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悲惨世界》进行到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夜爱妖妖)
10月7日晚,周六。伦敦西区的皇后剧院(Queen's Theatre)照常上演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同名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 rables)(以下简称《悲》)。这场演出对于伦敦西区以及世界音乐剧历史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悲》剧英文版迎来了它的21岁生日。
对于这一项纪录,恐怕再没有人比它的制作人——音乐剧界声名远扬的“沙皇”级人物卡麦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更不可思议的了。1985年10月8日,《悲》剧的英文版首次在伦敦雕镂剧院(Barbican Theatre,另译巴比肯剧院)亮相的时候,并不被评论家看好。他们认为这部剧虽自命不凡,但冗长晦涩,并不是什么可以长久流传的经典——层出不穷的负面报道对于一个刚刚问世的音乐剧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就连卡麦隆本人也动摇了信心。他最近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仍感叹:“如果当年首演之后有人和我打赌它可以公演5年,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和他打这个赌,虽然我很希望输的那个人是我……我从来没有想过它可以这样成功。”
21年来,全世界38个国家223个城市的5300万观众现场观看了《悲》剧,它被翻译为21种语言,公演超过3.8万次,获得了8项托尼奖(包括最佳音乐剧奖),每场演出服装392套,包括31顶假发和1782个服饰配件。就连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也曾在他1992年的竞选活动中引用了剧中歌曲《再一天》。
尽管《悲》剧在2004年4月已由当年的皇宫剧院移至规模较小的皇后剧院,观众热情却丝毫不减。《悲》剧上演的头10年间共有6000万英镑的票房入账,而目前已经轻松突破10亿英镑大关。
纪录本身带来的荣耀,以及荣耀起源时的艰难叵测,更增添了当事人的百感交集。《悲》剧庆功宴上一个演员说:“当年我们还以为在上演了第一晚上之后大伙就要找新工作了,这出剧原本只预定上演11个星期,但是后来观众好评如潮,我们就继续演了下去,到现在已经21年了。”
《悲》剧最初由法国人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谱曲,阿兰·鲍伯利(Alan Boubli)作词。20世纪70年代末,阿兰·鲍伯利在伦敦观看了由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改编、莱昂内尔·巴特(Lionel Bart)制作的音乐剧《奥立佛》(Oliver)。其中小扒手道奇(Artful Dodger)的形象让他联想起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小流浪儿加夫洛许(Gavroche)。一个伟大构想随之诞生,鲍伯利返回法国后,立即鼓励勋伯格——他的长期创作搭档——和他共同创作这部同名音乐剧。两年后,两个小时的法文版概念专辑问世,其舞台版本随后在巴黎上演了三四个月。
伟大的音乐剧制作人需要具备商人与艺术家的双重气质,运筹帷幄的同时,也相信直觉,并拥有孤注一掷的勇气。这大概是为什么卡麦隆·麦金托什,这个生于1946年的英国人,会被美国的《戏剧周刊》称作“戏剧制作的沙皇”的原因。他的名字后面是一串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猫》(Cats)、《歌剧院的幽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西贡小姐》(Miss Saigon)以及这一部《悲》剧。
1982年,麦金托什收到该剧法语版的一张唱片,意识到了其中巨大潜力。于是他召集起一批炙手可热的人物来进行《悲》剧英文版的再创作。他请当时的诗人兼记者芬顿(James Fenton)翻译,并说服特里沃·纳恩(Trevor Nunn)执导,纳恩随后又邀请了约翰·卡尔德(John Caird)共同合作。
英文版的最初版本长达4小时,后被删剪到3个半小时,到了1985年12月再次在伦敦西区上演时,又被剪掉了20分钟。《悲》剧的另一位导演卡尔德曾说过,改编这样一部历史巨著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小说本身,重新开始。因此《悲》剧的英文版将“悲惨”进行了深入的细化和戏剧化,以突出小说作者身处那个动荡时代的愤怒。
2002年《悲》剧叩开了中国大门,其在上海的演出大获成功,并让听惯了韦伯的人们见识了韦伯以外的世界。目前有关《悲》剧中文版的筹备也已陆续展开,并拟于2008年初在上海公演。卡麦隆将《悲惨世界》进行到底的决心又向东方迈出了令人垂涎的一步。法国插画家艾米尔·贝阿德(Emile Bayard)设计的那个著名标识——版画的小珂赛特究竟还可以走多远,无人知晓,但至少,它已经远远超越了卡麦隆本人最初的想象。■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