岁的新闻集团掌门人在最近18个月内,连续上了两次美国《商业周刊》封面,一次《连线》封面,一次《时代》封面。其实公众上一次关心这位老爷子,还是90年代末,话题集中在他的新老婆与继承权争夺战。收购社区交友网站Myspace让默多克成为传统媒体大亨中第一个涉足Web2.0的先驱,就像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注意到卫星通讯传递电视信号的廉价可能一样,他现在拿下Myspace与盯上《华尔街日报》,根本不是什么吃螃蟹的探险行为。如果按照技术为王的思路,我们会发现默多克太理性了。一切都是在为他梦想中的全球交互媒体做准备,尤其是2002年对DirectTV的收购,让他彻底拥有了卫星传递视频内容的硬件基础;收购社区类网站Myspace,恰恰是构建这个涵盖卫星电视和互联网媒介交互平台的敲门砖。实际上,默多克对互联网交互本质看得很清楚,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chinabyte正是默多克合资的产物,网易的第二批风险投资也来自于默多克。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阻碍了他交互卫星式媒体集群构想的实现。现在盯上《华尔街日报》,正好可以将Myspace构建的用户创造内容平台与纸媒体嫁接。要知道,《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日访问量早就超过报纸印刷量的10倍,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专栏作家们早就变成了博客和视频播客,最著名的莫博士信箱甚至已经快演化成了莫博士小电台了。

编辑权与分筹

5月初,北美专注科技新闻的网络媒体digg上闹了起来。起因是一段HD DVD破译码,被用户公开上传到了digg上。依照digg机器自动运转的浏览者选择机制,HD DVD破译码的帖子始终处于焦点位置。如果这种内容出现在中国的某篇新闻或者博客上,根本没有人大惊小怪,可在一贯崇尚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媒介环境,这可是涉及是非的大问题。这惹怒了负责保护HD DVD知识产权的AACS组织,AACS的律师信函直接送到了digg的总部。要是在几年前,将HD DVD破译码这种东西在媒体公开传播,那罪过,几乎等同于在媒介上教老百姓如何利用万能钥匙溜门撬锁。按照这种延续自纸媒体时代的道德判断,出于避免侵权,digg把涉及HD DVD破译码的文字删除了。但是digg的用户们却不干了,读者们认为自己的言论自由受到限制,你删除我就贴,短短几个小时有关HD DVD破译码的新闻出现了2000多条,几乎塞爆了digg的首页。这样贴了删,删了贴,僵持了快6个小时,终于digg的创始人凯文·罗斯(Kevin Rose)跳了出来,直接以HD DVD破译码作为标题的宣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尽管这不过是一场删帖子与发帖子的较量,但作为网络媒介的digg,一篇分歧文章是否有发表出来的权利,第一次交到了读者手中,自助性的交互网络机制压过了旧有的传媒判断体系。将原来掌握在新闻专业人员手中的编辑权,真正交到了普通人手中。

另一个影响媒介变化的核心要素来自于商业模式。从播客概念延伸出来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在2007年初提出了一套适应网络媒介时代的新商业模式。YouTube创始人查德·赫尔利当时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公布了这个消息,他们准备让每个上传视频短片的“创作者”都拿到广告收益,根据每段视频浏览量与有效广告价值来衡量报酬,并且使用一套音频指模认证技术来确认“创作者”的视频短片版权。与此类似的,中国本地化的例子是豆瓣网,2006年,这个分享阅读观赏体验的小网站,居然获得了将近90万元的收入,可在豆瓣网页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广告。这90万元基本上都来自当当网和卓越网的提成,在豆瓣网上那些对一本书或者一张CD感兴趣的用户承担起了一切:只要他们对一个产品感兴趣,按图索骥被引导到当当网或者卓越网,并且下单交易,马上相应的提成就汇到了豆瓣网的账户上,这种满足长尾理论的商业模式几乎能以微量成本运转。与此相比,博客和电子杂志的商业模型要老套得多,依旧是大公司品牌对消费者的心理刺激,售卖图片和文字位广告,至少商业模式上还是彻头彻尾的Web1.0。

电子杂志、博客、读者自助媒体,这些媒介的新形式在当下短暂的共存,并没有谁更优秀的比较,只有谁更科学更具备生存力的竞争。1994年出版的那本《一对一的未来》,实际上早已经预见到了今日网络技术带给媒介的变革。正如该书两位作者唐·佩勃(don pepper)和马萨·罗杰斯(martha rogers)写的那样:“与大众媒介的消亡对应,大众市场也正在消亡,读者渐渐被分隔成无数小群体,小群体自己就主宰了自己的信息媒介,广告和商品售卖也会变得越来越精确。”

为什么《连线》没成为超级媒介

当我们谈论纸媒体如何顺应新技术变革的时候,曾经以数字时代文化先锋自居的《连线》再一次出现在视野中。作为根植于硅谷的《连线》杂志,一直在报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每一点变化,并且早在1994年10月就开办了官方网站:热连线(HotWired),要知道那个时候连麦当劳快餐王国都没有自己的域名,还是《连线》的撰稿人乔什·奎特纳第一个注册了mcdonalds.com的域名,正是《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Web2.0时代著名的长尾理论。可为什么《连线》没有成为媒介门户呢?甚至现在《连线》网站的流量还不如数码消费品新闻网站engadget?

