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喜剧效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卓别灵)

死亡的喜剧效果0

“南太平洋瓦努阿图岛的小伙子保持了一个建造50英尺(约15米)高的木塔的传统。为了证明他们的男子气概,他们会爬上塔顶,头朝下跳下来。这些小伙子在膝盖上缠上藤条。他们估计藤条的长度比从塔顶到地面再减去他们的身高的距离稍微短一点。有时候他们是对的。”

美国专栏作家鲍伯·芬斯特在《人类愚蠢历史》中这样描述人类的一种死法,死亡有了诙谐的味道。死亡其实是很多机智幽默的大脑经常思考的问题,比如喜剧大师伍迪·艾伦,他被记录在案的妙语中有不少提到了“死亡”这个词。

“我并不害怕死亡,我只是想死亡发生时我碰巧不在场。”

“死亡是一件像躺下一样轻而易举的事。”

“生命中有比死亡更糟的事情。你有没有跟保险推销员一起度过一个夜晚?”

死亡的喜剧效果1( 《独家新闻》回归轻喜剧路线,评论界对此持两极分化的观点 )

死亡和谋杀,也是伍迪·艾伦越到晚年越喜欢表现的电影题材。去年,他突破个人风格的惊悚片《赛末点》(Match Point)是关于谋杀的故事,今天,他回归轻喜剧风格的《独家新闻》(Scoop)仍然是。

《独家新闻》开始于一个葬礼,著名记者乔尔死了。在开往冥间的死亡之船上,他认为自己的死跟“塔罗牌杀手”有关,而年轻贵族彼德·莱曼(休·杰克曼饰)极有可能就是这个杀手。与此同时,学习新闻的美国女孩桑德拉(斯佳丽·约翰森饰)到英国拜访朋友,去看魔术表演时,被也是来自美国的魔术师(伍迪·艾伦饰)叫到台上做“大变活人”的表演。在魔术师的道具柜里,乔尔的灵魂告诉桑德拉自己的死亡和怀疑,并跟她说,调查下去,这将是绝好的独家新闻。

桑德拉把魔术师拉进了调查行动,他们伪造身份走进了彼德·莱曼的生活,三人的关系和调查走向悄悄发生了逆转。

从《赛末点》开始,伍迪·艾伦找到了两个缪斯女神:伦敦和斯佳丽·约翰森。《独家新闻》是他与两位女神的第二次合作。

在伦敦,伍迪·艾伦能找到更好的群众演员和更适合拍摄对话场面的街景,这里柔和的光线也能拍出更漂亮的画面。而斯佳丽·约翰森对于他,就像玛丽莲·梦露之于比利·怀德,集性感和风趣于一身的女演员总能给喜剧大师创作灵感。

《独家新闻》回归轻喜剧路线,评论界对此持两极分化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片中很多表现方式是过去影片中的老套路:用超现实力量推动情节曾经出现在《开罗的紫玫瑰》和《玉蝎子的诅咒》中,对舞台道具的利用是《百老汇的丹尼·罗斯》就使用过的桥段,对谋杀的表现是《曼哈顿谋杀密案》的翻版,连街头的跟踪戏都曾经在《丈夫和妻子》里看到过。这些老套路不是不好,只是第一次看到时感觉更有趣。

但有些元素是伍迪·艾伦的影片不可缺少的,人物情绪变化和情节转换的时机把握,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话时产生的荒诞感,机缘巧合在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中导致的意外,这些都只有老式喜剧的严密思维才能创作出来。

《独家新闻》上映后的话题之一是伍迪·艾伦的名字从海报和宣传广告中隐去,观众能看到的只有斯佳丽·约翰森和休·杰克曼的脸。

伍迪·艾伦的影片不是第一次享受这种“待遇”。为了让影片卖座,梦工厂在发行《赛末点》时就故意在海报和宣传片中隐去伍迪·艾伦的名字,因为他们怕伍迪·艾伦的个人风格会让年轻观众望而却步。对于这种做法,伍迪·艾伦的感觉是“无所谓”,他认为一部影片是否卖座还是靠影片本身而不是谁的名字。

《赛末点》全球票房达到7800万美元,是伍迪·艾伦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但他好像并没兴趣再创造一次奇迹。在《赛末点》给人惊喜后,《独家新闻》多少是让一些人感到失望的,它的喋喋不休跟伍迪·艾伦其他30多部影片如出一辙,不是每个人都用耐心去品味其中的机智和嘲讽。

《独家新闻》结尾,魔术师发现了重要证据,他急于去找桑德拉,却忘了英国的车道方向与美国正相反,结果死于车祸。影片最后一场戏,开往冥间的船上,他向其他“乘客”炫耀着三流魔术师的雕虫小技。

死亡恰如其分地成了一部喜剧的结尾。典型伍迪·艾伦式的幽默。

然而他的名字依旧要藏在海报背后。《独家新闻》上映3个月,票房已超过投资3倍。

一部电影,需要隐去导演的名字才能卖座,这本身也挺有喜剧效果。■ 死亡喜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