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海上盗宝背后的水下考古现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家耀)
( 今年9月,警方在平潭海域抓获的海上盗宝者 )
“股份制”水下盗宝
“平潭附近海域水下有很多瓷器。”接到渔民报告那天是9月7日,福州市考古队队长林果记得很清楚,接下来的两天有台风,然后平潭海域突然就多了很多船,全是盗捞水下文物的。平潭海域有沉船,这消息并不新奇。当地一直盛传附近海域有白糖礁,看起来水面平静,但会突然起风,浪很大,造成早年很多运送白糖的船沉没。福州松下村的很多老人从小就听着这样的传说长大,原来只当它是传说,但到了200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碗礁一号”被发现,中央电视台直播,当地渔民才知道真有文物。
松下码头所在的松下村一下子成了文物集散地。松下村是福州和平潭海域往来的中转站。村中有3000多人,多数是渔民,村子里突然多了很多生面孔,晚上海边很多渔船出海。这些都是最表面的显露,盗宝所带来的财富并没在短时间集中显现出来,但村里确实有从中获利颇丰的船老大。陈达(化名)就是其中一个。
11月23日,记者在松下打听陈达,所有人都说不认识。“风声太紧,政府最近在严打,所以他们肯定很谨慎。”福州一媒体同行解释说,以前可不是这样,他们见了买家,相当热情,即使生面孔,也会带你看货,甚至请你吃饭。记者假称朋友介绍来买盘子,在陈达家门口,一名年轻男子上下打量:“你不是公安的便衣吧?”攀谈后,附近几名中年男子聚拢过来,“现在风险大,不管你是谁,出多少钱,我们都不卖。除非是亲戚或者很熟的朋友介绍过来”。就在半个月前,当地警方派便衣进松下村购买了600多件文物,文物刚上车,那边冲出来警察,手铐戴上了。
这样的盗捞根本不需要很大成本,林果解释说,当地渔民承包海域,搞捕捞,搞养殖,本来很多户就有海上定位系统。一条普通渔船、加上一些供氧设备,请个水鬼就可以了。船老大只是出船和出资,“水鬼”负责下水,其实所有风险都在水鬼那里。很多时候,可能是几个渔民合伙集资,采用股份制形式,组建临时性的公司,水鬼用潜水技术和设备入股,双方按比例瓜分打捞上来的瓷器。
( 2005年7月29日,福清海域发现古沉船,图为打捞上来的古瓷 )
很多渔民本来就和水鬼有联系,打捞海树、海胆等,一般五五分成。发现水下文物后,双方很容易就结合到一起。林果曾参与抓获盗捞分子,按照他得到的信息,盗捞文物一开始四六分成,潜水员四成,船老大六成。后来政府开始严打,分成比例起了变化,潜水员两成,船老大四成,另外四成用于疏通各种关系。产供销一条龙,文物上来后,搁置的时间很短,一般很快就能出手。主要是传得快,先是福州本地的,然后是全国各地的,船老大的马仔后来干脆将文物拍成照片,用手机发彩信给文物贩子。
捞到文物,赚了钱后,船老大逐渐扩大规模。船只、设备也开始更新,木船换成了快艇,进口的潜水设备、GPS定位系统、船载对讲机等大量出现。这时候股份制形式的打捞开始减少,很多渔民都有实力自己雇水鬼打捞。最高峰时,一天有100多条船同时在平潭海域非法打捞,本地以及从莆田等地赶来的很多盗宝分子云集平潭及周边海域。
( 1月20日,福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模拟“碗礁一号”沉船上摆放的杯盏数量
)
从最早的股份制到现在的独资,陈达就是这样起家。一年前他还是一个普通的渔民,如今,他成了松下当地有名的文物贩子,家中摆满了从海底捞上来的瓷器。这个略微发胖的中年男子,自夸这段时间靠倒卖文物赚了200万元。
盗捞分子肯定发财了,一船的瓷器都被破坏得差不多了。林果自感考古队介入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根本无法阻止盗捞。那是一艘明代的古沉船,船体大约在10米~20米长,比2005年发现的“碗礁一号”还要大。已经发现船内有三四个隔舱板,舱内瓷器都是竖着叠放在一起的。
盗与护的博弈
整个派出所只有一辆越野车。别提快艇,连普通船都没有。“别说在海里,就是在陆地你也追不到文物贩子。”在松下边防派出所所长庄焰的眼里,维持村子的治安以及处理日常纠纷,派出所的装备没问题,但和盗宝分子比,这些装备就显得落后了。松下边防派出所一共19人,要管辖三个村子,每个村子都有3000多人,日常工作量就很大。出了盗宝事件后,边防人员要出海巡逻,只能租当地渔船,一小时七八海里(1海里约等于1.8公里)的速度,发现盗宝分子也追不上。渔民一般都是晚上六七点钟出海盗捞,水鬼下海,用网状的麻袋一下子就捞上来一麻袋,一个水鬼一晚上可以工作几个小时。
“那些被抓住的都是运气差的,大部分捞到文物的都发财了,即使现在没有出手,将来出手可能能赚到更多的钱。”林果解释说,当地渔民都很羡慕能下海打捞文物的渔民。松下相对情况还好些,只有200多渔民,大部分人在外地打工或做生意,而在距离松下七八海里之外的小岛屿头,则是全民上阵了。“全乡1.6万余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盗宝。”
政府的控制力根本不能与现实的经济利益相提并论。当然不能说政府不重视,比如这次发现明代沉船,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小组,但震慑只是一时的,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林果解释说,无论什么政策,都要看具体执行。实际上,当地政府县级文物部门无论是财力、人力都不足以应付盗宝分子。文物主要分布在福州平潭等四个县的海域,大概有几十处,海域面积很大。乡镇派出所或者水警人员不足,装备差是一个问题,另一个潜在因素是,盗捞分子很容易疏通各种关系。一个盘子能卖到8万元,这个利益太大了,之所以会出现100多条船同时出现在海域盗宝,说白了就是利益纠葛。
政府加强了打击力度后,盗捞分子也想出了新招。人员、设备分散,快艇放在这个码头,水鬼可以藏在另外的渔村,晚上船老大接上水鬼就可以出海。
在调查了水域沉船情况后,林果开始给国家文物局打报告,希望能尽早立项打捞沉船,“报告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批下来,但盗宝分子可不管这些,有机会他们就会捞一笔”。等待批复的日子,林果派了自己的一个队员,雇了两条船驻扎在屿头岛看守。
