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谁走得更远?

作者:曾焱

谁比谁走得更远?0

( 凯瑟琳·德·布尔布隆 )

3月,巴黎刚上市一本新书《法国女旅行家的传奇:1800~1900》,好几家法国媒体的书评都作为一季好书在推介。作者弗朗索瓦兹·拉普耶(Francoise Lapeyre)不算知名,之前出过一本主题相似的书,写只身远离城市的女性。此次她从故纸堆里翻出80个19世纪法国女人游历世界的故事,情节好看不说,至少让读者对几个世纪前欧洲的那段东方探险风气重新发生了兴趣,女性的行走史第一次被整体包装起来,而从前它多半被男性主宰的主流探险历史忽略掉了。拉普耶自己说,写这本书还有一大动因,就是她不愿意19世纪欧洲女性在发现和探索领域的光环全被英国人给遮蔽了。说得更直白一点,她想重写历史:英国女性和法国女性,谁比谁走得更远,或者更早?

19世纪是西方女性旅行探险的开始。那时候能够去外面看世界的女人差不多都属于下面三种身份:外交官或商人的家眷、女传教士、旅行者。她们的目的地也大致是三个地方:南美、远东、北非。拉普耶笔下的法国女行走者似乎偏爱丛林密布的南美,她写了第一个深入亚马逊河流域的法国女人德·马约尔(Jeanne Goussard de Mayolle),她在野牛出没的阿里诺斯支流一带漫游,和土著部落共处,多次死里逃生,很多法文资料对这位女探险家的记载只有简单一行字:她曾和野蛮人一起生活。另一位远游到秘鲁的女人有一个比她更有名的孙子:画家高更,高更后期对于塔希提岛的迷恋恐怕有他祖母冒险和远游气质的遗传。他祖母叫弗洛拉·特里斯坦(Flora Tristan),是个私生女,继父来自秘鲁,她便对那个遥远的地方发生了兴趣。1833年弗洛拉独自出发去秘鲁做社会生态调查,标本就是她继父庞大复杂的家族体系。

但在东方,英国人毕竟来得更早。仅仅是在19世纪中国,第一批用文字记录过自己行走经历的西方女性几乎全部来自英国:传教士阿诺德·福斯特夫人,19世纪末最早进入中国内地,将自己的传教经历写成《长江峡谷》一书。布拉西夫人,航海探险家,1877年游历香港、广州等地,著有《家庭世界旅行记》。还有著名的女传教士、旅行家毕晓普夫人,1879到1896年间在中国漫游,她在《长江流域——中国旅行记》中对京杭大运河沿岸生活的描述至今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中国学者研究大运河也会从她的书中引据细节。她们都是最早被欧洲社会认可的女行走者。拉普耶想要打破人们的既定印象。她在书中写了法国女探险家方妮·洛芙约(Fanny Loviot)到中国遇险的故事。1852年方妮跑到远东淘金,在澳门遭遇中国海盗,被绑架了一段日子。1860年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中国海盗》,这书在巴黎畅销一时。可据记载,方妮仍然不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西方女性,她前面有英国人安娜·诺贝尔(Anne Nobel),两人经历居然那么相似。据记载,安娜的丈夫诺贝尔是东印度公司“凯特号”(Kite)船长,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凯特号”奉命为英军做后勤保障,安娜带着儿子也随船到中国海域。1840年9月该船在中国东部沿海失事,丈夫诺贝尔和儿子遇难,安娜和其他脱险者被俘,5个月后经英军交涉获释。被俘期间,安娜给她在澳门的朋友写了很多信,后来这些信被编印出版,她也因此成了名。不过安娜毕竟是作为家眷跟随丈夫,她的中国之行纯属偶然,不比方妮孤身远走。

