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韦巍)

1989年夏天,戈尔巴乔夫的助理格奥尔吉·沙赫纳扎罗夫问戈尔巴乔夫:“您为什么不去满足叶利钦的欲望?比如说,让他当个副总统?”戈尔巴乔夫回答:“他不适合这个角色,而且他也不会同意干。他需要的是全部权力。”那年秋天,叶利钦对美国进行了一次不太成功的非正式访问,仅仅和十几个议员见了面。

1991年6月,俄罗斯总统的选举刚结束一个星期,叶利钦还没有就任,就再次访问华盛顿。《纽约时报》记者马琳·达夫特写道:“叶利钦再也没有必要通过走后门进白宫去请求美国总统的接见了。几百名国会议员排着队等着和俄罗斯的当选总统握手。”当叶利钦来到林肯纪念堂参观的时候,正好碰上一群学生,带队的老师即兴上了一堂课,讲的就是这位新近的政治明星。汇集在纪念堂附近的人群对他表示热烈欢迎,叶利钦也用手势和表情来表达他对这种接待的满意。老布什在与叶利钦的会见结束后说,我们希望与两位政治家都保持友谊,但首先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打交道。

叶利钦01991年7月10日,俄罗斯总统就职。苏联的两位政治家都在场,但一个郁郁寡欢,一个志得意满。叶利钦接受了这个国家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总统的全权,当然,俄罗斯联邦还是苏联的一个共和国,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总统。这两位政治家已经对抗了4年多,当时的苏联报纸这样描述:“叶利钦似乎已经担负起戈尔巴乔夫一直据为己有的责任:一个肩负伟大使命,开辟空前视野,超凡脱俗的领袖;全体人民思想和渴望的代言人;被人信任到绝对正确的人。是戈尔巴乔夫第一个提到民主的,走向民主的第一步也是他迈出的,但叶利钦在民主领袖的地位上坐稳了,戈尔巴乔夫却成了他的反对派。”

1931年2月1日,叶利钦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1949年,叶利钦进入乌拉尔的基洛夫工学院学建筑。1954年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建筑工人。1961年担任建筑局局长,30岁加入苏联共产党。后升任州委书记。叶卡捷琳娜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是俄罗斯的重要城市之一,那个城市的旅游手册上都会讲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这里被处决的故事。叶利钦在这个城市里的一次重要工程就是决定用推土机铲除尼古拉二世处决的遗址,让那些缅怀沙皇的人无处祭奠。1998年7月17日,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处决80周年之际,其遗骨安葬仪式在圣彼得堡举行,叶利钦又飞抵圣彼得堡,参加了隆重的葬礼。

1985年,伴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一大批基层干部走上苏共中央领导岗位,叶利钦被任命为苏联中央建筑部部长,随后又任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年,苏共将其解职,这被看作他与戈尔巴乔夫对立的开始。

1990年,叶利钦宣布退出苏共,参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90年5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叶利钦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底,苏联的黄金储备只剩下500吨,外债从1985年的100亿美元上升到500亿美元,国家处于破产边缘。国内所有地方都对肉、糖、油、米实行限量供应。1989年4月9日,军队驱散格鲁吉亚要求退出苏联的示威人群,造成19人死亡,1991年1月,巴库爆发反亚美尼亚人和俄罗斯人的浪潮,整个事件中有121人死亡,700人受伤。《年轻共产党员》杂志这样描述,“国家在滑坡之中,政权无能为力”;“商店里空荡荡的货架”,“犯罪猖獗,失业严重”,“民族冲突导致流血”;“街上行人愁眉不展的表情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社会的昏暗处境与危机”。

1990年6月的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规定共和国法律高于联盟法律,分析家称,这表明一种态度,如果不能全体得救,那也要救自己。一个月后,乌克兰通过了同样的主权宣言。在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总统之后,他的幕僚曾经说:这像在脖子上勒了一根绳索,叶利钦回答说:“为让俄罗斯摆脱困境,也许搭上10条命都不够。”

