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波拉特”冒犯

作者:于萍(困困)

被“波拉特”冒犯0

波拉特是哈萨克斯坦排名第六的电视记者,奉命到美国拍一部反映美国风土、揭示美国魅力的纪录片。他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活不错,有个大房子,里面有电视、录音机和一头牛,有个值得骄傲的妹妹,是全国排名第四的妓女。他还有一个头小胳膊粗的弟弟,长了204颗牙,201颗在嘴里,3颗在鼻子里。他家旁边是全国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是一群拿着枪玩的脏小孩。他在美国既拜访上流人物,也拍摄普通人,过程中他说不好英文,不懂礼节,没用过抽水马桶(以为洗脸的),反同性恋,仇视黑人和犹太人,蔑视男女平等……他不是故意这样,而是天真、诚挚的自然流露。比如在纽约拜访一群热忱的女权主义者,女人们严肃地宣讲男女平等,波拉特突然说:“干吗板着脸,宝贝们,笑一笑。”不待女人们继续讲下去,开始咨询如何才能追到某个住在好莱坞的女星。他到一个房屋中介咨询,想买栋只有铁门没有窗户的房子,好给他智力残障的弟弟住。他认真地问销售员,院子里是否可以埋葬去世的妻子,邻居是不是黑人。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绅士的家庭晚宴,指着一个胖女人问,这是你妻子吗?答曰不是。他感慨:幸好不是,在我们国家,找这样的老婆就是疯了。他还能采访到前国会议员,真诚奉上远道带来的见面礼——用他母亲的奶做的奶酪……波拉特在美国的采访拍摄经历做成纪录片,就是电影《波拉特》。

波拉特其实是个虚拟人物,由英国喜剧演员萨沙·伯龙·科恩扮演。但电影里的被采访人全是被蒙在鼓里的真人。拍摄初始剧组编了个假公司——One America Productions,用假名给想采访的人打电话,劳务费150~400美元每小时。华盛顿郊区的一幽默节目主持人说,从没人事先给劳务费,而且是现金。他拿到6张50元大票。也有人不冲着钱,纽约的那群女权主义者,就是唤起哈萨克斯坦女性解放的使命驱使,才接受波拉特采访的。拍摄秘诀是迟到,在采访对象没戒心的时候突然出现。参加维吉尼亚牛仔大会那场,他们迟到了10小时,一个有50年工作经验的老牛仔同意波拉特在开幕式上演唱“星条旗永不落”(事先他要求先听听样碟,之后收到一张空白CD)。波拉特措手不及地冲上场,宣布作为一个哈萨克斯坦人,他支持反恐战争(观众礼貌地鼓掌),希望布什能喝干伊拉克所有男人、女人和小孩的血(观众仍错愕地沉默),直到唱起歌来,场子才大乱。并不是所有被愚弄的人都立时有反应,大部分碍着摄影机的面子保持礼仪。电影出来后有人被激怒了,一个电视节目编导把“哈萨克斯坦著名电视记者来美拍摄纪录片”当成新闻播发,几乎丢掉工作。也有人很尴尬,哈萨克斯坦已经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个4页广告,吹捧自己是如何现代、友善,绝不像《波拉特》所言。

萨沙·伯龙·科恩不是第一次搞这种把戏。2000年他在英国第四频道开了个脱口秀节目“Da Ali G秀”,他扮成个黑人,作嘻哈范儿,自称Ali G,假模假样地采访名人。2003年节目被美国HBO引进,依旧问些尴尬的问题,不知情的来宾被刺激得岂止说了真话,几乎连胡话都说了。他问美国前白宫发言人纽特·金瑞契:“你认为美国可能出现女总统吗?”答:“会”。“那你不担心她整天把时间都用在逛街和做脸上?”“不会。”发言人思考良久:“这对国家不造成损害。”他指着标有“Jordan”字样的座位问一名外交官员:“为什么为一个体育运动员在外交会议上设立专座?”答:“不是迈克尔·乔丹,而是一个国家,约旦。”“这个国家是以迈克尔·乔丹的名字命名的吗?这不是很荒谬吗?那真的是一个国家吗?”被Ali G采访的人都不愿说他是个傻瓜,因为他们往往都被这种街头式的、口没遮拦的问题给问崩溃了。据说萨沙·伯龙·科恩从不接受表演技巧以外的采访。换句话说,他在采访中依然扮演着Ali G或者波拉特。电影《波拉特》公映后,加拿大《Eye》周刊有一篇科恩的长访谈:“你为什么觉得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第一,美国有最多的美女,比如伊丽莎白·泰勒,美国还是全球民主和色情的中心。第二,美国有最公正的审判制度。比如对一些重罪实行死刑,谋杀,拿国旗当厕纸,自制百吉饼等。第三,我仰慕布什先生,他是个智者,但不如他的父亲芭芭拉更加强大。”“你第一次来加拿大参加电影节,印象如何?”“加拿大跟我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很像,都有狗拉的车,警察拉的马。我很期待参加电影节,以便看到更多好莱坞新片,好做成DVD拿回家去卖。”

萨沙·伯龙·科恩的履历,不能不提的有两条:一、他毕业于剑桥大学。这说明他不是个白痴。二、他是犹太人。这完全化解了《波拉特》里的反犹言论。电影里他当众演唱了一首哈萨克斯坦民歌《在我们国家这是个问题》:“把犹太人扔到井里/我们国家就自由了/夺下他们手里的号角/我们一起举行个party。”他号召围观群众一起来,最后成了个壮观的小合唱。由于种族背景,科恩对犹太人禁忌的冒犯完全被当成个玩笑,还有人说,合唱的人多半脑子空白凑个热闹,自己在场保不定也会跟风。不止犹太人,《波拉特》冒犯了女性、黑人、同性恋、政客、少数族裔……严肃地谈论这些问题就是迂腐和愚蠢,嘲弄反而是正常逻辑。就像寻找阿马迪斯的堂吉诃德,把脸盆当头盔的骑士在小说里被当成傻瓜,分析起小说来这倒成了浪漫情节。对电影《波拉特》的评论统统上升了一个高度:它讥讽了美国的排外情绪和中产阶级,甚至是对所有美国人的嘲笑,观看的人哈哈大笑的同时,也都暗暗庆幸自己没被“波拉特”搞到。《纽约日报》说,虽然《波拉特》贬损的是哈萨克斯坦,靶子是美国,但“波拉特”的冒犯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

被“波拉特”冒犯1( 萨沙·伯龙·科恩在脱口秀节目“Da Ali G秀”假扮成一个嘻哈黑人 )

被“波拉特”冒犯2

被“波拉特”冒犯3( 萨沙·伯龙·科恩在电影《波拉特》里扮成哈萨克斯坦人 ) 波拉特

上一篇: 金枝欲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