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高温下的政府应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家耀)
( 8月18日,重庆云阳,红狮镇中坪村灌溉所用的山平塘早已干涸 )
766万人的饮水问题
村里男人最常见的打扮是上身赤裸,下身只穿着一件大裤衩,蓬头垢面,一看就是很多天没洗过澡。连日的干旱,村子里的围水池早就没水了。政府每个平方米补贴20元建成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围水池,平常生活用水就靠下雨时存在围水池中的水。这段日子,别说洗澡,就连饮用水都成了大问题。
8月19日,四川省福彩中心通过成都军区联系了10辆军用卡车,装载15万瓶矿泉水前往成都周边几个相对紧缺饮用水的山区送水。一路上,入目皆是干裂的农田、枯黄的水稻、干涸的水塘,满地枯枝落叶。老牛坡山海拔1000多米,村里的机井很浅,早在7月份就没水了。此后村民的生活用水一直困难,“隔十几天才能洗个澡,洗一次衣服”。村民形容说,每次洗澡,要骑摩托车到20多公里外的水源地,平常每天最多只是用湿毛巾擦擦脸。按照每个人12瓶矿泉水的标准,四川省福彩中心仅在老牛坡山就分发了3万瓶矿泉水。其余的12万瓶矿泉水很快在周边乡村分发完毕。
这一天重庆主城区最高气温仍在40℃以上。
水利部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工程师代文良介绍说,入夏以来,整个长江上游雨量偏少,平均减少40%,有的60%甚至更多。长江重庆段,水位比往年下降了20多米,嘉陵江重庆段,河床裸露。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和乌江都出现了多年来8月份水位的最低值。有的小江小河甚至出现了断流。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信息显示:7月15日,特大干旱区还只是零星的几块,8月2日,重庆西部的干旱区已经连成一片,8月5日,干旱区域迅速扩大,8月9日,重庆市发布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干旱红色预警,这之后旱情继续扩大,到8月15日,特大干旱区域已经遍布重庆全市。
( 纳凉中的重庆居民 )
重庆市旱情最厉害的地方,已经连续70多天没下过一滴雨,地里的粮食和作物都干死了。潼南县五桂镇方坡村村民彭安荣今年种了7.5亩水稻,只有一两块地里有收成,收上来的稻谷很少,其中还有一半是空壳,大概只能收100多斤大米。彭安荣正在担忧吃饭问题,家里装米的柜子空空的,去年的大米只剩了20多斤,新收的100多斤大米要维持到明年水稻收割。为了平抑蔬菜价格,重庆市商贸流通主管部门组织所辖各大批发市场,奔赴周边地区组织调运蔬菜供应市场。重庆市财政补贴100万元,种植了10万亩速生菜,将在1个月以后上市,以确保百姓能够不断菜。
但显然与吃饭相比,这个4口之家更加现实的忧虑是吃水的问题。村里的日常饮水与成都金堂县老牛坡山一样,靠囤积雨水加上山上流下来的水。彭安荣日常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去水坑接水,一个晚上能接三小桶水,而且浑浊异常,经沉淀,供周围十几户村民使用。
在重庆下辖的40个市、区县,像彭安荣这样饮水困难的村民有766万人。潼南县五桂镇党委书记龙碧海称,这段时间,政府的头等大事就是村民的饮水问题。镇政府组织人手每天给包括方坡村在内的5个村庄送水,山区的路陡峭弯曲,只能用小货车送水,彭安荣和其他村民,每天只能领到两桶水。在更加偏远的不通公路的山区,镇政府组织马帮运送水,马帮每天要往返两个多小时才能把水送到山上,由于天气酷热,马帮每天也只能一早一晚送两趟水。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凡是空巢家庭、五保家庭等困难受灾家庭的门口,都被系上了黄丝带,提示人们注意这是送水、送药的重点。在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还安置了遥控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结对帮扶者将迅速接到信号,在第一时间前往处置。
