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婚这件事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关于结婚这件事0( 《新结婚时代》的剧情是身边都能见得到的故事 )

11月20日开播的《新结婚时代》在北京电视台的收视率还没统计出来,但总制片人朱质冰的口气已经非常轻松,他不肯透露北京电视台购买《新结婚时代》的价格,但至少“不比《中国式离婚》低”。在南京,这部电视剧开播一周已经达到了8.1%的收视率,成为当地的收视亚军,而朱质冰说,后面的收视率“应该会越来越好”。

剧情是身边到处都能见得着的故事:农村出身的小伙子何建国靠自己的奋斗成为一名城市白领,还娶了城市姑娘顾小西。本来是个普通小家庭,可这家子好端端的日子硬是过不下去,以至于要以离婚收场。

说起来不是什么新主题,无非是婚姻要不要“门当户对”。然而电视剧播出前,根据剧本写成的小说已经卖掉了16万本,好得出乎作者王海鸰的意料。王海鸰认为,小说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因为它的“厚实的生活质感,能够引起大家共鸣”。《新结婚时代》里有很多鲜活得让人害怕的细节:农村的公公总是带人到亲家母就职的医院看病,仿佛医院是自己家开的,护士长好心上来帮忙,这位公公却像使唤用人一样对人家说:“愣在那里干什么,刷杯子、倒茶、赶紧的。”因为嫁给了何家村的人,家里就永远有何家村的人来吃住;何建国虽然进了城,却摆脱不了心理的自卑;而顾小西能够爱上一个农村出身的人,却不能忍受他的父母亲戚。事实上这些细节,也都来自于王海鸰身边朋友的故事,用她的话来说:“平常这种事情听得太多,实在是麻木了。”顾小西公公看病的故事来自于王海鸰的在济南医院工作的妹妹,妹妹形容这样的人是“带着一拖拉机的人就来了”。剧中的顾小西总是不愿意回丈夫老家何家村过年,因为冷、因为在那里妇女不被照顾;勉强回家过了两次年,一次累得把怀上的孩子流掉了,另一次发了高烧。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王海鸰的两个朋友,这对夫妻组合和何建国与顾小西类似,男方来自湖南农村,女方出生于城市,每年都因为春节回家的问题几乎要打架,因为湖南农村没有暖气,太冷,孩子每次回去都要生病。而男方心里却觉得这是妻子看不起他出身的表现。

《新结婚时代》的剧本在开拍初期就已经取得了主创人员的共鸣。导演鄢颇是在已经拍了几集的情况下进组的,剧中另一位女主演是他的妻子梅婷;鄢颇的处女作电影《阿司匹林》是妻子梅婷投的钱,说起来也是夫妻相互支撑的佳话,电影拍完两人感情却一度亮起了红灯。鄢颇对剧本的评价和王海鸰一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而让制片人朱质冰最有感触的,则是这样一句台词:“你嫁给了他,就嫁给了他全部的社会关系。”

朱质冰说,这个戏正式开拍前,为了让剧本更丰富,公司从各行各业找了人来,开了数次研讨会,每次研讨会上的情形都差不多:问题都提得非常热烈,但没有谁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所以朱质冰感叹,中国是个问题国家,问题太多。婚恋电视剧在中国能这么受欢迎,其实就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在中国,婚姻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事。他说,研讨会开完以后,他都可以去开婚恋讲座了。

关于结婚这件事1

王海鸰非常不愿意有人将她和海岩比,因为她觉得海岩的作品把生活过分地“浪漫化”了,她更愿意别人把她的作品视为“生活的解剖刀”——把生活的真相剖开给人看。据说苏州有一对境遇相似的读者,本来准备结婚,看了她的作品后,双方开始了热烈的争论,最终要重新考虑结婚这件事。然后有人跟王海鸰开玩笑说,看了你的书就别结婚了。王海鸰却说:不结就不结,如果看了我的书能认识到婚姻的真相,结了总比离了强。事实上,王海鸰并不认为自己写的仅仅是婚姻。在《新结婚时代》的写作过程中,有人打电话给她,让她去看一部正在流行的网络婚恋小说《双面胶》,也是写一对出身背景不同的小夫妻如何在文化背景差异下一步步走向破裂的过程。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了话剧。但是王海鸰觉得《双面胶》和她写的小说之间没有雷同之处,因为《双面胶》写的是婆媳关系,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悲剧主要是婆媳关系造成的。王海鸰认为《新结婚时代》与《双面胶》最大的区别就是,她拉开了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之间的身份设定,这样往浅了说可以是一出好看的情节剧,往深了说,你可以把他们之间所有的问题看做是中国城乡差距问题的缩影:何建国之所以会无条件服从父亲对他的要求,是因为他今天的成就,是牺牲了哥哥上大学的机会换来的。何建国父亲闹的笑话让人辛酸,因为农民穷,没有见过多少世面。比起“通俗剧”这个名称,王海鸰显然更愿意用“问题剧”来称呼她的作品。

