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音贯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十七妹)
早上7点半去上班,天气热,人多,大家都昏昏欲睡。有个女孩子,买了个脸盘大的饼,边睡边啃。司机大概也困,但不好边睡边开,所以突然地,开始放竹笛版《谁的眼泪在飞》。
从来没觉得笛子的声音是这样尖锐,一路冲进耳膜。放完了《谁的眼泪在飞》后放《味道》,《味道》完了后是《涛声依旧》,再然后因为我已经进入呆滞状态,所以不记得放了什么歌。
从前看余光中的文章,70年代的台湾人也很土,去西班牙旅行,大赞发达国家地铁中从不播放什么流行歌曲,不似台湾这般恶俗。其实流行歌曲并不坏,虽然有时也会遇到只会放一首《东风破》的超级痴迷狂,不过通常司机们更喜欢播放不流行歌曲。公交车上的歌,但凡是司机独家珍藏的,总不会有近5年来的乐坛新声,却致力于向免票儿童普及怀旧金曲。
读书的时候坐一班车,司机是邓丽君的“粉丝”,邓小姐的歌声伴随了我的求学路。我是在公车上第一次听到她唱“有谁能够了解,做舞女的悲哀”。当时很吃惊于这类酒廊型歌曲——此为年少无知的典型表现。
有一次这位邓丽君“粉丝”改换口味播了一盘张帝的磁带,于是我又有机会接受了一次宝贵的流行歌曲教育。因为生于80年代,这位“急智歌王”火遍全国之时我只会吃和睡。那一次全程张帝都在为一位青年解答一个经典问题:如果妈妈和老婆同时掉到河里,你救谁?张帝说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因为那曲调来来去去只得两句,实在太有催眠效果。
这一类老歌并不讨厌,除了特别想睡觉的时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把他们重新混音成各种版本,例如民乐版或者舞曲版,还有中文歌填上英文词的,很有走向世界的气魄。
幸而没有在公车上听到过舞曲版的混音专辑,否则大概一车的人都宁愿跳车。但这类专辑也有用武之地,就是小店林立之处。一整条街都是热热闹闹的跳舞歌,扭曲的电子音效大有科幻色彩,整体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店主更乐得听不到你讨价还价的声音。
坐出租车的时候好似清静些,他们比较喜欢听路况消息或者交通电台,任何时候都有一位女主播耐心解答如何处理交通事故。有一年秋天坐出租车,司机不放广播,却养了一只蝈蝈,我头一回看到这样的司机,问他是不是爱好养虫,这位先生特立独行,对乘客的询问一概不理不睬。前两天坐车又遇到一位女司机,是个活泼的中年妇女,跟着广播里的歌唱了一支又一支,一路免费享受卡拉OK。她让我猜她几岁,我故意往小里说,她咯咯地笑起来:“人要心态年轻,什么都不要计较,就像人家说的,‘穷开心’,就会年轻一点。”
哇!坐车不但有流行歌曲听,有真人卡拉OK欣赏,还能受到这样的人生教育,我相信这是多年来我默默忍受混音版公车音乐积攒下来的人品爆发。■ 魔音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