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记(41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江川澜)

夏目漱石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毕业,在熊本县当中学英文教师,33岁被文部省派到伦敦大学留学。老大不小留学,神经极度衰弱至精神几乎崩溃,险些被遣返。3年后夏目回国,文学上初试啼声——在高滨虚子《杜鹃》上连载《我是猫》。他的《伦敦留学日记》每则都很精短,琐事一一俱录。某日天气如何,所食食物味道,与邻居的交往,文部省每月的生活费尚未到账,又某日取到,得往国内寄收据等等。幸亏文学家如此细致,得以窥见当年文豪的留学生涯与个人性情。

鲁迅当年也是官费留学生,每月可领到大洋33元。查到鲁迅留学仙台的资料:1904年的《东北新闻》报道说,“清国人周树人本年22岁,1902年游学本邦,这次允许入本市医专日前来仙,眼下因找不到有支那料理的寄宿地颇感困惑……周氏虽来朝不久,却操流利日语,秉性快活……”云云。鲁迅在入学不久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校中功课大忙,日不得息。以七时始,午后二时始竣。所授有物理、化学、解剖、组织、独乙、种种学,皆奔逸至迅,莫暇应接”。他谈到对日本周围学生的印象,“近数日间,深入彼学生社会间,略一相度,敢决言其思想行为决非居我震旦青年上,惟社交活泼,则彼辈为长”。

我独重“秉性快活”一句评论。陈丹青《笑谈大先生》一文对鲁迅此种性格做了特别发挥。又,鲁迅在班上的成绩不坏,是中游成绩,以留学生身份能居中游,难怪有人疑心老师漏题。

我最早读到的留学记是《小草留学一千天》,北京姑娘闯东瀛。这是80年代初的,现在网上也可看到。再就是80年代末的《世界大串联》。之后印象深的是90年代中期钱宁的《留学美国》,该书重资料与数据分析,相对独到。赵毅衡的《西出洋关》有关个人奋斗记极具代表性。从煤矿搞翻译的技术员到伦敦大学的教授,他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史。杨炳章的《从北大到哈佛》太具个性,他听说老家寿光县有在美国留学的人探亲回来,即刻辗转找到此人打听,这人答应给他寄申请表,从此开始哈佛生涯。他就是俾斯麦说的那种人,特别善于倾听时代的脚步声又能紧紧跟随。

唐庆华的《哈佛商学院亲历记》,他在献辞提到外祖父母给他的中国人文教育,这段经历在同龄人中并不多见,也是他日后成功的动因。台湾人吴咏慧的《哈佛札记》写得就太温文尔雅了——他们不需要一段艰辛的奋斗历程。夏建统写的《就做一回哈佛情人》,全脱胎于余光中的笔法,这个19岁就大学毕业的才子自我感觉确实良好。留学生文学,最先接触的是查建英的《到美国去!到美国去》,至今尚能记得某片断。查留学相当顺利,小说里写到女主人公为去美国如何不择手段,现在想起来只觉同情。一转眼留学已是家常便饭。■ 留学

上一篇: 春的摭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