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跑步的一些科学说法
作者:薛巍跑步能成为20世纪生活中许多危险东西的一种解毒剂。此外,跑步似乎带来了一些刚刚开始受到人们重视的长期的好处。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长寿研究所所长内森·普里蒂金在核查《美国体育界名人录》时发现,以前的足球运动员的平均寿命是57岁,拳击运动员和棒球运动员是61岁,径赛选手是71岁。
( 2006年4月23日在伦敦花神,一对英国夫妇在数万人的见证下,举行一场“马拉松婚礼” )
跑步的内在精神也不同于其他大多数运动。它可以带竞争色彩,也可以不带竞争色彩,你高兴怎样就怎样。你可以试着把你的朋友跑得精疲力竭,你也可以把跑步当成只不过是在乡间蹦蹦跳跳,刚好能使你的身体感到暖和。甚至在一场比赛中,也没有必要以最快的速度去跑,如果你不希望这样做的话。你将得到一次好的体育锻炼,即使你不用最高的速度跑。
跑步也许还是世界上最民主的运动。跑步者几乎完全没有建立在种族、性别、年龄、阶级或者其他东西的基础之上的歧视。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得在温暖的浴缸里喊出了“尤里卡!”(我发现了)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汗流浃背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答案。作家乔伊斯·卡洛尔·奥茨在《纽约时报》上说:“跑吧!我认为没有比跑步更让人愉快、更能激发想象力的活动了。”奥普拉也跑步:她用4小时29分15秒跑完了1994年的海军陆战队马拉松赛,登上了《跑步者世界》的封面。那是销量最大的一期,激发了数万美国人开始跑步。如果奥普拉能跑马拉松,那么你也能行。
跑步是一种有益的瘾。你可以用跑步这种有意的瘾来取代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有害的瘾。结果你会变得更健康、更快乐。
( 2006年的法国巴黎马拉松赛 )
结伴跑步益于大脑健康
德国乌尔马大学研究人员的新近研究称,跑步有助于人注意力集中,增强记忆。研究人员让30名志愿者完成这样一项任务:一星期之内,他们要慢跑两次,每次30分钟。这之后,他们须经受多种实验,其中包括回答问题,分析句子和图像。
获得初步实验结果后,研究人员再将以上30名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继续慢跑6个星期,另一组则只参加实验。研究人员说,尽管这两组志愿者的实验结果差别不大,但却清楚地表明,前者比后者的失误要少。研究人员对此的解释是:继续慢跑6个星期的志愿者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能更好地接受各种信息。
何以会有上述差别?乌尔马大学的研究人员暂时还不能做出准确的解释。但该校心理学家桑娜·斯特劳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跑步这类体育活动不仅能保护人体内现有细胞,而且还能促进其新细胞的生长,从而使人们的记忆力得到改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对德国科学家上述“跑步增强记忆”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他们发现,单独跑步者在途中往往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由此,他们强调指出,人做体育活动,尤其是跑步,最好是几个人搭伴进行,这样做更有益于大脑健康。
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说,单独跑步与结伴跑步,其对大脑的影响完全不同:前者能提高皮质脂酮的水平。人们管这种皮质脂酮叫“应急激素”,它能妨碍脑细胞生长,即阻碍新脑细胞生成;后者反倒能改善脑组织的空间定位,增强脑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促生新的脑细胞。
人们不禁要问:同样是跑步,为什么会引起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如此明显的差异呢?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小鼠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从中找到了答案。
实验显示,当小鼠单独奔跑时,它就能抑制脑细胞生长,就不能生成新的脑细胞。这就是说,孤独感能把原本有益的活动转变为有害的活动,而几只小鼠搭伙奔跑时,它们反而能促使其大脑产生新的脑细胞。
参与此项研究的伊丽莎白·古德博士由此做出的结论是:孤独对正常情况下的有益活动也会产生有害影响。
跑步能治好沮丧
跑步能治好沮丧,一种说法是因为沮丧者缺乏运动,而跑步将原本该有的东西放回了生命中,因此生命充满活力,就不会再沮丧。另一种说法是跑步分散了注意力,跑步者注意到身体新的感受,而原本因沮丧引起的不适就被忽略了。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沮丧的原因是脑神经元中缺乏骨髓质以外组织分泌出的荷尔蒙,跑步时,该荷尔蒙分泌量会增加;跑步后,荷尔蒙分泌量增加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所以能有效地消除沮丧。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在跑步时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如草地、旷野或林荫道),运用一些让心愉悦的技巧(赛跑不计分、好友结伴行、跑后多回味等),更能使身心得到更大的回馈。
跑步者高潮
经常锻炼的跑步者常常会感到心情特别舒畅,浑身充满了能量,动作格外轻松,没有疲劳和费力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就跑了很长的距离,而且好像能够一直跑下去,这时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杂念和烦恼,完全沉浸于跑步当中,忘却了自我,超越了时空,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在跑步中显现的愉快体验,被称为“跑步者高潮”。因为此种体验在其他的体育锻炼中也常常出现,因此又被称为“体育锻炼快感”。
研究表明,跑步具有降低焦虑、缓解紧张、减轻抑郁等作用。跑步后人们往往体验到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跑步者高潮”便是这种体育锻炼产生愉快感的代名词。此种“高潮”从生理机制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人体自身会释放一种名为内啡呔的类似吗啡的物质,跑步能够增加内啡呔的分泌,使人在一定时间内减轻精神压力和痛苦。
晨跑还是夜跑?
运动医学已经证明,早晨刚起来时,人体各脏器的运转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时候锻炼,对于心血管功能比较脆弱的人来说是较危险的。而人体的活动能力在晚上被充分开发出来,这时候跑步,身体更容易适应运动节奏。
从外部环境来说,最新的研究表明,清晨空气中二氧化碳指数最高,而且前一天悬浮在空中的尘埃也并未完全消失,这时候运动,远不如晚上的环境好。另外,晚上适度运动产生的轻微疲劳感需要香甜的睡眠来解除,这就使得运动后的睡眠质量大大提升,所以,担心运动影响睡眠是没有道理的。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建议,晚上跑步健身,最好坚持一周3次以上,每次30~60分钟。运动强度应掌握在“跑步5分钟后脉搏跳动不超过120次/分,10分钟后不超过100次/分”的范围内。如果心率过速,必须减少运动量;如果一边锻炼还能一边与旁人交谈的话,则说明锻炼强度尚可。
跑步时最好口鼻同呼吸
跑步时不用口而应用鼻子呼吸,这是人们信奉多年的准则,理由是鼻毛和鼻粘膜可以净化、湿润和温暖进入肺部的气体,避免寒冷、干燥或带有尘埃和细菌的空气进入肺内。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跑步时,肺通气量有非常大的增加,单用鼻呼吸满足不了运动对氧气的需要,也势必使空气进出呼吸道的阻力增加。这样,呼吸肌只能加倍努力收缩来提高气体流通。其结果,不但肺气量不能相应地提高,而且呼吸肌也会较快产生疲劳,不符合运动生理的要求。因此,应当适当地张口协肋呼吸,这样有助于减少呼吸肌的负担,散发运动中产生的热量,提高运动的效率和水平。
实验证明,运动时口鼻同时呼吸,肺通气量可达173升,而单用鼻呼吸时则只有80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