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姑娘过不去的“厕所门”
作者:李孟苏( 英国王室一向公开展示其亲民姿态 )
“如果一位英国人开口说话而没有引起另一位英国人的憎恨或轻视,那简直不可能。”这是萧伯纳喜剧《卖花女》(中译为《窈窕淑女》)中的一句台词。20天前还是威廉王子女友的凯特·米德尔顿对此一定心有戚戚焉。她的阶层尽管高于剧中在考文园卖花的伊丽莎,但仍然有和伊丽莎一样的遭遇:因为一口非上流社会的口音被无情嘲讽,并因此受到男友的轻视不得已选择分手。
其实凯特本人一直小心谨慎地按上流社会的规则行事,从未出过丑,是她妈妈卡罗尔·米德尔顿的言行连累到了她。去年圣诞节前10天,米德尔顿全家应邀出席威廉王子在桑赫斯特军事学院的毕业典礼。这是凯特的家人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王室活动,也是第一次与女王会面。据说,卡罗尔觐见女王时,问候语没有说体面的“女王陛下,您好吗”,而是随便地说“很高兴见到你”。她还顺口说出“厕所”(Toilet)一词,让王室圈子的人惊诧得眉毛都竖起来了。上流社会习惯说“化妆间”(Loo),它更正式,更文雅。卡罗尔的行为也有失体统。她自己没安静地听清别人说的话,反而没完没了问“你说什么”,遭来别人的反感。在观礼过程中,她嚼着口香糖,这是低阶层青春期孩子反叛的标志,是娼妇的行为——未来国王的岳母怎么能做出这种事?一位王室圈子里的人对《星期日邮报》说,女王喜欢凯特和她父亲,对她母亲则流露出“不好接受”或“不合适”之意。并说,威廉明确表示,凯特的家人不够体面,不足以做王室的亲戚。于是,媒体给卡罗尔一事冠名为“厕所门”,声称是“厕所门”导致了凯特灰姑娘童话故事的过早结束。
也许,威廉和凯特分手是年轻人进入社会后终止了一段不现实的校园爱情。但因为男女主人公社会地位的悬殊,分手就多了八卦嚼头,王室的势利、保守又被翻了出来。不过,这一次英国的左派、右派都替王室叫冤——英国王室比这个国家的其他任何一个贵族都亲近平民。
温莎家族的亲民传统来自维多利亚女王。女王在丈夫去世后,信赖平民出身的臣仆约翰·布朗,二人相处得甚为率直。布朗担心女王着凉,为她披上围巾,训斥她不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并称呼她“女人”。女王也不愤怒。她和亡夫阿尔伯特亲王都坚信,劳动人民忠于君主而不遵守宫廷礼仪,远比傲慢且道德败坏的贵族有价值得多。她为温莎家族树立了一个家训,要密切联系群众,理解他们的价值观,王室要靠人民的支持,而不是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所以,势利如爱丁堡公爵,也尽量不公开表现出势利。女王的生活中早已出现大量的平民痕迹,她用塔帕牌塑料餐盒,地毯破了补补接着用,这些行为被自觉高贵的人取笑。最近三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梅杰、布莱尔,分别出身工商业主、劳动阶层、中产阶级,她与他们相处融洽。很难想象谨言慎行不轻易流露感情的女王会因为一句“很高兴见到你”而不满,她最多认为,这是一个来自非特权阶层,没有受过昂贵教育的人的友好的问候。
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王太后曾公开赞扬系列肥皂剧《东区人》,说自己是该剧的狂热“粉丝”。《东区人》以伦敦东区(劳动阶层聚居区)为背景,讲一个工人社区的家长里短,从20世纪80年代演到现在还未停播。王太后亲民的姿态为王室赢得了极高的评价,甚至好过戴安娜。如果矿工的后代凯特顺利嫁入王室,带来的积极影响要高于王太后对平民电视剧的夸奖。王室深知,在今天,破坏王室形象的不是“太平常”而是“太体面”,王室、贵族最怕被贴上“特权阶层”的标签。所以,当保守党新领袖大卫·卡梅隆在高级的Bullingdon俱乐部消遣的照片见报后,他会惶惶不安。从这个角度说,凯特要大大好过有26个名字、拥有半个巴伐利亚、珠光宝气的欧洲某王室的公主——《每日电讯报》评论员杰斯帕·杰拉尔德认为。
( 威廉王子 )
维多利亚女王曾抱怨她的儿子、后来的国王爱德华七世,过于信任、依赖身边的弄臣、马屁精,她痛恨朝臣们制造、传播她和布朗的谣言。威廉王子身边也聚集了不少依附于王室生存的是非精。这帮和威廉一起打马球的伙伴只要见到凯特,就会在王子耳边挑拨离间,奚落凯特的妈妈做过空姐,鄙夷地说她是“伺候人的”。不被他们接纳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他们的能量。
