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里的胡雪岩:不是英雄是人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红顶商人胡雪岩》剧照 )
这3部戏的风格如此泾渭分明,以致一听到主题曲就可知主题。《八月桂花香》中罗文唱的叫做《尘缘》——“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这首歌的名气远胜于剧集本身,刘松仁饰演的那个人虽然名叫胡雪岩,实质上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四角恋爱故事。米雪、苏明明和沈孟生扮演的一个被莫名去势成为太监的反派的一段情感纠葛,这是爱情中的胡雪岩。刘欢演唱的《去者》也很流行:“人鬼天地,万金似慷慨,浮生若梦安载道,唯苦心良在。”这个“苦心良在”还因文法不通被评为不可理喻的歌词之一,这是商人胡雪岩。《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歌词基本上是对商人的现实主义教育,词中指出胡雪岩的成功诀窍是“只有诚信,方能保和谐平安”。有媒体发表议论说,看了几集,怎么觉得胡雪岩没在做生意,而是跑东家、串西家地排忧解难,好似活雷锋。这是一个更完美的胡雪岩。
导演阎建刚看到了这段评论,他说:“多看几集,就知道不止这些。”这部戏的投资方有热爱胡雪岩的四川商人,有胡雪岩发迹的杭州市,二月河的初稿里胡雪岩就以“智信仁勇”的正面形象出现,当时扮演胡雪岩的巍子提出过“是不是过于拔高”的问题。作为顾问的胡雪岩研究所认为他是杭州值得纪念的骄傲,如果把他写得不值得骄傲,才是很大的矛盾。
“还原一个历史真实的胡雪岩”
高阳的《胡雪岩》刚被引进大陆时,出版社专门加了一个序言,提醒说:作者“以胡雪岩的口吻写‘红顶商人’,对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的斗争的描述、评介,自非我们所能苟同”。高阳用冷静的笔触写下了悲情的胡雪岩,而在以往的“正史”中,胡是一个奸商,他的第一个靠山王有龄为了抵抗太平军,城门失守后自杀,在清史中评价却不高,赐谥名只是“壮愍”。随着商人地位提高,胡雪岩的价值被重新估量,《红顶商人胡雪岩》是第一部以高阳视角改编的电视剧,很多台词取自原书,大部分观点也相近。除了对太平天国的评价,高阳没有晚清文人那么切齿痛恨,但还是称其为“长毛军”,而剧中特意加了一段旁白:“太平天国是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以表明立场。
这部戏几易其稿,定稿的执笔编剧李一波说,一听说能写胡雪岩,心情非常激动,导演阎建刚也是如此,他个人很尊重胡雪岩,他说:“胡雪岩是传奇色彩很浓的商人,他以10年时间敛了半个国库的收入,这么辉煌的成就,除了谋略,他把生命能量也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是英雄,是人杰。可能他有些做法不符合今天的伦理,比如官商勾结,但他同时拿出大批银钱资助左宗棠保卫边疆、平息叛乱,不论主观动机怎样,客观效果是好的,再说他凭什么知道左宗棠就一定能打赢呢?这里面有商业动机也有气节。同时他又在那么短的时间灰飞烟灭,在今天也是有认知价值的。”
( 《红顶商人胡雪岩》剧照 )
电视剧中对胡雪岩怎么发迹着墨不多,这是人们最感兴味的部分。阎建刚的解释是,高阳的全书有7本之多,纵然电视剧四五十集,也无法面面俱到,他们做的是凝练工作,基本上全景展现了胡雪岩从起步到死亡,怎么发迹有一些段落表现,但要比例适中。胡的情感戏也被缩减,他的十三房妻妾中只突出了当家的罗四太太,其余只做简单交代。
有人把胡雪岩的成功之道总结为“寻租”,更准确地说,这是他如何能穿上黄马褂之道。所谓寻租,即他提着雪花银和粮食去找左宗棠,左从第一次见面的冷淡变成引为知己,送别人求之不得的东西,就是胡雪岩的办法。这样的总结似乎太简单,仅仅从商业教材中为胡雪岩归纳的手段就很丰富,高阳说胡雪岩最大的优点是“听别人的话”,别人说话他能认真地听,而且是真的听进去了,还能有点睛式的评论,这样,讲话人感觉受到了尊重。他的优点当然不止这些,卖药时讲究诚信,善于把“废人”为我所用,慷慨仗义。编剧李一波说:“一个人能够成功,肯定有些特殊气质和好的品质,尤其是从跑堂伙计干起的这种人,起步凭的全是人缘。他不帮助王有龄就不可能步入官场。”
( 阎建刚 )
人物的真实与虚构