拉普耶浓墨重彩讲述的另一位女旅行家是法国外交官夫人凯瑟琳·德·布尔布隆(Catherine de Bourboulon),她去过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后来又随丈夫到中国任职,拉普耶说她是第一位在北京居住的西方女人。写有《法国——中国:两个世界的碰撞》的法国当代学者缪里尔·德特里,和尼内特合编过《中国旅行》,他们在此书中也认为,第一位进入北京并在那里居住的西方妇女是德·布尔布隆夫人。可惜这位夫人不算真正的法国人,她原籍苏格兰,在美国长大,因为嫁给法国外交官德·布尔布隆才和法国有了关联。1851年丈夫被派往中国任职,德·布尔布隆夫人随行,一路经澳门、上海等开放口岸,最后在1860年左右到了刚刚允许外国人进入的北京。德·布尔布隆夫人也把自己在北京等地的见闻写成一本书——《中国、蒙古旅行记》,其中对北京菜市口、琉璃厂等街市有特别详细的描绘,比如她写到琉璃厂一带的古玩书市:“我们看到商店里叠满了书,有的列在书架上,有的就放在地上,铜版画挂在天花板上,里面还有大量的卷起来的画、地图,铺面张贴的漫画、广告;书店的摊位出售或出租报纸,里面有一份叫《北京新闻》……珠宝、服饰用品商店展示玻璃珠子、小首饰、扣子、饰针、玉质手镯、服饰用品以及所有其他的廉价大众用品。”布尔布隆夫人1865年去世,只有38岁,距离她结束东方游历不过4年。

真正在远游中成为学问大家的女性,英国有爱德华兹(Amelia Edwards),法国有大卫·妮尔(Alexandra David-Neel)。爱德华兹1831年出生在英格兰,喜欢旅行。1873年她写了第一本书,讲述自己如何孤身漫游欧洲大陆并穿越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但真正让她在欧洲成名的,是1874年埃及之行。爱德华兹不满足做一个平淡的旅行者,她在开罗租了一条船和船员,沿尼罗河逆流而上,一路测绘、勘查,将两岸的古迹汇编成册,1877年以《尼罗河上1000英里漫游记》为题发表。这本书对英国考古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伦敦大学设立“埃及学”专门研究埃及古代文物就是受爱德华兹的推动。1891年爱德华兹又出版了第二本有关埃及的书,成为全球学界公认的英国第一位埃及学家。藏学家大卫·妮尔活到101岁,长寿帮她把人生最大限度地扩展成一部传奇,满足了法国人的心愿。她1868年生在巴黎,从小向往东方和佛教,要一份远游的生活。从1891年起,在巴黎、伦敦、布鲁塞尔完成了知识储备的大卫·妮尔正式走进终生漂泊的旅行,先在锡兰和印度学习佛教经典,两年后第一次到达印度与中国西藏的边境,这是她和西藏几十年故事的开始。从1918年到1944年,大卫·妮尔先后五次进藏到拉萨,最后一次她75岁。大卫·妮尔在西藏旅行时所做的全部笔记都在法国出版,多数是她写给丈夫菲利普的家信,他们曾经离别13年未见一面。第一卷写于1904~1917年,是她在西藏之前的游历。第二卷是1918~1944年写的,信中记载了西藏的山川地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还有她一路看到的社会状况。在她所有的著述中,1926年出版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最为人熟知,此书记录了她1923年至1924年间的那次伟大旅行,在养子庸登喇嘛的陪伴下,她乔装夜行,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忍受的秘密进藏线路:从云南出发,翻越横断山脉,进入察隅,途经波密进入圣城拉萨。她们为什么远游?看到那些著述,人们会以为那就是她们出发时的目标,其实不是。1893年大卫·妮尔在印度边界做出决定,要去山那边的西藏。她并不知道西藏意味着什么,她只是想,那边有一个她所不了解的世界,一个比印度更新奇的地方。

谁比谁走得更远?1( 爱德华兹 )

谁比谁走得更远?2( 《法国女旅行家的传奇:1800〜1900》 )

谁比谁走得更远?3( 弗洛拉·特里斯坦 )

谁比谁走得更远?4( 大卫·妮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