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Art Deco
作者:钟和晏( 邬达克设计的真光大楼是色彩明亮的垂直立面和 呈阶梯状收缩的造型 )
47岁的摄影师尔冬强觉得在今天谈论和老上海有关的题目已经是有点俗气的事情了,他多少已经失去了兴趣。近七八年来,他沉浸在古代西域史的领域里,每年用8个月时间系统地走过中亚、西亚等各条线路。不过有时候,即使身处罗布泊,他接到的电话还是被问及关于上海近代史的问题,毕竟10多年来,他出版的书大多数是和老上海的西洋建筑有关。
虽然意兴阑珊,尔冬强的最新一本书《上海装饰艺术派》(Shanghai Art Deco)也还是上海老房子的题目,1000多幅照片按照公共建筑、公寓、别墅与石库门、家具器物的分类记录拍摄了上海现存的主要Art Deco建筑以及他收集的Art Deco生活用品。他说:“我为什么急着要出这本书,不管怎么说,Art Deco建筑作为城市的遗产还是给我们留下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当然拆的拆,破坏的破坏,但还有不少留在那里,诞生这样一个城市的文本基本上也还在。”
“是Art Deco建筑使得上海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1937年日本入侵之前,成为世界上最摩登的城市。”尔冬强的合作者、今年75岁的美国人江似虹(Tess Johnston)说。当时的上海是世界第5大城市,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掌控在西方权力下,而美国、英国和法国正是Art Deco风格起源和流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国家。
Art Deco的起点是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在1966年正式获得定词之前,这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所不在的风格曾经有过摩登、现代派、爵士摩登或者折线形摩登等各种混乱称谓,而它的建筑语汇包括了几何形体、装饰、活力、怀旧、色彩、乐观主义等关键词。Art Deco风格的设计者通常充满了对几何图形交错排列的迷恋和对动感、曲折、圆滑、线条和细节的狂热,从建筑、室内装饰到家具、服装和生活器皿等,可以说Art Deco当时对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人造的东西都产生了影响。
回想起来,30年代上海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都市营造的规模和速度可能和今天的情况有些相似,在创造一个美丽城市的驱动下,大多数标志性的公共建筑都是在那个年代的最初5年完成的。这些建筑都有折线形摩登时期美国摩天楼的特征,阶梯状逐渐收缩的基座,带有金字塔屋顶的主楼,层层收分的塔楼形成高耸入云的感觉,炫耀着财富和权势的力量。
( 西湖公寓(华盛顿公寓)的漂亮入口采用了几何 形的装饰主题和漩涡式的浮雕图案 )
英国人G.L.威尔逊主持的公和洋行(Architects Palmer & Turner)是当时最著名的设计事务所,从海关大楼——也是外滩第一座在塔楼设计上采用Art Deco风格的建筑——到完成于1932年的维克多·沙逊名下的华懋饭店(现和平饭店),二三十年代外滩兴建的全部建筑中,公和洋行的作品占了一半以上。匈牙利人邬达克(Ladislaus Hudec)是另一位摩登风格的明星建筑师,1918年从俄国战俘营逃到上海之后,他总共设计了包括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在内的40多幢建筑。
在上海的Art Deco建筑浪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国建筑师群体的辉煌年代,范文照、李锦沛、赵深、童、庄俊、董大酉这些在建筑史上几乎被遗忘的人都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和学贯中西的学养,并完成了一批如今看来仍然很出色的好房子。比如范文照设计的圆形外观和环状楼梯的美琪大戏院,董大酉的椭圆形江湾体育场或者童、赵深和陈植合组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大上海电影院等。1936年上海登记在册的36家建筑事务所中,中国的事务所是12家。
( Art Deco的优雅经常表现在 细节上 )
Art Deco是一种流变性和适应性很强的风格,它传播到上海后,就变异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上海风格。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的陆谦受参与设计的中国银行是在公和洋行原有的Art Deco设计中加入中国风格的典型例子,他采用一个覆盖琉璃瓦的四角攒尖顶作为屋顶形式,屋檐下的石质斗拱以及窗户和楣梁上的中式花纹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这种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影响到了“十大建筑”。作为欧洲联排住宅和中国四合院混合体的石库门房子到了晚期,也开始从西式建筑中汲取Art Deco的装饰元素,几何线条及图案集中地出现在弄口、山墙、门楣和窗户这些地方。
<p "="">尔冬强习惯把他的系统拍摄称为视觉文献,从他80年代一条路、一条弄堂地梳理上海的老房子以来,这个城市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繁荣和发展,其中的结果之一是大量Art Deco建筑的消失,还有大面积的改建毁坏了这种风格的细部特征。即使个人的住所和私人博物馆也已经遭受了4次被迫拆迁之后,尔冬强也仍然愿意把上海称为“希望之都”,直到今天,上海还是比世界其他任何城市有着更多的Art Deco建筑。
( 常德公寓也就是张爱玲住过多年的爱丁顿公寓,一位在那里 住了 40 多年的老先生仍然很好地保存了他的房间的风貌 )
和平饭店的命运我比较担忧
三联生活周刊:人们常用“摩登”来形容上海,这是否和上海的Art Deco建筑有关系?
( 出现在收音机设计上的 Art Deco 风格 )
尔冬强:有非常大的关系,Art Deco那种现代性到今天看它还是摩登的——整体上很简洁不繁复,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势态,我觉得这特别能体现上海的城市精神。就算今天的金茂大厦很摩登,它还是用了Art Deco的元素在里面。
三联生活周刊:也就是说,Art Deco整体上影响了上海人的审美和性格?
尔冬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Art Deco风格的建筑和它形成的生活氛围在彻头彻尾左右着当时上海人的审美情趣,1949年以后我们整个意识形态变化,但是城市景观没有改变,一些日常用品,三四十年代设计的式样到“文革”前也还在生产。上海造就了这样一个市民社会,不管他的实际出身如何,骨子里对现代时尚生活的认同度是其他城市的市民无法企及的。那些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摩天大楼立在这个城市的时候,上海人抬头仰望,一种崇洋心理油然而生。这种后来被广泛批评的崇洋心态,我觉得只是上海人提前对现代生活有一种眺望,其实它本身没错。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挑选几个较完美的现存Art Deco建筑,你认为是哪几个?
尔冬强:董大酉设计的中国航空协会大楼(现在的长海医院)是很简洁的Art Deco建筑,大楼平面就像一架双翼飞机,你很难想象一幢大楼的外形和它的使用功能是这么相称,这是近乎于天真的做法。和平饭店也是一个很完美的标志性建筑,当然它的命运我比较担忧。现在酒店要大规模停业装修,对这样的房子重新整修要非常慎重,从设计上你是否懂这种建筑?在工艺上你能否让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把一个古董破坏掉,这个损失是很大的。
三联生活周刊:像今天的百乐门舞厅就是一个坏例子?
尔冬强:百乐门是我非常生气的,它代表了Art Deco风格在上海发展的顶峰,重修的时候本来有丰富的原始资料可以参考,新中国成立前许多媒体和建筑杂志都有过详细介绍。现在,百乐门从外观到室内装饰在改建过程中完全被破坏了,优雅的Art Deco细节也已经消失殆尽。如今它又变成了舞厅,但只是对旧日优雅的粗鄙重现。 和平饭店上海art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