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股神的概率问题

作者:邢海洋

成为股神的概率问题0

如今大牛市中,一个典型的股神故事是,一个中医大夫,把“望闻问切”引入股市,把股票当作一个人,自创了五域和波动买法,传说中在股市屡有斩获,把个人账户提升到了8位数。大师并不把自己神秘的心得锁在柜子里,“闷声发大财”,而是开班授徒,引导学员走入股神的殿堂。一个50人的班,一天的课,一个人收600元。一个对筹码的指数平滑加上一个暗度陈仓的名字,就能卖1万元,一句“三字经”就能卖600元。股民们虔诚地听课,详细地笔记,就是为了在市场上赚大钱。但走出这间教室,他们首先需要赚出的是这堂听课费,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利润。能与巴菲特共进晚餐当然也需要付费,但巴菲特的赚钱方法却是公开的,参加他的慈善晚宴有另一番意义。

4月18日,A股单日新增开户达到前所未有的275168户,加上B股账户1700户,封闭式基金账户67738户,内地股民又多出了344606户。这一天,沪深股市账户总数一举突破9000万大关,达到创纪录的9021万户;A股数字也达到7996万户,距8000万仅一步之遥。A股股民的暴涨曲线显示了全民的暴富热情:4月份,A股新开户数急剧上升,月初是十四五万户,已经是历史上少有的数字了。但随后,几乎每一天都刷新着入市纪录:4月9日18.85万户,10日便是19.45万户,11日更突破了20万户大关。随后的势头锐不可当,12日是21万户,13日是23万户,16日是25万户,17日是24万户,到了18日便是27万户了。数字如此爬升已非算术层次的累加,而是指数意义上的几何级陡涨,10天数字涨一倍,与之对应的一个月数字应该是原来的8倍。

数百万的股民中将来有多少人能成为股神?按概率,成为股神的概率不及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4月入市的新股民中只有几个可能成为未来的股神。而如果按内地股市中长期形成的“一赚二平七亏损”的股民比例,这里也只有几十万长时间下来能赚到钱。

不妨看看新开户投资者的投资特征。据观察,新开户股民年龄偏低,大约六成以上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出生,多数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其中不乏高学历者。这些新股民打入账户的保证金数额普遍较高,一般均在10万元上下,甚至更多,是过去老股民初入市打入保证金数量的几倍。大部分人的开户理由是这段时间同事、朋友、同学一见面就谈股票暴涨了,看大家都赚钱了,也把家里的10万元存款拿来开户。开户的绝大多数人都坦率什么都不懂,但怕错过这一绝佳的赚钱机会,担心以后再也找不到比这个赚钱更容易的时机。新股民中多数人认为现在进入股市就是“捡钱”,要拿出家里所有钱甚至不惜卖房卖车或贷款,认为只要来了就肯定能淘到金矿。

再看看新股民的投资行为特征。新股民基本没有股票证券知识,临时抱佛脚,凡事轻信,动辄向熟人咨询,甚至把钱交给熟人操作。新入市股民很少认真学习和研究股市,总是四处打听或追风买股。新股民多抱团炒股,一些自发组成的“亲友炒股团”、“办公室炒股团”甚至“QQ群炒股团”。新股民又多为独生子女,投资激进,勇者无畏,但一般没有受过大挫折,没有经历过股市的血腥与残酷,投进去后一旦没有预期收效,心理就会产生严重落差。自然,任何时代的新股民都少不了一些共同特征:赚一点钱都狂喜,会很快变现,而一旦被套便心态失衡,听天由命。他们应该是牛市中最受欢迎的投资者,帮助先期进入的投资者推高股市,再掩护他们出局。

成为股神的概率问题1( 有观点认为,中国的这一轮牛市,与当年美国网络泡沫浮现时的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

股市里的成功者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浮躁型交易者,他们试图追逐市场的波动,追求资金的效率,需要战胜概率和不确定性,高度依赖技术分析和预测如神的交易系统。这样的交易系统支撑着过度交易:现在股市每天成交2000亿~3000亿元,10多天时间股票就彻底地换一遍手,券商和交易商每天都能进账二三十亿元。浮躁使人试图成为股神,每天似乎都有几个百分点的收益,但一旦遇到熊市,盈利便交还市场。第二种境界是波段型交易者:根据重点思考,追求一个时间段中的确定性,看似效率不高,却是大智若愚。大概率的事情是效率最高的方向,根据基本面及市场趋势的重点进行判断并保持稳定的心态是核心能力,证明自己靠的是时间。第三种境界才是股神境界:像所有者一样思考,根据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进行投资,看到未来的一个长期确定性。与市场无关、以不变应万变是核心心态。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是其最高的注脚。显然,现在入市的股民与这三种境界都无关,他们只是看到了别人赚钱才跟风进入,甚至连最低境界的“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都不知道。

