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吹稻浪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卓别灵)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参赛片中,英国影片《风吹稻浪》本来十分低调,夺标呼声并不高,后来获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出乎很多人意料。
美国独立影评人伊森·奥特为《风吹稻浪》的获奖总结了三项理由:首先,影片导演肯·罗奇是国际电影节的常客,他的作品曾经11次入选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一样,戛纳也喜欢表彰熟面孔;第二,《风吹稻浪》讲述的是爱尔兰人抗争英国人统治的故事,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目前的伊拉克局势,而任何直接或间接质疑美国外交政策的影片都会让戛纳评委眼前一亮;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风吹稻浪》是一部好电影。
1920年,爱尔兰处于大英帝国粗暴统治下,爱尔兰人过着没有自由和尊严的生活。对这种状况,戴米恩和泰迪两兄弟持截然不同的态度,泰迪加入了共和军,戴米恩则反对过激行动,要去伦敦学医。但在亲眼目睹英军的暴行后,戴米恩改变了想法,他也参加了共和军。影片前半部分,两兄弟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
事实上,影片片名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翻译成“风吹稻浪”太过浪漫了。影片开始不久,一群刚打完球的爱尔兰男人被英军包围,他们被告知,在爱尔兰,没有得到英国人批准的聚会和游戏都是违法的,他们受到英军的盘问和侮辱。一个17岁的爱尔兰男孩因为拒绝用英语说出自己的名字而被活活打死。在他的遗体前,亲人们唱起了与影片同名的爱尔兰民歌,那摇动麦粒儿的风,暗指被外族统治的屈辱。
在肯·罗奇40年的创作生涯中,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他一贯的主题,他同时还是个纪录片导演,他拍摄的故事片也具有强烈的纪录片风格。《风吹稻浪》里没有特写镜头,大量采用自然光源,很多人物自始至终让人难以区分和记住,人和环境的关系得到强化,相反,人的个体感受被尽可能淡化。观众和片中角色之间,保持着冷淡、疏远的距离,这段距离,让片中发生的一切显得更自然,更真实。
正是由于肯·罗奇对英国历史上这不光彩的一页进行了真实自然的描述,英国一些保守党派的时事评论员对他进行了措辞犀利的攻击,他们甚至将肯·罗奇与为纳粹拍片的里芬斯塔尔相提并论。但是,英国的影评人却给予《风吹稻浪》极高评价,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勇敢的、引人入胜的、激发人思考的影片,它鼓励观众去质疑那些被历史书忽略掉的东西,他们还认为,肯·罗奇身上体现着英国人高贵的、“唱反调”的传统。
其实,爱尔兰独立战争只是影片的历史背景,历史悲剧最终都会转化为个人的悲剧。影片后半部分,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政府签署了协议,爱尔兰享有“自治权”,但主权和领土仍归英国所有。作为共和军的领导人之一,泰迪接受了这个现实,做了一名警察。而戴米恩无法接受这种妥协的条约,他继续从事反抗英国政府的活动。
泰迪逮捕了戴米恩。在曾经关押过兄弟俩的牢房里,泰迪对戴米恩说:“还记得吗?在这间屋子里,你说你是我。”那时英国人要提审泰迪,为了保护自己的兄弟,戴米恩站了出来。现在,他们再也无法站到对方那一边了。
与肯·罗奇的所有影片一样,《风吹稻浪》也有一个震撼性的结尾。他在接受金棕榈奖时致辞说:“当我们敢于说出过去的真相时,我们才有可能敢于说出现在的真相。”他从不避讳影片对伊拉克局势的影射,并认为英国政府今天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和当年在爱尔兰的所作所为有许多相似之处。
历史的巧合和相似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肯·罗奇的作品里。
2002年,为纪念“9·11”一周年,11位著名导演应邀联合拍摄了短片集《9月11日》,肯·罗奇的那部被认为是其中最出色的之一。9月11日这天,一个智利人给美国朋友写慰问信,他突然回忆起另一个9月11日星期二,那是1973年,智利正在进行的民主选举遭美国中情局特工破坏,总统被暗杀,右翼独裁者皮诺切特被美国政府扶植当选,成为美国的傀儡,同时也开始了一段残暴的统治。■ 风吹电影稻浪风吹稻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