苏共历史上最后一次中央全会在1991年7月25日到26日举行。为防止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主权共和国”联盟的构想,联盟草案准备于1991年8月20日由各共和国签署。但苏共一些高层人物认为这样的一个协议会葬送苏联。

1991年8月19日,塔斯社向全世界播送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告苏联人民书》: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权,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在莫斯科等地实施紧急状态,军队开进了市区。叶利钦跳上坦克的一幕倒更像是他的就职仪式,他号召人民和军队起来反抗“紧委会”,他成为苏联的“大英雄”。很快,他宣布全俄实行非党化,苏共被挤出政治舞台,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006年底,在苏联解体15周年之时,《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曾这样回顾:“在1991年年底,叶利钦是苏联唯一得到人民授权的政治家。他第一个重大的动作是解散苏联。苏联摆脱了很多负担和责任,减少了变成独裁政权的危险。叶利钦没有阻止波罗的海国家和乌克兰的独立,没有去仲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战争,大大减少了俄罗斯对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暴力冲突的干涉。”

“叶利钦的第二步——‘休克疗法’颇受诟病。但叶利钦没有多少责任。叶利钦的政策中在今天看来不够明智的部分,尤其是导致很多最有价值的工业资产流入少部分人手中的私有化政策,不是他和俄罗斯民主陷入困境的原因。让人民受苦的是多年的高通货膨胀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叶利钦上台时面临的情况决定了向现代经济的转变非常艰辛。”当然,这是西方人士的看法。

从1992年初,以叶利钦为首的一方和以俄罗斯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另一方,在改革政策、国内经济形势评估、新宪法内容、俄罗斯政体以及对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双方互相攻讦,各自为政,这种争斗局面最后以武力和权力来解决——1993年10月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在莫斯科实行紧急状态令。4日凌晨,俄政府军奉命进入莫斯科。8时许,政府军的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包围了议会大厦,随后发起进攻。政府军同忠于议会的战斗队进行了长达10个小时的激战。最后,议长哈斯布拉托夫、议会任命的代总统鲁茨科伊以及支持议会的几名将军被捕。据官方宣布,这场流血冲突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伤。事后,新闻媒介称之为“十月事件”。

1990年11月7日,叶利钦 在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 革命”73 周年纪念活动

2004年9月,尤里·列瓦达分析中心进行民意调查,11年之后,多数俄罗斯人(58%)认为叶利钦炮打议会大厦没有依据,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叶利钦命令坦克进攻议会大楼是不得已而为之,另有21%的人对此难以做出明确的答复。而在当年,78%的莫斯科人认为在首都使用军队是正确的,持反对意见的人只有12%。在调查过程中,社会学者试图了解受访者对1993年发生的那场冲突有何看法。结果,有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认为那是国家的“总崩溃”,这种局面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就已经开始。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向全国发表告别演说:“当我看到人们怀着怎样的期望和信心在杜马选举中投票给新一代政治家的时候,我懂得,我已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主要事情。俄罗斯绝不会回到过去了。”他因为未能实现大家的期望,未能让大家一下子跨入光明的未来而请全国人民原谅,“我自己曾经相信,好像一下子全能解决”。

19世纪的历史学家雅可布·布克哈特曾写道:“历史性的巨大转变总是花高价买来的,有人还以为自己买到的是减价货。”很多人认为苏联垮台的代价太高了。经济私有化、政治腐败、国家分裂,很多人都怀念旧秩序的稳定。但是俄罗斯人所说的糟糕的状况,有些是叶利钦所推行的政策的结果,有些是他那样做的动因。

给叶利钦作传的列昂尼德·姆列钦说:“他是属于创造历史的一类人。他是百折不挠走向权力的那种人。叶利钦登上了权力的宝座,并借助民主机制保住了权力。他打破了历史传统,停止压制自己的人民,强制地把我们带入未来。不能说,人民为此非常感激他,不过,总是只有历史才能做出最后的裁决。”■ 苏联纪念册叶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