这种“手术刀”式的风格也不是讨所有人喜欢。王海鸰“博客”上有人抱怨她把农民描述得太无知,农村太落后。而从《中国式离婚》开始就一直有人抱怨她的作品太悲观。《新结婚时代》的出品公司是民营公司“纯真年代”,为了规避风险,制片人朱质冰对所有项目的要求都是“主流”。王海“婚恋三部曲”的第一部《牵手》因为正面描写了婚外恋而名声大噪,但如果放在今年,这部小说就根本不可能改编成电视剧,因为广电总局现在“不主张电视剧宣扬这种现象”。《新结婚时代》之前,本来公司和王海是要策划一部关于“同居”题材的电视剧的,但是为了更“主流”,还是选择了“结婚”。

王海鸰本人其实对“结婚”这件事一直有质疑,她本人曾有过一段婚姻,但很快因“价值观不同”而分手,之后单身将儿子带大。但在创作过程中,王海鸰还是增添了许多更“明亮”的线索:顾小西的弟弟顾小航爱上了比他大、有前史的女人简佳,这对受争议的爱情最终有了好结局。顾小西的父亲在老伴去世后竟爱上了来自农村的保姆小夏,完成了另一种“城乡结合”。另外一个更重大、更明亮的改动则来自女演员刘若英,刚接到剧本的时候,在刘若英的眼中,顾小西这个女主角实在是“太恶了”。在十几封邮件往来后,刘若英给原本满是表现生活残酷的剧本里加入了许多顾小西和何建国初谈恋爱时的温暖片段,因为“他们之间一定是有感情的,否则不可能走到一起”。■

王海鸰: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引起话题

三联生活周刊:从《牵手》到《新结婚时代》,你为什么总以婚恋为题材?

王海鸰:我的创作其实分两类,一类是军事题材,另一类是婚恋。选择婚恋题材是我的性别决定的。其实讲政治、官场我都明白,但很快就从脑子里滤掉了。只有那些婚恋的故事我记得特别清楚。

三联生活周刊:《牵手》和《中国式离婚》,写的一直是中年人的婚姻情感。这次转而开始写中国人的这种“错位婚姻”,是出于什么想法呢,是不是有某件事情触动了你?

王海鸰:写了《中国式离婚》以后,《华尔街日报》的女记者采访我,问我对中国的城乡婚姻怎么看?她的话就像一根火柴把我堆积很久的一堆火点燃了。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大,大量农村优秀青年到城里来,城乡差别带来的这种成长环境和文化差异,在婚恋中引起了矛盾,我发现这样的事情在我周围多极了,我就想以这么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来写小说。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认为观众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原因在哪里?

王海鸰:我觉得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有了共鸣,这种共鸣是从生活中来的。我的作品,完全是按照当下的主流生活状态进行,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引起话题。

三联生活周刊:你本人怎么看待婚姻这件事?

王海鸰:婚姻本来就不是人性的产物,是私有制的产物,存在很多弊病,只是相对完美。

三联生活周刊:你不认为这种看法太悲观么?

王海鸰:年轻人都认为婚姻应该是两个人的事情,但至少在中国根本做不到,婚姻里包括过日子、经济、性。两个人可能有感情,但往往却会因为别的问题而分手。这本来就是挺残酷的一件事。■ 内地电视剧朱质冰牵手新结婚时代音乐专辑婚姻中国式离婚结婚中国电视剧娱乐八卦王海鸰双面胶家庭电视剧都市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