但新股民在创造历史。市场的本质就是资金,新入市资金决定着一切,只要有后续资金源源不断加入,无论早晚,每一个先入市场里的投资者都是赢家。在这个意义上,新股民为先期进入的波段投资者和股神们做出了贡献。

新股民甚至对躁动型交易者也有所贡献。4月19日,原定于上午发布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被改在了收市后,市场纷传爆炸性数据将出现。当天报纸和财经网站阴雾重重,沪深股市跌幅近5%。但就在这样的一天,两市开户数字再破纪录,新增开户总数居然达到了633929户,几乎达到了4月18日开户总数,也是之前的历史单日开户峰值的两倍。不过,这里面只有28万是A股开户,更多是基金开户,这一天基金开户猛增到了349270户。而此前基金每日开户只有六七万户,也就是说,4月19日的基金开户总数几乎是前一工作日的5倍,一天的开户相当于此前一周的开户量。这一段时间并无大基金招募,“井喷”得毫无道理。

有一种解释却颇为合情合理:近期基金净值普遍较高令投资者有所顾忌,因此有大批预期股市暴跌之后净值缩水的投资者,抢在4月19日下午15点之前开户并以当日收盘后的净值价格来申购基金。换句话说,这部分投资者有意在抄基金净值的“底”。或许,正是有了如此多的投资者勇于抄底,一个潜在的,或者几乎露出苗头的调整被勇敢的投资者顶了回去。第二天,股市一路走高,报复性反弹,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3600点。

35万人买基金,假使每个投资者初始入市资金是5万元,35万人就汇集起175亿的资金。若再算上28万A股投资者,假使他们的初始投资也是5万,加起来便有315亿元。315亿是什么概念?4月19日大跌沪深两市创纪录地成交了2946亿元,315亿是这一天量的11%。实际上,这一比例可能更高,来自黑龙江几家证券营业部的随机采访显示,那里很多股民多以10余万元资金入市,如此看,新股民顶托市场的力量还要大。在一个平衡的市场,哪怕1%的力量都会使趋势发生变化,更何况是这样大的一个比例。如今市场疯狂,大部分投资者都是短线客,高卖低买,平均持股时间颇短,短线客一旦抛完,看市场被新开户的投资者接住,落不下去,便会急急杀回市场,形成又一轮上攻。新开户投资者对于稳定市场功不可没。

新股民推高了市场,获益者除了老股民,庄家、大户,甚至还包括外资。在我国股市一路高歌猛进之时,掌控1.2万亿美元的国际对冲基金正悄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业内有关人士估算,地下外资“入市”规模可能高达800亿美元左右。外资入市之诡秘之规模都令人咋舌,内幕人士描述的外方操盘手打开股票账户交易的壮观情景如同电影《黑客帝国》一般,电脑同时打开几百个账户,自动匹配买卖数量,就像电影里数字流动的样子,点开一个券商营业部的股东账户名单,数个股东账户身份证号码随之闪出。外方通过地下钱庄把资金带到国内,几天时间便开设数百上千的股东账号。显然,去年年初开市介入市场的外资都赚取了几倍的利润。自然,先知先觉者赚钱并无不妥之处,但感觉还是有点像百年前人家“船坚炮利”,理念先进,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把文物带走,现在我们却不得不以高价拍回。退一步说,外资坐庄之凶狠强悍更非国内庄家大户可比,对冲基金可以打垮一个国家的货币,未来有了金融期货,打垮股市,期市股市套利才是股民梦魇的开始。

除了从价值投资者中接过接力棒,新股民还需要与庄家大户周旋。去年8月15日,“宝钢权证”恶炒,上海江苏路营业部一证券账户被采取了“盘中限制交易”的措施。4月13日,*ST长控完成股改后复牌交易,涨幅超过1000%,盘中炒作力量肆无忌惮,最后被交易所勒令停牌。而最近查处的东方证券上海宝庆路营业部一个账户,通过以明显高于市场成交价格的申报价格进行大笔、连续交易,快速推高股价,造成涨停。这些还都是被查处的,而“老鼠仓”盛行,大户联手早不是秘密;即使被证监会警告仍肆无忌惮炒作的大有股在。新入市的投资者面临这样的阵势未必能从容应对。

股市如丛林,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场。没有一个庄家大户或者外资会善意地帮新股民赚钱,留给他们的获利空间似乎只有更晚入市的股民。

判断这轮股市的顶点,除了基本面因素,似乎只有看还有多少资金可能进入,推高市场。今年一季度的A股新开户基本保持了每日8万至10万户的增长水平,总共新开501万户,超过去年全年的308.35万户的数据。历史上,股市开户纪录是2000年创造的1300万户,随后开户股民锐减,逐年下降,2001年下滑至688万户,2002年减少为230万户,2003年为135万户,2004年为168万户,2005年仅为85万户。通过这一数列不难看出,三分之二的内地股民来自上世纪90年代,三分之一来自本世纪,而这三分之一中,又有三分之一来自于本轮行情。2000年的行情,7000万股民能把上证指数托举到2200点,现在,9000万股民,并且包含1000万户本轮行情入市的,资金数倍于前人的新股民,把行情推高到3000~4000点显然是情理之中。

