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回避的风险

作者:邢海洋

无法回避的风险0

“黑色星期二”的风险是否真的可怕?一日暴跌286点,两市大半个股跌停,10年不遇,有人甚至把它和美国1929年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股灾相比,看来真的可怕之极。

但对一个长线投资的投资者,似乎就没那么可怕。9%的暴跌,跌到的也不过是2月12日的水平,若按交易时间计算,撇开春节长假,不过是6个交易日。投资股票的人,只要不在这6个交易日买入,便无所谓“黑色星期二”。既然股票能从1000点涨到3000点,涨两倍,回吐10%就不算什么。

相对而言,香港股市的暴跌才叫可怕,一个将近400点的“黑色星期二”加上第二天600点的跳空缺口,一下子跌破了2006年11月15日以来历经29个交易日的价格水平,多日的交易成果被吞灭,也就是说,凡是没有足够长的投资计划,都要面临亏损。美国股市也是如此,自2006年12月1日道-琼斯指数便高于暴跌后的价格,投资者3个月来积攒的盈利付诸东流。既然股票市场的最根本宗旨是吸引长期投资者,使他们对经济保持信心,把长期投资者套在里面才是最可怕的。好在道-琼斯去年以来一直上涨,最低10600点,即使下跌600点乃至更多,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盈利的,信心暂时不会受损。而香港地区市场,2006年6月恒生指数还不过15000点,“黑色星期二”前接近了21000点,长期投资者又有什么可抱怨的。

但对短期投资者,巨幅的下跌无异于灾难。短短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可能把几个月积累的盈利亏蚀掉。对投资者,这样的风险是否该回避,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卖出股票,作壁上观,也难怪当天沪深股市成交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003亿元。但麻烦在于,内地市场实行的是“T+1”的交易制度,当天买入的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股票亏损。有人会说,面对暴跌,香港地区投资者同样和我们一样无奈,他们那里也是“T+1”。其实大谬不然,在“交易制度”上,国际股市上从来没有我们的所谓“T+1”,也没有“T+2”和“T+n”,都是“T+0”,股评研究人员所说的“境外有T+1,T+2等”是人家的“交收制度”,把“交易制度”和“交收制度”混为一谈,是有意骗人。香港联交所网站上的“T+1”交收制度是指今天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买入股票,等T+1日(明天)再缴款,换句话说,可以赊账买股。香港以前是“T+3”,后来为了保护券商的利益,怕大家赊账时间太久才改为“T+1”。但这说的是何时交钱,至于你当天买入后可不可以当天卖出,联交所并不限制,所以,其交易制度是“T+0”。

研究交收制度的“T+n”的定义,分明可以看出里面的“赊账”的玄妙,你可以暂时没钱,先把股票赊到手中,等第n天股票帮你赚了钱,再把当初借的还上,等于是内地投资人期盼已久的“融资融券”。预测到大跌来临,自可先跟券商借一笔股票证券,价格跌下来后再买回来还给券商。一个令众人失色的大崩盘反而变为机敏的投资者的获利机会,更不用说规避风险了。“T+0”的交易制度使投资者随时抛售,虽然可能花费更多的手续费,却能在大跌前规避一个10%乃至更大幅度的下跌。

没有“融资融券”机制的市场里,看跌期权和承诺年初推出的股指期货是规避下跌风险的两个方法,可惜,期权因在“T+1”的股票海洋中被赋予了“T+0”的特权,且数量稀少,已经蜕变成纯粹的投机工具,并不能有效减低暴跌风险。缺乏做空机制,投资者唯一的获利途径是推高股票价格,而价格的无限高涨积累的便是同样高涨的风险。之所以有暴跌,归根结底还是交易机制使然。有人会说,停止买卖,退出市场便可规避风险,如此说等于否定了投资作为一个职业存在的必要。农闲农忙的劳作方式或许只适于农耕社会,若金融运作也蜕化到如此状态,未尝不是对这一现代行业的羞辱。

拥有丰富交易工具的投资者是幸福的,风险完全可以规避,以投资为业一点也不会显得不专业。我们这里,投资工具缺乏,业余的何止一个股票市场。春节长假之前,期货投资者都接到了交易所的通知,因为休市一周,为避免海外市场大起大落增加期货公司风险,客户的保证金比例大幅上调。一年3个长假,人为地使价格不能连续,一开盘就是追赶国际价格的大缺口。而成熟的投资者需要在纽约、伦敦、香港和东京之间交易,以保持价格的连续性,避免被一觉醒来的缺口中伤。

内地最活跃的商品期货品种是橡胶,只因为上海与东京的时差最少,只一个小时,基本能联动。但你真的为交易者感到可怜,在日本市场午休的时间里,我们以10倍于人的资金在一条横线上匍匐,不敢动弹。仅一小时的差价经常造成巨大的跳空缺口,使投资变成猜日本盘动向的“赌博”。现代金融,如果还坚持所谓“富贵险中求”,岂不是远古时代的思维。 股票投资证券风险回避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