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牛市的转换期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这几年恰逢商品大牛市,伦敦铜从1500美元/吨涨到8000美元/吨,涨了4倍多,若保证金是5%,长期看多持有1吨铜的盈利就超过了90倍。一手伦敦铜合约就有25吨,最低的价位持有这25吨合约的成本不过2000美元,长期持有最终的盈利就达到了20万美元。更何况其间大起大落,让人倾家荡产的振荡中也提供了无数财产翻番的机会。传说中该女子拜了期货高手为师,每日的工作状态是“一百块钱的纸币掉在地上也不敢捡”。可见是位忙碌的短线炒家,更有机会短时间内聚集大笔财富。只不过,就如同扔硬币,每次都是“国徽”是个越来越罕见的小概率事件,期货市场上每次都看准方向,踏对节奏的确是难上加难。于是也就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
且不管这个传奇背后是否还有更多的故事,现在这个女孩转向实业,不失为资金管理的好办法——投资期货,运气不可能总在自己一边,唯有分散风险才可能立于不败。最近伦敦铜的行情是九连跌,牛市行情已转变为拉锯行情,赚钱不再容易了。值得一提的是,伦敦铜的下跌是在其他商品全面大涨的时候出现的,近一段时间,美元重新走软,多数商品都出现上涨,黄金连续上涨7天,农产品创新高,铝、铅、锌全线上涨,基础金属“你方唱罢我登场”,铅又可能成为下一个炒作对象,此时铜的不和谐便显示出了人为投机的恶果。
尽管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但没有一个市场能杜绝逼仓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百年历史中,风险事故就频繁发生,有时金属价格被扭曲到荒唐的地步。通常大鳄们用“逼空”操纵市场,即找到足量库存后,囤积一部分可供资源,使之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从而营造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并借此将价格推高,对空头实施毁灭性打击。这种方法在期交所可以说是屡试不爽,1985~1986年国际锡协会垄断市场造成锡危机,1995~1996年的住友铜丑闻以及去年底到今年的国储铜事件都是逼空的典范。今年8月,又传出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做空期镍而被多头逼仓,并出现巨额亏损。一伺“逼空”成功,暂时囤积的商品又释放到市场上,重新流通,商品价格供大于求,价格回落。
但显然,大鳄们也应顺势而为,最好的逼仓时机是在供需基本平衡或供不应求时,这时候逼仓,囤积不多的货物即可造成或加剧供不应求的局面。牛市的中期是大鳄们最高兴的收获期,当此时,显性库存呈急剧减少态势,利多消息满天飞,空头不断割肉又将价格进一步推高。大鳄们在轻松挣钱的时候,战略方针不断转换,从而掌握盘面的控制权及尽可能延长牛市。“住友事件”后一个秘密被披露出来,滨中泰男控制的铜仓单最高时居然占到交易所的90%以上。尽管滨中泰男最后因为曝光而身败名裂,也因此被一些人看做操纵者不可能成功的一个案例。即使如此,滨中泰男事实上已经人为制造并延长了期铜牛市。
除了大鳄的操纵,左右商品长期趋势的就是那个“神秘”的、25年一轮回的神秘周期了。一向唱多的罗杰斯至今仍相信,超级商品牛市仍远没有结束,因为市场还远没有进入疯狂状态。进入股票和债券的共同基金多达7万个,可投资商品的还不到50个,英国的养老基金已经介入商品市场,但至少还有上万个类似的基金仍在观望。罗杰斯设想2019年商品牛市定点的情景:那时每一个人都想买入商品,舆论和数以千计的共同基金也是如此。商品当然不止是铜,是金属,还包括谷物、油籽和天然纤维这样的“软”商品。这是因为现在粮食库存下降至197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比如小麦,在过去的30年里播种面积一直下降。
在一个能源日益紧缺的时代,粮食是替代能源的重要途径,而人工合成材料中石油成本的上升使得制衣厂转向了天然纤维,棉花价格将会上涨。而在“每一个屋顶上都有风车或太阳能取暖器”前,粮食的大牛市还远没有结束。
就在罗杰斯不断重申他的“商品牛市处于婴儿期”的时候,原油价格3个月内跌去了25%,而美国天然气价格的下挫更是让能源对冲基金Amaranth巨亏近60亿美元。黄金和白糖市场也持续走低。高盛商品指数8月份的下挫打破了其连续4年的月线收阳的格局。充满诗性憧憬的罗杰斯式的大牛市论里于是有了更多秀的气息。■ 牛市商品转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