两条船加上6个船员,4个渔民,一天费用就是3000多元。林果称,现在油价太高,一条船一天的租费就要2500元左右,只是因为他们租的船白天不开,停在岸边,晚上才出动,所以价格相对较低。“这样只能是观察海域,发现了盗捞分子,我们执行的都是不抵抗政策。”林果解释说,盗捞分子都很疯狂,有的甚至携带炸药,熟悉海域海情,考古队员根本不是对手。只能是观察到盗捞船只,立刻报告。“要看多久?”“那要看什么时候能够立项开工。”实际上,林果自己心里也没底。两个月的看守已经过去了,与之相伴的是每个月17万元的看守费用。
水下文物大省的考古困境
从“碗礁一号”到现在发现的明代古沉船,足以证明平潭海域是古代很重要的航道。目前的调查发现,这片海域至少有几十处古沉船遗址。1983年参加工作的林果,1984年就接触到了水下考古。那年,福建连江定海村一些渔民下海打捞贝壳捞到了一些瓷器,林果跟随福州市文化局领导一起来连江考察,从那时起,福建水下文物开始露出水面。
几千年来,福建海上贸易一直很发达,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沉船运送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和瓷器,丝绸很难在水中长久保存,因此水下文物大省福建,更多的水下文物是瓷器。
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的水下考古主要集中在辽宁葫芦岛。1998年后,中国水下考古的重大发现,基本都是在福建海域。只有“南海一号”沉船是在广东海域发现的,但货是福建的。可以说,福建水下考古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起步很晚,真正发展起来只有20多年时间。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偷偷在南中国海一条沉船遗址中打捞了大批清朝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金锭等珍贵文物,随后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了约2000万美元。经过此事,中国政府才开始酝酿成立专门的水下考古机构。1987年,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设立了我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1987年成立,近20年来,先后举办了三期培训班,从最初的11名水下考古队员发展到今天的44名考古队员。中国水下考古中心负责人张威喜欢将水下考古中心比作足球国家队,平常队员都散居在各自单位,有任务时就集中。但很多队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并不是每次都能脱身,因此一次一般只能集中十几名队员。而且很多队员既是水下考古队员又是陆地考古队员,林果所在的福州市考古队8名水下考古队员,有时也要支援陆地考古。在林果看来,即使44名队员全都集中,也不够用。
“盗捞者一般十几天就能打捞一条船的文物,但我们要花费几个月。”文物在海底躺了几百年了,如果接触到阳光、氧气或者其他气体,就会很快发生变化。所以水下考古搜寻、定位、勘测、发掘、记录等环节都需要一批特殊技术、方法和专有设备。沉船年代久了,慢慢地上面会长珊瑚,覆盖了船体,盗捞者都是采用很野蛮的手法,甚至用炸药炸,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林果介绍说,正规程序是,绘图、测量、照相,这些前期的工作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而且按照潜水医学理论,每名考古队员潜水时间每天不能超过35分钟,所以水下考古需要大量人力。
除了人力,就是时间,每年真正可以打捞的时间很短。原则上,4~10月份正常情况下可以工作,但很多时候到了5月份项目都还没批下来,即使你再提前报批,一级级审核,一下子可能就耽误几个月。一年下来,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就剩不了多少天。有限的工作时间里,还经常会有台风,“碗礁一号”考古的时候,120天里,就来了5次台风。
相比人力和时间,资金是个更大的问题。在林果的记忆里,一般的水下调查也要几十甚至上百万,更不用说水下考古了。西沙群岛三个月的水下调查,就花了300多万。2005年打捞“碗礁一号”,租了两条1000吨的船,每条船上有20多名船员,一天就要5万多元。加上另外添置的设备,考古队员的吃住、日常生活费用,整个“碗礁一号”水下考古120多天,共花了750多万元。所以可以说水下考古完全是烧钱,按照我国政府的规定,文物完全归国家所有,不能流入市场,最多只能是在博物馆之间交换买卖。国外水下考古一般都是基金会赞助,但中国目前很难与国外合作,国外水下考古队一般要求分文物,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
庞大的开支只能是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无法引入民间资本,水下考古队员的生存境遇自然也不容乐观。“有水下考古任务的时候,一天补助200元。”林果解释说,其中包括18元的出差补助、65元的营养费、65元的潜水补助,加上一年多发的一个月工资。与之相对应,潜水员一天的补助是2000元。水下考古实际上是有一定风险性的,海域污染严重,大多数海域水下能见度只有50厘米,有些海域水下能见度干脆为零,什么都看不到。水下考古完全靠摸。在林果的记忆里,中国水下考古一开始学习澳大利亚的模式,小型,经济,但双方的海域环境没有可比性,澳大利亚很多海域水下能见度都在十几米。
所有这一切因素都不是个人所能操控的。“抢救第一。”林果的思路是,尽快进行水下文物调查,摸清水下文物的家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背后考古博物馆盗宝福建现实水下打捞水下渔民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