一个新股民携带10万元资金,1000万新股民带来的资金便是1万亿元。1万亿是什么概念?截至4月20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14.72万亿元,但流通市值仅为总市值的三分之一,为4.8万亿元。在上证指数仅为998点的2005年6月,两市的流通市值仅过万亿元。不难看出,股市价值的整体膨胀,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新股民带来的资金。唯其如此,3600点向上,每行进一步,都缺少不了更多的新股民的资金力量:上证指数从1000点升到2000点上涨一倍,需要1.33万亿元的资金;从4000点升高到5000点,上涨20%,也需要1.33万亿元的资金。但显然,上涨20%的号召力小于上涨一倍的号召力。于是乎,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介入,股市唯有更疯狂地上涨,但疯狂上涨的前提又是几何倍数的新股民入市。一旦市场进入了需要靠外来资金顶托的怪圈,就埋下了资金链断裂的种子,暴跌也就不可避免。

每一个现在入市的投资者都不会相信自己是最后的接棒者。这里我们乐于帮助最近的入市者计算一下还有多少潜在的人等在后面。根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亿人,其中城镇居民5.6亿,乡村人口7.4亿。而在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0.27%,即2.6亿,1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79.73%,即10.4亿。另外,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每个家庭户的平均人口为3.13人。如果以个人为单位,炒股大军绝对是后继有人,除去已入市的9000万户,还有3亿户等在后面,设若这3亿户都和已经入市的9000万一样有钱,市场便存在着10倍的上涨空间。

但问题是,后3亿户不可能像前9000万户那样富有,财富的“二八效应”下,这3亿户拥有的财富总量很可能只和那9000万户的财富相当。这样的情况下,设若全民炒股,市场也只有一倍的上涨空间。当然,这是一个相当不科学的假设,股民中有下岗工人,也有《福布斯》富豪,非股民中有实业家,也有远在深山根本不知股市为何物的山民,很难说哪边拥有更多财富。只有一点是值得考虑的:在我国,城乡差距下农村人口往往缺乏投资理财渠道,这7.4亿人口可以暂时不考虑在潜在的股民之列。剩下的5.6亿城镇人口中扣除青少年尚余4.4亿。老年人不适合股票等高风险的投资理财工具,应排除在外,适合投资股市的便剩下了4亿。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投资股票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若以每户家庭3.13人计算,5.6亿城镇人口是1.79亿个家庭。假设城镇所有的家庭都入市,每一个现有股民似乎都能找到一个潜在的股民,高位接手股票。但若排除了中小城镇居民,只计算大中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富裕的城镇,我们的股市似乎已经在涸泽而渔了。

我们假设股市的上涨完全是新股民推动型。一两年前,当内地拥有8000万户股民的时候,市场的价值中枢在1500点,1000万的新股民便使价格成倍增加,若还有更多的千万级别的股民等在后面,市场上涨的势头真是不可限量,每一个千万增加2000点,到了所有的城镇居民都入市了,或者像美国那样三分之二的家庭资产证券化,股票涨上万点都非痴人说梦。想当年,我国台湾股市的黄金年代,全民皆股的结果,指数的确从2000点起步,最高涨到了12000点。不过市场暴跌后,指数几乎跌回起点。一个从没有经历过熊市的新股民很难学会斩仓,届时有多少盈利恐怕都要交还市场。

甚至还有更有利的因素未曾考虑。虽说A股账户8000万,个人股票基金账户近2000万,直观的数据上看,我们持有股票的人口已经1亿,但根据证券界人士的说法,几乎95%的股民都拥有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双账户,这个8000万户就去掉一半的水分,其次是一些券商的自营盘和机构、庄家的拖拉机账户依然大量存在,除掉这些水分后,实际投资股票的投资者仅3000多万。这一数字离全民炒股更为遥远,也就给股市提供了更为巨大的想象力。

问题是,股市上涨的假设只能以股民踊跃入市为前提。设若现有的入市速度不变,每天30万的开户量,1个亿的后续储备能够用上一年。若只计算富裕地区的6000万户的居民数量,这一储备只够用上100天。但稳定的开户速度难于使市场保持亢奋状态,小基数时上涨10%需要的资金和大市值时上涨同样幅度需要的资金量显然不同,市场唯有借助指数增长的开户数。以现有的加速度推算,5月底开户数便需上百万,到了6月底每日开户数便是300万,这样的进度,不出两个月,所有城镇家庭尽为股民,国民财产尽被证券化。以上还没有留出一部分无论多么富有也不会进入股市的“风险厌恶型”人群,扣除这部分人,市场的持续高烧恐怕到了5月份就会戛然而止。

此时还抱着股神梦入市,等来的恐怕是“南柯一梦”。 股票股市投资股神概率证券股票开户资金账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