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的故事
作者:陈赛(文 / 陈赛)
这次,《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讲的却是一个电视娱乐节目的运作内幕。在电视业这个收视率至上、竞争惨烈的行业里,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电视人如何与审查部门斗智斗勇,如何与唯利是图的老板周旋,如何拿政界、宗教、名人开涮。索金想在这个节目里重拾美国电视喜剧黄金时代的气质:辛辣尖锐、胆大妄为、敢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事,又能发人深思。在他看来,这才是最高级的娱乐。
对于电视,索金大概是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一开场,他就安排了一场播出事故:被审查员硬逼着撤掉了一个讽刺小品后,老制片人忍无可忍,不想再忍,当场冲进直播间,对着全美国观众怒骂电视网的谨小慎微、贪婪无耻、脑满肠肥。
“我们曾经是讽刺时政的先锋,可现在只是一群不敢挑战观众智力的软骨头。我们都被这个国家最具影响力的行业愚弄了。艺术的尊严早已荡然无存,商业让我们变坏、变贱、变得无耻;大家为了当唐纳德·特朗普的徒弟争破了头;为了钱去吃蚯蚓;谁想上我的妹妹?流血牺牲的战争,也能堂而皇之地配上主题曲。电视还剩下什么?黄段子,无趣的黄段子。你们手上的遥控器就是万恶之源……”
这段开场事故被索金设计得就像宇宙飞船发射现场,控制室一片混乱,审查官怒发冲冠,观众惊若木鸡,晚宴上诸位电视网高层手机齐声轰鸣。老制片被当场开除,新上任的漂亮女总裁火速找到4年前被开除的编剧麦特(马修·派瑞饰,《老友记》中的钱德勒)和导演丹尼(布拉德利·惠特福德饰,《白宫风云》中的前白宫幕僚长),请他们重出江湖扭转局面,挽救“60号演播室”——这个节目以美国的“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为原型,集讽刺喜剧、假新闻、滑稽模仿表演、搞笑问答于一体,台湾地区的“全民大焖锅”颇得其精髓,内地还没有类似的节目。
索金很擅长刻画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剧中麦特和丹尼之间关系好得几乎有断袖的嫌疑。其实他们两人身上都有索金本人的影子:落拓才子,有过长达十几年的嗜药史;交过百老汇音乐剧明星女友;工作狂,一人包办《白宫风云》的前4集剧本,他以这种烧灵感的方式写作,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得不靠毒品才能维持;拖稿大王,经常拖到最后一分钟,逼得导演不得不拿着写到一半的剧本先开拍。“9·11”后他曾被人批评剧本不够爱国,之后又因在机场当场被抓藏毒而不得不退出《白宫风云》剧组。如今,他带着《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重返NBC电视网,简直一副救世主的派头。不过,这两年NBC在《绝望的主妇》、《迷失》、《越狱》等剧集的打压之下,日子的确不大好过。去年NBC裁减了7亿多美元的预算,但它对《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倒是不惜血本,每集成本高达300万美元,剧组内景相当豪华,大理石墙壁环绕,比当年《白宫风云》的布景还要大上一倍。尽管索金一上来就借老制片之口把NBC骂了个狗血淋头,NBC的高层们也是甘之如饴。
电视网并不是一个培养“作者”的好地方,但索金的个人风格十分明显,旁人很难复制。比如他的台词聪明干净,语速极快。他说是因为小时候邻居中有很多聪明小孩,大家一起玩耍时总是以拌嘴为乐,所以锻炼了一副好口才。不过他有时候聪明过头了,有些词非得查Wiki才能明白其可笑之处,对于非美国观众更是看得一头雾水。索金还喜欢用运动长镜头,摄影机轻盈地环过肩膀,穿越后台,扫过人腿,绕楼而上……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让镜头跟着人走来走去不停地说话?他的回答是,“这样能创造戏剧性”。其实,这种拍法用在索金的剧中人身上的确再合适不过,他们经常在别人喋喋不休的时候心不在焉地东张西望。
