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卫“定价权”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8月2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了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交易;紧接着,新加坡证交所不顾法律诉讼,推出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一个股指期货,一个货币衍生品,囊括了金融衍生品利率、股指、外汇中的两大品类,难怪国内一片呼声,呼吁国家打响金融保卫战,捍卫股票市场和人民币价格的定价权。
说“定价权旁落”未免耸人听闻。人民币的定价权在央行,即使未来可自由兑换了,人民币的定价权也在于交易者,在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而股票的定价权也和商品一样,在于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多寡和资金的丰裕程度,在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的预期。实际上,股票本身已经是颇为虚拟的商品,实物价格与期货价格大多很接近,很少出现期货指数和实际指数完全背离的现象。出现了,只能说明市场被人为操纵,和期货的“价格发现”的宗旨完全背离了。恰恰是在上海深圳市场,几次有限的期权试点都以失败告终,最近的一次,宝钢和万科A股权证被炒到离谱的程度,价格和正股毫无关系,投机者十几亿的资产付诸东流。如果说我们要争取的是这样一个祸害投资人的定价权,不如没有。
但投资者在哪里交易,哪里就成为主流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主流市场外的市场,价格看主流市场的脸色,亦步亦趋,被称为“影子市场”,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投资者便会用脚投票。真正使国内人士焦急的是潜在客户流失,未来内地推出股指期货,即将成立的金融交易所推出人民币交易却没有了客户。要知道,任何一个产品出现,先推出总有着巨大的“先发优势”。别的不说,新加坡交易所历来有抢占先机的掠食者习性,1986年,新加坡抢先于日本推出日经225指数期货,两年后的1988年,大阪交易所才上市日经225指数期货;1997年,新交所故伎重演,抢先推出我国台湾市场的指数期货——摩根台指期货,之后的1998年7月21日,我国台湾期交所推出了第一个合约——台湾证交所股价指数期货合约。两个金融衍生品给新加坡交易所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产品初创10年后其交易量才被本地交易所超过。
自己辛苦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却被外人赚取了,这几乎是我们出口外向型经济的写照。不过,这次更狠:纺织品的附加值是品牌商开发的结果,品牌商要投入成本。而金融衍生品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需求,却从没有满足它;现在,商机被别人轻易地捡了去。人民币固定汇率的时候,投资者没有套期保值的需求,只要持有,和美元的比价永远是固定比例。建立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价格有了波动,风险浮现。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起,境外就出现了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场外交易市场,包括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交易(NDF)、人民币不可交割掉期(NDS)和期权(NDO)的交易,随着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人民币衍生品的交易活跃起来,芝加哥交易所正是看到这种需求才推出三对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产品,为境外人民币增加了场内市场。而股指期货,十几年前海南曾经试点过,造成市场动荡,投机风行,不久被关闭。自从国债期货出现了著名的“3·27”事件,金融期货便绝迹。
10年过去了,市场早发生了质变。如果没有QFII的几十亿美元投资在A股市场从而创造出一个套期保值需求,新加坡交易所恐怕也不敢贸然开发针对A股的期货品种,毕竟,即使99%的期货交易是投机行为,没有了1%的实质支撑,市场会变得毫无疑义。而我们,尽管开发金融期货的声音不绝于耳,进程上却让人抢了先机。原因很简单,金融期货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为QFII套期保值就牵涉到一连串的问题,至于国内投资者的安全需求,既然已经压抑了10多年,也不必计较再等上10年。用鲁迅的话说,热闹是他们的,与我们无关。筹建中的金融交易所一直在和新交所赛跑,8月13日便透露信息:9月起,金交所将对股指期货交易系统正式测试,但完成全部技术准备工作却要到11月底了。按照这个时间推算,股指期货推出产品的时间应在明年春节前后,比新加坡的整整晚了5个月。
更大的问题在于产品割裂。金融衍生品外汇、股指和利率三足鼎立,而尤以外汇是最大宗产品,按现在的设计,人行打算让国内大银行、大机构可参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的汇率及利率期货、期权方面的交易,金交所成了不折不扣的股指期货交易所。不知这样做是否有肥水外流之嫌。仅仅是为了保住资本市场这一盆肥水,也应该摒弃隔阂,快点推出竞争型的产品。■ 定价权保卫套期保值人民币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