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
作者:朱伟3月29日是奥尔夫逝世25周年纪念。这大约是唯一一个仅靠一部作品就构成了巨大影响的作曲家,这部作品就是《博伊伦之歌》。《博伊伦之歌》中的许多片断其实已经家喻户晓。自从迈克尔·杰克逊以它的序曲作为全球巡演开场,它就获得了空前的普及——那好似万众呼喊的主题;紧张蜷缩、匍匐着潜行的欲望不断鼓胀;随着疯狂的节奏,炸雷般爆裂开来令人恐惧的肆虐般狂热。这个序曲的开头标题是《哦,幸福女神》,描述在月光女神残暴统治下,人类因被她撩拨的欲望而被奴役终生。迈克尔·杰克逊以它来承载庸碌大众用眼泪对他表达的癫狂崇拜,却省略、掩盖了这序曲紧接着的《命运打击的创伤》,它描述命运之轮碾压过那些疯狂的虚妄之后,一片空虚中无奈的荒芜。
这部《博伊伦之歌》开始创作于1934年,这一年,在奥尔夫的家乡慕尼黑,希特勒参加了德国艺术馆奠基典礼,冲锋队、党卫军、青年团身穿中世纪古巴伐利亚服装满街游行。奥尔夫的创作横跨3年,无意中竟与德国艺术馆的施工时间一致。它首演于1937年6月8日,奥尔夫选择离开慕尼黑到法兰克福,德国艺术馆则7月10日在慕尼黑开馆,还由希特勒主持典礼。1937年在纳粹历史上是最疯狂的一年,这部作品在这个背景上,可以理解为当时正疯狂燃烧的德意志欲望的深刻悲歌。
序曲之后,作品为三部分,描述欲望如何被女神操控。第一部分是“春天”,是繁花似锦、绿草茵茵中欲望的萌生,基本由男女声合唱团呢喃出神秘的卿卿我我彼此勾引,表现春之蛊惑如何通过心心传递,摇荡出那般春情连绵。独唱者只有男中音以传统抒情音色给予一段春的召唤。这部分我最喜欢欲望被挑逗后,女声合唱“这里围成一圈的都是未婚少女,她们今年夏天都在寻找恋人”,与对应的男声合唱“甜美透红的嘴唇,来,好好给我亲一个”,在节奏对比中微妙表现了两性神往中的春心恍惚。
第二部分“酒店里”,叙述已经燃烧起来的欲望如何在女神意志下,变成灵与肉放荡出的炽热喜悦。男中音与男高音在这里调换角色——男中音先控诉自己成了“维纳斯甜蜜的苦工”,又以安乐乡修道院长身份面对可怜的酒鬼赌棍,用了偏高的音域。男高音却用漂亮的假声,模拟阉人歌手那种味道,在男声合唱呼应下唱那首著名的《烤鹅之歌》。唱词中印象深刻的是,“我淹没在口水中无法飞行,我看见要把我嚼碎的尖牙利齿”,男声合唱烘托:“如今浑身焦黑,被无情地烘烤。”这部分另成经典的是喋喋不休用快速节奏错杂连缀成似乎诵经的男声合唱《以酒神名义下注》,以越来越快、气喘吁吁,好似单调的节奏,表现命运的无从选择、无可抗拒。
第三部分“爱情的庭院”以柔媚的童声合唱开头,在女神构筑的巢穴里,男童们居然带着童贞唱“爱在四处飞扬,受困于欲望,年轻男女结合是正当的”。女高音终于在这里登场作缠绵的爱情倾诉,男中音则先以假声再以雄健表现欲望中的沉迷。女高音最感人唱段是投身享乐前,饱含情欲表现那种有点羞涩的美丽徘徊。她唱:“我心潮起伏彷徨犹豫,放肆的爱与贞节,令我无法自主。让命运来安排吧,我屈服于缘分,顺从甜蜜的缘分。”男女声合唱则以“爱的岩浆在胸中涌动,为爱上一个少女而喷发”,表现俘获后的难以自制。女高音的“最亲密的爱人,我要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你”,完全成为肉欲颂歌,气势磅礴地以歌颂美少女、歌颂高贵的维纳斯推向高潮。结尾再回到序曲《哦,幸福女神》中排山倒海的呼号。
这部作品在20世纪音乐中的重要性,精彩就在人声的层次处理。奥尔夫醉心于“节奏的效果”,在他看来,音乐基础在节奏,“节奏是生活本身,是语言、音乐和动作的合力”。节奏就是效果,由此作成这样一部效果特别强烈的作品——大胆的打击乐处理都为配合人声,而人声或呻吟或召唤或倾意或呐喊,本身都变成欲望本体。它们忘乎所以、乐此不疲、肆无忌惮、无以抑制,就像疯狂燃烧的黑色火焰,快速蔓延而成黑色火海中的惊涛骇浪,如此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欲望大合唱”。
<p "="">现在介绍这部作品,都说奥尔夫是对施麦勒整理、古巴伐利亚本尼狄克隐修院流传下来的《博伊伦之歌》的再创造。本尼狄克隐修院流传下来的《博伊伦之歌》发现于1803年,被认为是10到13世纪欧洲各地游吟诗人流传作品的手抄本,其中包括饮酒歌、情歌、牧歌与对教堂的讽刺歌,总数有1300多首。这些情歌据说是以大胆放纵讴歌肉欲感官享受而刺激了奥尔夫的创作冲动。那么,奥尔夫究竟作了怎样的再创造?我在法国图卢兹找到一套3张由克莱门蒂合唱,合奏团演奏、演唱的原始《博伊伦之歌》,听完仔细对照,却找不到两者有一丝相同旋律。给奥尔夫启发的,可能是其中原始打击乐器的表现力及歌者的声音陈述之美,但它们实在是完全不同的形态。两部作品,正好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欲望态度。在原始的《博伊伦之歌》中,我听到的是心灵倾诉,它们只为倾诉而不求共鸣,所以哪怕是对肉欲的企求,也是一种单薄的自由吟诵,由此单纯、沉静而简单,不被污染,无感官刺激。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的目的却不是倾诉,而是共鸣的效果,它更在意姿态,所以寻找声音表现中的漂亮音色与和声效果,是为通过彼此交织而达到恢弘。奥尔夫追求声音节奏的“原始表达”,但这个共鸣效果,却显然是非原始的。它是现代性的史诗,奥尔夫不过是在这些本来苍白的世俗或宗教小曲中找到了寄托他自己趣味的工具而已。
(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有德国人莉洛·格丝朵夫的《奥尔夫》,人民音乐出版社) 奥尔夫男中音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