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顿的灵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杨莎妮)
在楼下一对夫妻开的小饭店吃饭,旁边一桌坐着八九个中年男人,应该都是已婚,其中一个还带着自己10岁左右的儿子。他们聊天的内容不外家长里短,没有一句客套话,实在实际得可爱。不一会儿一个有些谢顶的人站起身,“走了,回家还有点儿事”。过了几分钟,又有两人告辞。在我快吃完的时候,带着儿子的那个,也因为要督促儿子回家写作业走了,另一个与他们同路,也一块儿出了门。刚刚还满满的一桌,这会儿只剩下3个人了。
这场景如此熟悉,我一边开动脑筋回忆,一边随口哼起了一段旋律。这是……这是……?对,就是这个。用郭德纲的话来说,“这事儿离现在不远。家里有外国长辈的,可以回去问问,那是1772年的事”。那一年海顿创作了他的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在这交响曲的末乐章,速度突然放慢,变成悠长的柔板。在柔板的进行中配器逐渐减少,乐师在演奏完自己的声部以后,便吹熄谱架上的蜡烛离去。先是一支双簧管和一支圆号告别,然后是大管,接着另一支双簧管和圆号相继告辞,之后是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依次告退。临近尾声,只剩下一枝蜡烛下的两把第一小提琴。最后,唯一的一枝蜡烛熄灭,曲终人散。
海顿创作这部交响曲的动机有两个版本。其一,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公爵的乐队里担任乐长。每年夏天公爵都要带领家人和贵族廷臣来到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豪华奢靡、幽密宁静,号称匈牙利的凡尔赛宫——埃斯特哈齐堡避暑度假。其间很重要的消遣活动便是名目繁多的消夏音乐会。贵族们极尽逍遥,而对乐师们来说,不啻于灾难,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和家人分开数月。然而这一年,公爵的兴致特别高涨,数月过去仍不提打道回府的事。乐师们思念家人,情绪越来越低落,可又不敢向公爵明说,只好向海顿求救。海顿当然也不好意思在主人的兴头上泼冷水,于是心生一计,精心编排了四十五交响曲,旁敲侧击提醒主人,该回家了。
创作动机二,是说公爵有要解散乐队的打算,这样一来,30多位乐师及家人都可能要挨饿。于是大家希望海顿写一首能够打动公爵,让他打消解散乐队的想法的交响曲。若照此说法来看的话,这部交响曲可算异常成功,因为乐队一直持续到公爵去世才宣布解散。
不管是为了回家,还是为了养家,《告别》每次听来都是这样深刻动人,充满了离别的情绪。非常遗憾的是,家里一位外国长辈也没有,或许有,但活了200多岁的肯定没有。因此没有人能告诉我,当初海顿是不是也在一家小饭店吃饭,也看见一桌人相继离开,并且是不是因为受此灵感而创作出了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的。■ 海顿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