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勒和《游行》
作者:曾焱( 1906年,16岁的席勒进入维也纳美术学院 )
2月5日晚,两大拍卖行在伦敦同时举行“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拍卖,英国媒体报道称是“伦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拍卖”,所有拍品总估价4.12亿英镑,近10亿美元。同是“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专场,克里斯蒂和苏富比这两大拍卖行选择的卖点并不一样。回看一下他们2006年11月在纽约的对垒:苏富比显然主推印象派作品,塞尚、毕加索、劳特雷克这些画家的作品成交是2.85亿美元总成交额的主要支撑。而在克里斯蒂创纪录的5亿美元单场成交里面,维也纳分离画派的居斯塔夫·克利姆特领衔全场,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也在86件拍品里面占据重要比例。今年依然如此。苏富比的主打拍品还是印象派雷诺阿的《姐妹花》,最终成交685万英镑。而克里斯蒂仍旧偏爱维也纳和表现主义画派,只不过这次维也纳画家埃贡·席勒(Egon Schielle)取代了克里姆特的位置,画作《游行》被克里斯蒂作为最重要的拍品推到市场巅峰,拍前估价达500万~700万英镑,可惜最后没能成交。不过其他几幅席勒作品都高价拍出,包括450万英镑成交的《自画像》和214.8万英镑成交的一幅水彩素描。
席勒是画家中的一个传奇,只活了28岁,其中有12年是在绘画,好像就是为画而生,按照约定的时间释放出全部才华,然后消失。席勒16岁入维也纳美术学院,老师就是维也纳画派的领袖克里姆特。19岁那年,克里姆特已经认可他的才华,推荐他参加了1909年分离画派的“艺术展览场(Kunstschau)国际年展”,席勒从此成了维也纳年轻画家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在这一年,席勒画风转变,他抹掉老师克里姆特一派在他身上留下的装饰痕迹,开始尝试个人的表现主义风格,这次克里斯蒂拍卖的《自画像》就是席勒在1909年展览后所画,被专家认为是他转型的起点,所以能以450万英镑高价成交。到1910年,20岁的席勒迅速完成探索过渡,进入成熟期。从这以后直到1918年死亡,席勒的画始终被两个主题纠缠:宗教,性。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因此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席勒画了大量表现情色的素描或者水彩素描,并依靠这部分画作的出售来维持生活,这也构成了席勒绘画的主体,目前拍卖市场上出现比较多的也是这些素描作品。而油画对席勒来说却意味着非常个人化的宗教的精神世界,抽象、晦涩,是他内心生死冲突的外化,画面往往很难被理解,而席勒也从来不希望被大众接受。1911年9月他曾写信给最早收藏他油画《游行》的维也纳人奥斯卡(Oskar Reichel),信里很大篇幅都在谈论他画画时所产生的一些宗教幻觉。对于席勒来说,油画才是他艺术存在的理由,也是他达到的最后一个境界。欧洲深厚的宗教传统其实在很多大画家的晚期创作中都有深刻印记,并且一旦进入这个阶段,也就无法逆转直到在精神世界的冲突中死去。历史上,16世纪西班牙画家格列哥(Greco),18世纪西班牙画家戈雅(Goya),还有19世纪晚期的挪威画家蒙克(Munch),晚期也和席勒一样,宗教思考在内心形成的痛苦最后带来画风突变。
《游行》虽然没有成交,席勒所代表的表现主义画派仍然被市场专家认为将是2007年现代绘画的重要收藏方向。在苏富比夜场拍卖上,舆论事先看好的雷诺阿《姐妹花》并没有成为全场最高,俄裔法国表现主义画家苏丁(Chaim Soutine)1921年作品《戴红巾的男人》反而以875.6万英镑占据了成交价格的首席。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于珠宝的趣味确实相去甚远。如果是在香港和内地进行珠宝拍卖,你会看到多半都是碧绿的翡翠饰品,而纽约或者伦敦、巴黎的拍卖会上一件翡翠都找不到,满目钻石和宝石,这些首饰有时候本身不见得昂贵,设计反而更有附加价值。在2月7日纽约苏富比这个珠宝专场上,光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的那些胸针就已足够打动女人。
( 19世纪晚期法国粉金镶钻狮形胸针,估价5000〜7000美元 )
( 蒙克 )
( 俄裔法国表现主义 画家苏丁1921年作 品《戴红巾的男人》 )
( 格列哥 )
( 戈雅 )
( 席勒1911年创作的 油画《游行》,被认为 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 品。2月7日流拍 )
( Catier小驴胸针,18K金镶钻和绿宝石,估价2500〜3500美元 )
( Tiffany18K金珊瑚胸针,估价2500〜3000美元 )
( 1935年巴黎Catier出品的一款胸针,估价5000〜7000美元
)
( 19世纪叶形镶钻胸针,估价3000〜5000美元 ) 画家游行苏富比维也纳表现主义克里斯蒂席勒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