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往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盐井往事0( 10月的盐井正是收获的季节 )

每一次外来宗教的传入是以“圈地”面目出现的。到现在,法国传教士在1865年从察隅县来到盐井传教开始,在盐井人的演义中仍然可以听出这样强烈的色彩。他们告诉我,法国传教士来的时候跟他们的祖先玩了一个小小的阴谋,“他说他只要牛皮大小的土地,他的要求才被允许,但他从市场上买了一整块牛皮,把它剪成绳子,然后在上盐井围了一大块土地”。

这个传说里的传教士形象狡黠,多半来自当年对立方的“艺术加工”。在盐井这个土地是金的地方,侵占多大的地,都会触及那些权力阶层的既得利益,引起喇嘛寺和土司们的愤怒,一旦有战争的导火索,普通信徒的情绪很容易被煽动和点燃。

王坤元说,当年,德钦历史上最著名的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民众烧毁教堂,而在外国势力的重兵压力下,教会获得巨额赔款,在茨中村重建被毁的天主教堂,重建面积竟然翻了倍,占去茨中村十分之一的土地。这次事件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个阴影,让周边乡镇的喇嘛寺和佛教信徒们对任何异教一直心存警惕。

盐井旺达丛家的家名也说明了这点。

“旺达”是指左手,“丛”是家。“用左手使力扔石头,扔到哪儿,哪儿地盘就属于我这个家。”旺达丛家现在的家长扎西甲楚对记者说。

盐井往事1

他还说,这种扔“一颗石头占地盘”的规矩开始指“分占盐场”。

现在他们家已经没有那么大的盐场。分盐田到户那年,队里分了4块到他们头上。这20年间,他们又自己围了3块,主要是前10年间围的,因为到后10年,古法制盐已经越来越无利可图了。从1985年开始,旺达家就一直是7块盐田。这些盐田大都用石头和木架从江边顺坡垒砌起来,每块面积都不大,7块连在一起,也不够左手扔一颗石子的。

扎西说,澜沧江西岸加达林那边晒出的盐末呈红色,而下盐井江东边的盐末又呈白色,白盐的价格比红盐高些。目前盐井这边的白盐年产量在100吨以上,但比以前少多了。过去由供销社统购统销,现在改由盐农自己出售。四川藏族用它来喂牲口,芒康、左贡的藏族用这种土法制盐来打酥油茶。他们自己也用这盐冲茶,据说,这样冲出的茶有种独特的香味。

旺达丛一家现在老小三代人,二儿子扎西羊匹和大儿子扎西甲楚,哥俩共娶一妻,妻子叫青里林增,在80年代生了4个孩子,2男2女,现在,两个儿子也都结了婚,一个是教员,一个在家种地。扎西羊匹1984年以前开了10年的手扶拖拉机,2001年跑货运去了拉萨,扎西甲楚成为当家人。

扎西的母亲白追大妈在很长时间一直是这个家族的掌门人,直到2000年去世。她也曾经有过两个丈夫,是一对从德钦松柏村到旺达丛家倒插门的纳西族兄弟,但兄弟俩都去了印度,白追大妈的大半生是孤独至终。

旺达丛在印度还有一大家子。扎西说,1965年,他的两个父亲达瓦和督基赶着11匹马骡,哥当“差本”,弟做“马脚子”,贩茶叶和盐到拉萨,又从拉萨驮运一批羊毛去印度。1965年叛乱,他们被滞留在了印度,在印度又各自娶了老婆。青里林增说,目前在印度的盐井人有10多人,其中9个是纳西人,加上子女,应该有几十人了。许多滇藏马帮赶马人的下半辈子不得不在印度种地。记者在滇藏线上听到数不胜数这样类似家庭的故事,在香格里拉和德钦之间的奔子栏,赶马人的后代安堆说,1945年,他们家的马队终于走完从丽江到拉萨的商道,他父亲的两个哥哥打算继续从拉萨贩些东西进印度,让他父亲在拉萨等他们回来,但哥几个从此再没有见面。

记者到盐井的时候,旺达丛一家围在门口晒太阳,他们看起来无所事事。盐的销路大不如从前了,再加上盐田都装了机器,直接把盐水从盐田抽上来,大量减少了人力。“技术进步,市场萎缩,真好笑。产得越多,亏得越多。”扎西说,1984年这一年,单井盐的收入就达到1200元人民币,现在一年连这个收入都达不到。一些盐用来以物换物,一些盐打茶喝。

以往的景象迥然不同。盐井的女人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背盐水,劳动几乎伴随着她们的青春期和全部生育期。“女人管理盐田,在盐井是个老规矩。男人背盐水要被人笑话。”青里林增说,从家到江边盐田需要40多分钟,从她嫁到旺达丛家起,她每天要一桶一桶把盐水从江边的石窖子里背到岸上的小块晒场上,一天要背60多桶。直到她的儿子娶的媳妇青林本追,盐田的管理才易手,由青里林增交到儿媳手中。

青林本追原本同样要干到她的儿媳妇作为她的接班人为止,但这个行业的衰落提前解放了她。

盐井恐怕是滇藏线上“一妻多夫”制度保存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这种婚姻制度的存在,同样由于在大峡谷中生存的不易。土地是定量而有限,不会增长——一个家庭成员要想通过分家、分地、盖新房来扩张几乎毫无可能,他们只有通过这种被自然选择的婚姻制度来维系一个大家庭的运转。

扎西甲楚对记者说,他在印度的两个父亲达瓦和督基后来又增添了两个孩子,但3个女儿不在身边,两个去了美国,另外一个去了瑞士。

父亲达瓦1985年回盐井后再没有回来。1995年,扎西甲楚的另一位父亲督基也回到盐井,在家呆了一年,又离开家了。但据说他没有回印度老家,没有跟家里说具体的去向,乘一辆大巴车走了。途中路过林芝地区的波密时投河自尽了。他说,当时车上坐着30个乘客,督基只是说下去走走,谁也没有想到他会突然投进河里,连尸体也没有找到。■ 旺达盐井拉萨往事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