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作者:孟静

恰同学少年0

( 《恰同学少年》剧照 )

三年后,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恰同学少年》意外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在网络上评论不断,百度的“恰同学少年吧”里也很热闹。有人称它为“红色青春偶像剧”,有人质疑它风格太过时尚,接受不了革命先辈也有激情萌动的青春期,更有人发现总制片人刘向群在湖南卫视是拍琼瑶剧起家,担心琼瑶、日剧、韩剧把革命题材搅和得不伦不类。不过,更多人表示惊诧和欣喜——国产偶像剧和领袖人物嫁接,比预料中的清新励志。

1913年,19岁的毛泽东在几次入学、退学后选定了湖南第四师范,这所学校后来与第一师范合并,一师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美轮美奂的面貌(原建筑1938年长沙大火时烧毁,1968年重建),以致观众以为摄制组为了镜头好看而重新修葺。在一师毛泽东度过了五年半时光,结识了对他人生意义重大的师长杨昌济(他的岳父)、袁吉六、孔昭绶,也包括他当时的敌人校长张干、湖南护国军司令汤芗茗,当然还有好朋友蔡和森、萧子升等人。

2002年,拍过范冰冰、李冰冰主演的偶像剧《青春出动》的导演龚如飞有个想法:筹措一部教育题材电视剧。“湖南第一师范在短短几年出了那么多人物,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萧三、李立三……这些人改变了中国近代史,一定有什么规律。”他和三个编剧一讲,大家都觉得心潮澎湃,可是写出来的剧本却似曾相识。在龚如飞想象中,那应该是个白衣胜雪、长发飘逸的年代,只有青春偶像剧这种形式才恰当。由于这个项目要报批重大历史题材小组,而1921年之前没有党史记载,所以不能拍成长篇电视剧。龚如飞的解决办法是分成校园篇和社会篇,由16集到30集,最终剪到如今的24集。

这部戏的特别之处是涉及了伟人的初恋,一段很少提及的感情。女主角不是当时年仅12岁的杨开慧,而是商会会长的女儿陶斯咏,1922年,他们分手后的两年,毛泽东写就珍爱的《贺新郎·别友》就是赠予她。陶斯咏是杨昌济最得意的三个女学生之一,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称,与向警予、任培道三人号称“三姐妹”。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中,她都是副会长,毛只是理事。她在经济上资助过毛泽东,在1919年与毛泽东合开“文化书店”,后因志向不同分道扬镳。陶斯咏后来从事教育事业,拒绝了同为文化书社重要成员的彭璜的追求,一生未嫁,丁玲就是她的学生。龚如飞说:为了和琼瑶式的情爱区别开,他俩的感情处理成陶斯咏对毛泽东有感觉,毛泽东落落大方地接受,但不能发出信息。后来结为正式夫妻的蔡和森、向警予就不同,还安排了接吻戏。

毛泽东在当时确实依法三章,其中一条是“不谈儿女私情”。英国人迪克·威尔逊所著的《毛泽东传》中提到“他的生活方式是清教徒式的,他完全赞同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过不了金钱与女性这两关,这个人就不值得一谈”。

恰同学少年1( 《恰同学少年》剧照 )

他的好友萧子升曾揶揄说:“润之,你的汗臭太难闻了。”毛泽东不以为意,可是得知他崇敬的老师杨昌济每天洗冷水澡自我训练后,他每天坚持和同学用冷水互浇。因为杨昌济说过:“冷水沐浴我身,圣书沐浴我心。”龚如飞表示,在不伤人物的前提下,剧中也表现了毛泽东与生俱来的农民特有的缺点,他借书后,书上的批注比原文还多;他那时的作文喊口号多,不切实际,为此和爱护他的老师袁吉六冲撞。有一个情节被媒体拿来批评:毛泽东买书时和卖书人发生争执,把钱扔在店员的面前。刘向群解释说:“但任何一个人,因为年轻,生活上性格难免有些好强,这合乎情理,我们更多是体现他成长的过程,思想、抱负形成的过程。”《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除了在同学中有威望,热爱斗争之外,也有冲动自我的一面。龚如飞也说:“不能把毛泽东塑造成天才,只是他们的大目标和我们不一样。”剧中有个细节,当年的毛泽东看报纸,永远是拿着字典与地图,此时正值“一战”刚刚开始,毛泽东通过看报纸和地图上那些国家地名去研究当时的欧洲地图,并对当时的形势有自己的看法。那么远的一个地方,看起来和他毫无关系,他却一直关注。