现在这么多电视剧都要靠谋杀、情欲、神秘主义吸引人气,相比之下,索金的剧中有一些可贵的品质,比如智慧、信仰、友情,老式的人情味,无可救药的浪漫,难得的是并不古板。和他以前的片子一样,《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中的主角们都是高智商的人,行动干净利落,谈吐犀利风趣,常常大段大段的台词滔滔不绝念出来,也不管观众听不听得懂。他们心性高傲,很有点精英的架子,最喜欢讥讽电视的平庸和宗教的伪善。他们有世俗名利的欲望,但并不丢弃灵魂,理想主义情结浓郁,对工作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和信仰。《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中每每出现麦特埋头写作,或者剧组成员在一起讨论选题、彩排的镜头,总有一种乐观的情绪在里面,好像这是一个多么理想化的大家庭,而那些喜剧小品是多么值得奋斗的东西。在一次采访中,索金坦承自己“很容易被生活中理想化的、罗曼蒂克的一面吸引”。就像他在《白宫风云》中将政治浪漫化了,这次他又把电视业极度浪漫化了。奇怪的是,他从未在白宫待过,能把白宫政治写得那么细致入微,人人信服;而他在电视圈混迹了十几年,浪漫化的《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却缺少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所以,电视剧里的“60号演播室”收视率节节上升,现实世界里的“60号演播室”却是一路败退,观众流失得很厉害。第一周观众1341万,第二周1083万,第三周905万。《Slate》杂志评论说,“也许阿隆·索金是一流的编剧,但却不是一个好的讽刺小品写手”。小品段子要插科打诨,出丑露乖,百无禁忌,但他却骨子里脱不了知识分子的骄矜,时时端着架子,装疯卖傻都装得一本正经。剧中人一味恭维麦特的喜剧天才,几乎要把牛皮吹破,就是不见他到底写出了什么妙趣横生的东西来。有一次麦特在选题会上大发脾气,骂那些编剧们穿得跟初中生一样,完全不顾电视人的体面和职业精神,这大概也是索金本人有感而发,可是看着麦特西装革履地关在办公室里为一个段子煞费苦心,也真觉得他不容易。我们国内多少牛人,饭局上随便扯扯就有段子一箩筐,切切煮煮,大概就能焖成一锅中国版的“周六夜现场”。
“周六夜现场”1975年初创办的时候,的确是美国很有影响力的讽刺喜剧节目。据说当年美国政要们开会前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周六夜现场”里拿他们开涮的段子,总统们都得反省这周有没有说什么蠢话,某个单词发错了音,或者说话结巴了,给“周六夜现场”落下了奚落的把柄。但现在讥讽和恶搞成了全民运动,电视不复以往的影响力,“周六夜现场”这样的喜剧节目就算再犀利,恐怕也很难承载索金过于沉重的理想主义。他把讽刺喜剧看得过于严肃,总想着探讨权利与责任之类的大命题。严肃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把编喜剧小品搞得像《白宫风云》中的总统大选一样,就难免做作了。电视早已不是待垦的荒地,没有观众会对电视网内部的绯闻丑闻如此着迷。就算“周六夜现场”的制片人哪天真的反了,趁着直播时间大骂电视网下流无耻,美国人也不见得会把它当成多了不得的文化现象来讨论,顶多贴到YouTube,大家笑上一个周末,也就罢了。■
“周六夜现场”
“周六夜现场”是美国70年代中期形成的夜间电视喜剧节目,是70年代美国反文化的代表,创始人迈克·罗恩将它比作“电视时代的马克·吐温”,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欣赏这档节目,认为它是“商业电视中最辛辣的讽刺剧”,敢于赤裸裸、扯破脸皮地针砭时弊。
这个节目每逢周六晚上播出,内容包括喜剧小品、乐队演唱、模仿秀以及根据当周重大新闻事件改编的搞笑新闻联播等等。“周六夜现场”创办初期号称有5000万观众,80年代后影响力渐弱,现在又大热起来,尤其是随着YouTube的兴起,“周六夜现场”的喜剧小品成了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从美国总统布什到苹果老板斯蒂夫·乔布斯的搞笑桥段随处可见。
索金曾经想去“周六夜现场”的剧组实地观察一个星期,但遭到拒绝,因为他们也在拍一部类似的情景喜剧《30ROCK.》,由前任女主播蒂娜·费(Tina Fey)编剧,讲的也是“周六夜现场”的幕后故事,不过蒂娜·费比较放得开。《30ROCK.》里的NBC的老板是卖微波炉起家,完全不懂电视的家伙,讥讽的是买下了NBC的幕后大老板通用电器。■ 故事喜剧节目日落大道小品剧情电视剧白宫风云美剧喜剧片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演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