2004年,就有人向《连线》创始人路易斯·罗塞托问过这个问题。尽管路易斯·罗塞托早在1998年就卖掉了杂志,并且在1999年高价卖掉了热连线网络部分,但商业因素并不能成为《连线》没有成为超级混合媒介的托词。当年热连线的创意总监卡尔·斯坦曼德给出了答案:“《连线》是一本靠卖广告生存的纸媒体,即便他们报道数字新经济,可杂志依旧存活在广告经济的阴影下,而热连线却是一个向注册用户收费的网站。这种商业价值观念决定了一切,决策者根本不舍得放弃眼前的利润,况且《连线》杂志还很能挣钱。”保守的商业情绪束缚了《连线》,就算《连线》马不停蹄地构建精英博客社区,可老编辑们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甚至当slate.com以纯粹原创网络杂志姿态生龙活虎的时候,杂志先天的那种精英小众化本能依旧决定着《连线》的一切。《连线》的老板选择了广告主提供饲料,而没有选择让每个读者给自己喂奶,这与Web2.0倡导的用户构建一切的共享原则是南辕北辙。

长不大的RSS、140字媒介和   感动6次

谁还记得比尔·盖茨那本《未来之路》?其中对于技术进步与工具改良关系的辩证思考,在媒介思维主导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有效。之所以很多人相信Google的搜索可以改变媒介资讯的现状,根源在于Google依靠算术模型,可以抓取到无所不包的信息,至少从纯粹的公平角度,搜索技术应该是编辑权利最下放的媒介。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中关于“真正值得尊重的不是信息,而是思维的艺术”的论断已经被现实稀释,面对每日海量性的信息,读者很大程度上无法自助选择,资讯焦虑成为今日媒介读者的普遍体验。2004年出现的RSS阅读器曾经被当作克服资讯过剩的个人工具,将阅读选择权利彻底下放到读者手中,可RSS依旧仅仅是一项优化工具,只能将读者关心的资讯提供者归集在一起,却并不能实现智能化的编辑筛选,充其量比Google更进一步。面对长篇累牍的资讯焦虑,将媒介体积缩短,依靠密集的社会化网络架构来勾兑媒介,能否解决问题呢?

文字媒介的信息单位正在从一沓装订纸变成一篇文章,然后就变成了自言自语性的文字,现在则变成个更简短的一句话,只允许写140个字符。这在崇尚海量信息和人海战术性的社会网络时代,似乎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约束。可正是这样一个一年以前冒出来的Web2.0网站twitter,却突然在2007年4月爆发。其实twitter这个生僻名词本身就很有意思,牛津字典的解释是“give a call consisting of repeated light tremulous sounds”,尽管其还没有中文名字,但是大家更喜欢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自己意译,“叨咕”、“咕叽咕叽”、“唧唧歪歪”成为新的代名词。

最初的twitter更接近缩水化的文字简版博客,把那些写不成博客的句子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并且可以分享给小圈子的朋友看,书写内容很大程度上更近似加长的MSN签名昵称,一时的心情和灵感成为twitter上有意思的内容源泉。为了方便使用者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的有感而发,twitter不仅支持网络浏览器和手机SMN短信文字发布,还可以在Google Talk等聊天软件上传短语。突然流行起来的twitter日渐变成了群体性聊天,那些厌倦一对一传统聊天的人都跑到了twitter上。更为可怕的是,一系列民间开发的twitter第三方插件在5月初疯狂涌现,从调用Google Map数据的地理性用户留言搜索,到将twitter以心情指数嵌入到自己博客中。很多人并不能理解twitter在Web2.0泛滥一年多以后,为什么会突然流行,更不理解一个简短的文字留言系统到底能撑起来多大的商业空间,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把twitter当作媒介看待。按照他们的思维套路,twitter的价值撑死了也就是Web2.0方式的分类信息,迷你博客或者网页上的手机短信,却忽视了twitter满足豪猪理论下的交互媒介本能。

4月份HitWise调查机构公布的一份报告,悄悄证明了社会型资讯结构共享作为袖珍媒介的可能。很多人始终质疑用户创造内容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少读者原创资讯能满足全部读者的信息需求呢?在HitWise的调查中,只有0.16%的用户在YouTube上传过内容,而图片分享网站flickr的这个数字是0.2%。极少数人满足大多数,这种传统的杂志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社会型网络上再一次重现,而最大的不同在于交互。YouTube上0.16%的创造者,可以直接获得98.4%读者的褒奖,就算是这98.4%中只有1%站出来在资讯后面写下自己感受,这个交互数字也达到了0.984%,足够那0.16%的创造者们被感动6次了。 twitter媒介茶话会未来自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