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著名”陷阱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2005年10月份,我开始听到有人谈论郭德纲,说是一个来自天津的说相声的,说得不错。我对中国相声艺术已经有点失望了,在我看来,中国相声到了马季、姜昆之后就没有相声了,之后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用相声艺术表现形式制造的无法令人发笑的表演”而已。后来,听人谈论郭德纲的频率越来越多,听过郭德纲相声的人,还捎带讲几个郭德相声里的段子和包袱,我直觉上判断,这是一个会说相声的人,至少那些二传手传过来的段子让我觉得有点意思。
后来听到了他的相声,也去现场看了他的表演,发觉他除了在挖掘一些传统相声段子之外,新的段子里融入了不少新元素,很多相声表演里非模式化的手法被郭德纲运用得很纯熟。比如,后来说相声的人除了会用“三翻四抖”之外,其他技巧已经丧失。但是郭德纲的包袱里“三翻四抖”并不多,因为这个技巧人们已经不觉得新鲜了,尤其是最后一抖,你不惊艳,听众就会觉得无聊。郭德纲在他的相声里使用了大量的类似文字游戏的技巧,来引人发笑,或者,极尽夸张之势,张口闭口都是包袱。
如果换一个艺术领域,郭德纲的努力和才华,可能很快就会得到公众认可,但是在曲艺界这个很江湖很传统的行当里,为人做事必须小心谨慎。以前,我采访评书艺人,有人告诫我,当着张三的面不能提李四,当着李四的面不能提王五,当着王五的面不能提张三……所以采访像趟雷区一样麻烦,这个行当里的梁子和恩怨,要写成书,比这门艺术还精彩。如果你看过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大概就能明白,江湖之所以规矩多,就是因为大家都是为了生存,用过去的话讲叫“混口饭吃”,即便到了今天,曲艺界仍保留着很多江湖规矩。
今天再回过头看郭德纲,不难看出,他既受制于江湖,也受益于江湖,他成为媒体明星并不让人意外,在他被媒体关注之前,相声是什么现状?这个曲艺品种差不多快消亡了。郭德纲出来后,随着媒体对他的不断放大,听相声的人也越来越多。
说郭德纲受制于江湖,是因为他从小就说相声,说了好几十年,但是在这个江湖中仍站不住脚,相声必须师父带徒弟才能名正言顺,而郭德纲光有一身基本功还不行,你说的段子再多,在这个江湖中没有归属还是没戏。再加上前些年相声已经到了无人关注的地步,谁还会去关注一个野路子上的人呢。所以郭德纲在京津两地之间奋斗了10年,这10年的故事讲给谁听都能催人泪下,这也恰恰成了后来郭德纲打动媒体的“催情剂”,人们不禁感慨:这孩子,多不容易。郭德纲自己也说,那时候我都差点饿死。江湖就是这么残酷。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拜师投门,就正宗多了。
终于,郭德纲拼出来了。原来喜欢相声的人,终于可以在郭德纲这里看到希望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再看看那些著名相声演员,才发现这么多年他们其实说的并不是相声。
郭德纲也看到了这一点。
郭德纲给自己冠了一个头衔:非著名相声演员。每次介绍自己他都说“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这话你头一次听到,觉得挺风趣的,说相声的说话都比较幽默,所以郭德纲的“非著名”多少还让人觉得他是个谦谦无名之辈,有自嘲的勇气。但是第二次听到“非著名”,你就会觉得他这么“冠名”是另有所指。郭德纲为什么强调自己“非著名”?绝不仅仅是幽你一默,而是他上来就先划清界限,我跟他们不是一回事儿,他们是著名相声演员,而著名相声演员说的相声太烂。可是他能直接贬低同行么?不能,这是比较犯忌的,尤其是在江湖中。但我贴上一个“非著名”标签,说的是真正的相声,这样恶心你,你就无话可说。但我们可以理解成,郭德纲是看不惯相声这门艺术被人糟蹋成这个样子,才祭起“非著名”的旗帜,繁荣相声艺术。但是第三次听到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郭德纲有点矫情了,您的“非著名”已经把自己忽悠得很著名了,再这么标榜就该找抽了。
“非著名”显然提醒了很多人,听相声的人,听过郭德纲的相声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非著名”的人说得比“著名”的好,那些“著名”的人看来真是“混饭吃的”。显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非著名”对著名相声演员来说是个很扎眼的词儿,你这不是明着骂我们吗,这不是让我们露馅么。于是,著名演员都不干了,这就是破坏江湖规矩。用这种方式打压别人,抬高自己,不厚道。不过郭德纲也有自己的理由:“当初我都快饿死了,你们谁给过我100块钱糊口啊?”