威廉身边的人更多的是新兴的特权阶层,和米德尔顿家一样属于中产阶级,只是因为拥有的财富更多而有幸进入到更高的阶层。处心积虑要飞上高枝,恰恰是中产阶级的一个特性。比如凯特的妈妈对此就表现得很热切。
( 凯特和她的母亲卡罗尔 )
凯特的父亲曾是飞行员,夫妻俩从航空公司退职后开了一家邮购公司,专营儿童用品,自称“英国第一儿童派对服务商”。媒体对卡罗尔的评语是:爱出风头,矫揉造作,品位低俗,太中产阶级;喜欢把她描绘成野心勃勃、最喜攀龙附凤的母亲:米德尔顿家的公司一直是卡罗尔在打理,她让凯特上圣安德鲁斯大学,怂恿女儿学习骑术获得骑师资格,因为骑马是威廉的爱好,还要求她了解时尚,告诫她保持适度的时髦,远离前卫另类。总之她一直对女儿进行做王后的训练,一心要扮演《窈窕淑女》中的语言学教授希金斯,或者《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太太。她曾说,如果女儿的灰姑娘传奇能顺利演绎,她什么都愿意做。她要求凯特从事层次较低的工作——为一家服装连锁店当儿童用品买手。这份工作可以保证时间上的弹性,以符合王室对情人的要求。
卡罗尔的梦破灭了。一位上流阶层的人士指出,你必须承认现实,社交圈里很多高山是无法逾越的,仅靠坚定的意志无法进入上流社会。另一位说:“卡罗尔太热切了。就算你重新铺好门前的车道,整饬好紫藤架,也改变不了你家的房子状况,不能让你家千金配得上王子。”对此幸灾乐祸的上流社会严格说来也属于中产阶级,他们对米德尔顿家横加挑剔,认为他们是撒切尔夫人政策催生出的暴发户,其实双方玩的不过是本阶级的斗争游戏。
按传统的阶级概念,英国社会原本有三个阶级:贵族,工商业主,劳动者。1832年,英国通过第一个《选举法修正法案》,给予工商业主选举权,并且权利大小和财产多少直接挂钩,促使以商人为主的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壮大。渐渐地,贵族和劳动者被挤出阶级体系,各占人口的1%。98%的英国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便转移注意力,把自己分为上、中、下三级,今天的上流阶层充其量是中产阶级的最高阶层,称之为“特权阶层”更合适。
按马克思的说法,阶级的暴力行为常常发生在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中间。贵族是阶级游戏的裁判者,根本不屑和中产阶级玩这类游戏。底层的人反倒富有浪漫精神,乐于做一个高尚的人,更清楚自己的社会位置,会勤勤恳恳为王子挤牙膏。在贵族看来,真正构成威胁的是中产阶级。据说,女王对凯特略嫌不满的地方恰恰在于她太像“特权阶层”了:一个拿了名校学位的女性,不认真工作,流连于夜总会、名牌专卖店、海外度假胜地,最近才找了个工作,还是商店的临时工;她只热衷于向公众展示王子男友、切尔西区的高档公寓,而不是父辈具有的中产阶级劳动精神。
专栏作家安东尼·迈阿尔认为,中产阶级对阶级制度的灵活操纵是英国人激烈的竞争意识的反映,他们既害怕低人一等,又需要抬高自己,保证自己领先于他人。正因如此,中产阶级的生活一刻也不敢放松,方方面面要表现出“体面的”形象。他们以传统贵族的生活为蓝本,拼命留意贵族们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住在哪里、交往的圈子是什么人,拼命避免“太平常”。
所谓“太平常”即为违反中产阶级鉴赏水平的人和事,比如食物,番茄就太平常,上流阶层不会让番茄出现在家中;再比如果酱,稀薄的、能够流淌的、手工熬制的才是上流家庭应该选择的,相反,结实的、凝胶状的果酱则太平常。而看书也有要求,在起居室里看小说极为不妥,要看装饰咖啡桌的漂亮画册,因为这些书没什么内容,不会让你的注意力一直停留在书上面,小说则让你显得不好接近。
迈阿尔说,为了不至于“太平常”,“中产阶级倾向于绝对避免直接接触他们认为粗鲁、庸俗的东西,这就把文雅和矫饰混为一谈”。一个表现是,他们过分看重口音和用词。上流社会绝不会笼统地说“吃饭”,而要清楚地说明“早餐”、“午餐”、“晚餐”,更不会把“化妆间”说成“厕所”。上流阶层和中产阶级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仍保留了相当多的“太平常”,像凯特的妈,一个词汇表就轻易亮出了她的阶级属性。 厕所灰姑娘欧洲王室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