在不得不掐头去尾的故事中,有些人物被舍弃,有些被合并,有些则被强化了。李一波说:杭州关于胡雪岩的传说非常多,二月河的剧本中很多就来自于民间传说,这些在高阳书里表现得更全面,因此最后还是购买了高阳的版权。高阳写作的原则是历史大事都是真实的,细节则根据人物个性揣度,剧本也是按这个原则写的。比如王有龄这个人物就被强化了,成为男二号,因为他对胡雪岩的影响很深。王有龄父亲是个清官,流落杭州,王有龄考不上秀才,父亲为他捐了个“浙江盐大使”的身份。原本剧中有一段是,王父拿出离任时百姓所赠的“万民伞”,王有龄不愿做官不肯接,父亲自尽。这段后来删掉了,其实王有龄的结局是呼应这段的。杭州城被困时,王有龄临危受命,当了巡抚,他说自己是不知深浅的书生接下烫手火球,此时粮台也跑了,受王影响至深的胡雪岩接过乌纱,说了一句话:“我也想像你一样,让世人看看,商人不都是奸商,我跟你一样,想给这个浑浊的世界留点正气。”有观众表示,这是最打动人的一句台词。历史事实确实如此,只不过细节是现编的。阎建刚说,小说中有大量叙述,电视剧却要求的是激烈冲突,为了好看,会做出一些修改。一场戏是反角赖大人得意地对王有龄说:“你今天看看我是谁?”王有龄回答:“没穿官服时你是酒囊饭袋,穿上官服你是饭袋酒囊。”历史上,王有龄自杀是先服毒不死而后自缢,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敬重他,向他的尸体行跪拜礼,服毒、悬梁都颇为难看,电视剧中给他安排了自刎,用的是虚写。只有白色窗纸上一个横刀的影子,显得更壮烈。
胡雪岩的母亲在书中没有正面出场,在剧中却有多场戏份,她作为一个孟母式的人物,屡屡给胡雪岩上课,像人生导师一般,这样是为了体现胡雪岩的人生观的来历,却难免有些生硬。清代野史中说胡雪岩“纵情声色,骄奢”,李一波表示,人总是会有变化的。为了给胡雪岩找一个娶了十二房姨太太的合理理由,安排了这么一出戏,宝二爷劝胡雪岩说,成功人士都得有多房妻妾,为了面子,胡一口气娶了好几个姨太太。这样给了他一个理由:不是为了纵欲,而是爱面子。他出身低微,尤其讲究面子。剧中有个场景是,胡家的银窖全空了,胡雪岩说:“我装在里面的面子全没了。”
另一个加戏的人物是当家的罗四太太,杭州有关于她的传说,本来是卖螺蛳的,她在高阳书中的第五部才出现,戏中却是女主角。阿珠、芙蓉这几个红颜知己的故事都安在了罗四太太身上,因为高阳书中的人物太庞杂,很多人都合并了。也有新添的人物,例如开场的徐疯子,李一波说,增加这个人物是为了引出王有龄当时的困境,如果胡雪岩不帮他,他就可能是第二个徐疯子。本来高阳就虚构了很多人物,像跟随胡雪岩跑前跑后的县官嵇鹤龄、裘丰言都是不可考的。由于站在胡雪岩的立场,左宗棠就是正面人物,另一派的李鸿章寥寥几笔。对于胡雪岩的老对头,用计逼死他的另一个官商盛宣怀批判得就比较多。剧中甚至有杨乃武这个人物,事件是真实的,时间却挪动了。
像史书中所载的胡雪岩的缺点,在剧中都有了各种解释,他总体上是一个有人生智慧、有志向、有顽强意志力的人,读书不多却有文化。他说:“有一个县的眼光做一个县的生意,有一个省的眼光做一个省的生意,有天下的眼光做天下的生意。”这句话不仅应用在他在王有龄、左宗棠身上的投资,也表现在具体的生意中。胡雪岩还是钱庄小伙计时,挪用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王上京赶考,并因此丢了工作,王有龄做官后自然想报答他。胡的眼光此时显现出来,为了不让人说闲话,他在王有龄被任命前就借钱开起了空架子的钱庄,然后才经手王所辖地区的公库存银。太平军起事后,胡雪岩刀口舐血,居然吸纳太平军失败将领的存款,再把钱贷给逃难的地主,他预料到,清政府很快会把土地返还给这些地主。这些权谋在电视剧中被淡化了,而集中在了人物经历上。
无论怎样,胡雪岩“红顶商人”的身份不能回避,只是他的投靠官场被解释成迫不得已。左宗棠原本恨胡雪岩,通缉他,说他是“奸商”。当胡雪岩出钱资助他后,他又说:“你认识了我,不容你干什么不干什么,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他们表面是知己,其实是互利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时经商不能不贿赂官员,晋商给举子放债,存的是同样心理。
电视剧的结尾更是为胡雪岩涂上了一层既无奈又光辉的悲剧色彩。李鸿章与左宗棠是死对头,他放言“排左必须除胡”,先要打掉左宗棠的后勤部长。盛宣怀借着李鸿章的势力第一次在中国引进了电报,他就是利用电报的快捷传递消息,先是联络各地买家拒买胡雪岩的生丝,而后李鸿章把政府欠胡雪岩的饷款,故意拖延了20天再还。胡雪岩无奈之下从自己的钱庄调银补窟窿,盛宣怀用电报发散胡的钱庄倒闭消息,导致挤兑风潮。这时洋人愿意出500万购买胡雪岩价值1200万两银子的生丝,胡雪岩对洋人是死硬派,他这时不肯廉价卖给洋人,还指望着和中国人并肩作战,没想到被自己人算计了。当他知道是李鸿章要整死他时,胡雪岩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放弃了抵抗。罗四太太想把姨太太的私房钱藏起来备用,胡雪岩不同意,他在细雨中,挨家挨户给散户还钱。他死时,杭州人称他为“胡大财神、胡大善人”。李一波说这些是历史事实,胡雪岩办粥厂、办义渡、掩埋战乱尸体、恢复春耕、捐棉衣都有记载。
高阳的书优点在于史料翔实,连人物路线他都在地图上亲自量过,《胡雪岩》成为他最红的作品,尤其是作为官场、商场教科书使用,他是不情愿的。这部2004年拍摄的电视剧拖到2006年才播,权术斗争展现得很少,一方面说不能空讲大道理,一方面又说“不是教你坑蒙拐骗,而是要从中学做人”,也难怪拍得很累。■ 历史中国近代史演义高阳阎建刚王有龄剧情电视剧中国电视剧人杰左宗棠胡雪岩李鸿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