郭德纲在闯入江湖时,先捅了一下软刀子,看看对方什么反应,你若是出招,接下来的戏就好看了,这样更加映衬出我郭德纲的正宗和深受欢迎;你若是不出招呢,那你就默默地忍受我对你的侮辱,而且你实际上也就默认了你的相声不怎么样。总之,不管对手是否接招,郭德纲都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有利位置。
郭德纲在接受采访时,不止一次说:“我这人就是耳根子硬。”硬有硬的道理,因为他知道对手的弱点,你出招吧,这样,正义就会很快站在我这一边。郭德纲理直气壮地说:“我给你钱,你去炒作自己,看看你能不能红起来。”这一刀子又捅在对手的软肋上了,比资历,比知名度,我郭德纲不行,但是比本事,比在公众中的亲和力,你们谁也不行。不信咱们拉出来试试?
2006年对郭德纲来说,是官司缠身的一年,如果仔细分析他惹上的这些官司,除了涉及著作权官司外,比如他砸挂,比如他跟天津相声界的恩怨,随后引来的官司,无一不是他口无遮拦、言多必失惹的祸。你把自己的相声说好就行了,干吗招猫逗狗的?如果都是红花,绿叶就显得珍贵了,绿叶也需红花配,不然就显示不出郭德纲相声的正宗了。发动群众斗群众是一种办法,发动群众斗对手,这境界就高了一等。事实上,这些口水官司对郭德纲毫发无损,反而更加映衬出他这片绿叶的鲜艳来,灯越拨越明的道理郭德纲不是不懂。只要群众都站在他这一边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而那些试图想跟郭德纲叫板的人,到最后估计都后悔了,玩江湖的,不小心也被玩了一次,都掉进了郭德纲的“非著名”陷阱。有人起诉郭德纲,有人组织开会批判郭德纲,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但都控制不了郭德纲走红之势。这些江湖人士可能忘记了,这是个媒体发达的时代,仅靠江湖规矩已经不解决问题了。这真应验了郭德纲的一句话:“流氓会武术,谁都挡不住。”而郭德纲则在“举头望明月”中扬长而去,一跃进入“著名相声演员”的行列。当郭德纲著名了,那些著名相声演员就统统变得不著名了,再不努力,就更难混了。不知道郭德纲现在的开场白该怎么介绍,是不是“我是著名相声演员还是著名相声演员还是著名相声演员呢”?
李自成当年拼命想攻下北京城,唯一的动力就是想当皇上,但是当了皇上,意思就变了,没几天又被赶了下来。非著名的郭德纲铆足了劲最终就是想在这片江湖中占有一席名正言顺的地位,现在他终于著名了。可是江湖险恶,此一时彼一时,著名之后的郭德纲还会去按照他非著名时设计的繁荣相声的草图一步步实现么?反正你著名了,也就成了靶子,说不定哪天又冒出来一个非著名李德纲。
相声的衰落只是给了郭德纲一次成功的机会,并没有给相声振兴的机会。在他“非著名”的时候,他的理想绝对不是“混口饭吃”,到底是想吃上更可口的饭还是为了繁荣相声事业?这个很难说。因为江湖人无法摆脱江湖习气的就是要有个地盘能安心吃饭。从这一点来讲,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一个人无法担当振兴相声的重任,得需要更多的郭德纲出来,各自为界,都为了能混上一口可口的饭菜,才能繁荣相声。 郭德纲陷阱相声演员曲艺相声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