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的数码享乐主义

作者:黄燕

一辆车的数码享乐主义0

( 车载GPS )

苹果公司“iPod your car”的口号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对苹果“粉丝”来说,汽车上没有iPod接口简直比没有行车电脑还糟糕。被消费电子武装到牙齿的新一代车主希望把更多电子设备搬到车上,他们对排量、马力和最大扭矩的敏感度还不如蓝牙、GPS和车载DVD,所以车展上的任何一款车都得把硬指标和软规格并列标出。既然随时随地数码享乐已经成为习惯,为什么在汽车里必须放弃这一切,哪怕只有半小时。

当上一代人忙着把车载音响升级成6碟连放时,随身听一代已经直接把播放器插上了音响。iPod接口两年前还仅仅是高级车的专利,2004年率先拥抱苹果的宝马一直将其作为一大卖点。到2007年已经有通用、福特、大众、本田等近20家公司宣布和苹果合作,年底前美国市场70%的汽车将装载iPod音响。中国市场上的“iPod汽车”选择还不多,好在本土汽车音响已经引入了可扩展插槽和USB接口,直接读取主流格式存储卡和U盘中的音乐文件,这让CD唱片从书房消失后在汽车里也没了用武之地。如果去掉所有随身听设备,车载音响的最大用途将只剩下收听广播,不过iPod的播客功能也正虎视眈眈,一旦无线网络达到高速移动的数据传输标准,立刻就会涌现出若干个民间交通台。

尽管大部分人都同意开车时不接打手机的原因是分散精神而不是把不牢方向盘,蓝牙耳机还是迅速成为有车族的标准行头。奇怪的是同样利用蓝牙的车载免提电话在中国反而反应平平,大概是因为每次使用都要手动连接系统和手机,而且车内的声音环境不够安静。理想中的蓝牙免提能无线访问手机SIM卡,自动获取通讯录并登录手机网络,然后通过语音导航拨打或接听电话,甚至还有蓝牙后视镜,眼角瞄一眼就能看到来电号码。现在蓝牙免提和GPS一样都是中档车上也能见到的配置,不过使用频率远不如GPS。许多人乐于多花万把块钱在可选配置里加上GPS,或者把带导航功能的智能手机挂在内后视镜上,DIY(自己动手)一族干脆自己淘换GPS模块,再找块旧笔记本电脑液晶屏安上,硬件成本只要几千块。更具中国特色的是语音提示功能,“前方200米雷达测速”让不少人开起车来格外踏实。

带触摸式液晶屏的行车电脑,电脑控制的主动转向和定速巡航,以及根据不同环境变换照明的自适应灯光,这些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的首先是高端人群的优越感,其次才是驾驶乐趣。所以当曾经的高端配置成为标配时,厂商必须拿出更新的技术,过去只用在赛车上的HUD抬头显示器被应用在多款跑车甚至轿车上,它能将行驶数据投影在风挡玻璃上,驾驶者无需低头查看仪表盘就能一目了然。亮相本届上海车展的概念车凯迪拉克Cien具备夜视成像,通过热能成像技术发现潜在危险,再通过HUD投影到风挡玻璃,奥迪S07的双画面液晶屏估计会让交警抓狂,在驾驶者读取信息的同时前排乘客还能观看影视节目。最实用的功能是自动泊车系统,通过传感器测算周围空间,只需5秒钟就能停车入位,帮助大城市特别是女性车主彻底摆脱停车恐惧症。

许多精巧的设计都面向乘客而不是驾驶者,比如带记忆功能的按摩坐椅,在行驶全程中制造“推背感”,后座上的车载DVD打发旅途中的无聊时光,如果整合了数字电视技术还能收看比赛直播,电动遮阳帘和太阳能天窗在夏天比空调更受欢迎。现在20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车也能安装豪华版配置,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功能全都华而不实,按摩坐椅一年没用几次,吵闹的DVD一打开就不得不关掉。另一方面电子设备越多、故障频率越高,不是电动车窗摇不上,就是中控车锁打不开。

一辆车的数码享乐主义1( 目前已有多家汽车厂商与苹果合作装载iPod 音响 )

无论如何,汽车带来的最大享受仍然是驾驶乐趣,不过人们对此的认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老派人士抱怨说,从前的汽车以机械为主,有点小毛病修起来便宜快捷,人人懂一点技术常识。可现在一切都交给了电脑和GPS,不懂机械不熟悉道路照样可以开车,代价则是高昂的维修成本和越来越多盲从导航系统的路痴。 数码蓝牙gps享乐主义

下一篇: 远古猛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