现代青年和他们的距离确实很远,导演之一的嘉娜说,很多演员来试戏,有一段要试演蔡和森和向警予,竟不知道他们是男是女,问道:“我是念蔡和森还是向警予?”包括一些观众指摘扮演毛泽东的演员谷智鑫形象不像,也是因为他们脑海中的是晚年毛泽东的脸。龚如飞讲了选演员时的故事:他带谷智鑫去邵华家吃饭,毛新宇的儿子毛东东总往谷智鑫身上蹭,毛新宇的妻子说,家里挂了很多毛泽东照片,包括早年的,毛东东觉得谷智鑫眼熟,但又不敢确定。得到了毛家人认可,龚若飞才觉得心里有底。但他还是觉得谷智鑫的形神还是与毛本人有差距,毛泽东年轻时是鹅蛋脸,谷智鑫的脸形有棱角,剧组起初让他嘴里含了两团特制棉球,结果他一带上就不敢动,只好取下了。

恰同学少年2( 《恰同学少年》剧照 )

毛泽东在一师的敌人是校长张干和袁系军阀汤芗茗,前者毛泽东曾经带头写过驱张宣言,后者被学生们称为汤屠夫。电视剧中这二人都没有展现成彻头彻尾的反派。张干勤于校务,为了学生忍受上司的侮辱;汤芗茗则颇为斯文。这基本符合历史事实。1951年,毛泽东请张干到北京一叙旧情,还多次寄钱寄物。1917年的驱汤运动中,毛泽东还以青年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道:“湖南问题,弟向持汤督不可去,其被逐也,颇为冤之,今现象益紊矣,何以云其冤也?……党人憎之,憎其媚袁也,然汤曷尝媚袁哉?汤之见猜于袁非一日矣。汤即去暴徒弹冠相庆。”汤芗茗解放后两次被捕被免予起诉,在1975年才以90高龄善终。

剧中唯一反派人物是虚构的刘俊卿——投靠军阀的穷学生,同时又为他安排了一条柔肠寸断的感情线,使这个人物也变得不令人讨厌。剧中有80%依据史实,虚构的刘俊卿与毛泽东没有直接关联。

( 《恰同学少年》剧照 )

龚若飞说,拍摄前期在湖南一师考察的三个月里,他们翻看校志,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例如毛泽东会打篮球,还是长沙足球联队的守门员,创造了未失一球的纪录。有观众批评说民不聊生的20世纪初,校舍华美,爱晚亭风景如画,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衣履鲜明、时尚,精致的灯芯绒面料,日式帽子,比现代偶像剧的服装还要漂亮。龚如飞解释说,剧中黑、白两色校服就是按照当年冬、夏校服制作。在一师现在还摆放着毛泽东当年穿过的校服,只是没有今天的面料考究。一师的前校长孔昭绶曾经留日,校服也有日式风格。

至今在湖南还流传着毛泽东的王者之气吓走老虎的传说,与民间传言的夸张无稽相比,湖南人拍摄的《恰同学少年》还原了领袖幼稚、懵懂的年轻时代。片尾曲“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晓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更像是大时代背景下的青春之歌。

恰同学少年4( 《恰同学少年》剧照 )

恰同学少年5( 《恰同学少年》剧照 )

恰同学少年6( 《恰同学少年》剧照 ) 中国近代史少年同学恰同学少年毛泽东谷智鑫陶斯咏杨昌济向警予中国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