目前重庆已有三分之二的河流断流,所有水库配套电站都已停止发电。没有水源,没有大型水库,解决吃水问题,只有靠打深井。“临渴掘井”,在重庆罕见的旱灾面前,起到了重要作用。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说,重庆市短时间内已投入了1.54亿元,600万人力,开挖了3万眼深水井,加上提水、引水等措施,缓解了366.57万人、304.9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高温笼罩下的山城
千万不要坐在驾驶座旁边!那个地方靠近发动机,温度高得吓人。这个酷夏,诸多乘坐公交车出门的重庆市民都接到过类似的忠告。实地测量,一辆普通公交车,车厢温度达到43℃,靠近发动机的驾驶座旁边,温度高达52℃。
没有办法,只好将冰砖搬上公交车。重庆市公交集团相关人士介绍说,全市4000辆非空调公交车全上了冰砖,冰砖可使车厢温度降低3~5℃。每辆车每天需冰砖4块,每块大约25公斤,4000辆公交车每天大约要消耗冰砖400吨。“但这还只能保证在高温时段使用,因为每块冰砖1.5~2小时就全部溶化,消耗速度非常快。”驾驶人员对冰砖进行了处理:把大块冰砖敲成稍小的冰块,装在一些塑料桶里,然后放在车厢各个角落。车头车尾都堆满了冰砖。
重庆市主城区有4个冰厂为公交供应冰砖,“每天晚上都得在冰厂排队,几乎就是‘抢冰’,因为除公交车需要大量冰砖外,海鲜经营者也急需大量冰砖”。重庆公交巴士公司二路队的徐建介绍说,他所在的路队共有821、862两条线46台公交车,按每天在中午高温时段两块冰计算,每天至少要92块冰。但主城区冰砖供不应求,冰砖价格也是一路攀升,每天找冰成了一大难题。在重庆市西三街一家冰库,老板甚至开出了小冰块20元,大冰块100元的天价。平时,20斤重的小冰块要价4元,100斤重的大冰块40元。由于车内急需冰块降温,徐建只得花200元买了两块大冰块解燃眉之急。冰库老板则称,冻一块100斤的冰砖需要8小时,时间和耗电量比平常都大增。
“这样的价格我们显然受不了。况且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冰砖。”重庆市公交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说,没办法,公司鼓励员工在家里用矿泉水瓶自己制冰。8月15日,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抗旱工作会议上宣布,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空调公交车。同时政府投入百万元,为没有空调的公交车放置冰块降温。次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高温酷暑天气期间开展轮休的通知。
高温天气,更多市民出行选择了乘坐出租车。“根本就打不到车,别说上下班高峰,就是平常也很难。”供职于四川省文化厅的李可深有体会,经常有人为抢出租车而争吵。
与高温紧密相关的是用电。8月16日,因重庆白鹤电厂30万千瓦机组因故障停机,重庆市限电量破天荒超过百万千瓦。“未来缺口高达120万千瓦,相当于渝中、九龙坡和大渡口三区的用电总和。”重庆市电力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唯一的办法是动员企业休高温假或暂停生产,以确保居民和重要单位的用电。
高温大旱带来的诸多变数
前所未有的高温,导致用电量激增。干旱的气候本身也是导致电网告急的原因之一。干旱导致水电出力相当困难,几条主江的水流量较往年同期下降了50%~60%。加上缺气、煤质较差等原因,火电机组也无法满负荷发电。
这个夏天的电力告急,将成都电网薄弱问题暴露得非常突出。成都市电业局电力调度科杨科长介绍说,近年来,虽然四川电源建设热火朝天,但是受过去“重发、轻供”的影响,电网建设历史欠账太多,严重滞后,加上投资不足,电源电网没有实现协调发展。未来这些问题都相当棘手。
与刻不容缓的电力相比,抗旱显然是个长期工程。“重庆市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地位突出,但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不配套。”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廖代誉解释说,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地方资金比较缺乏,水利工程建设非常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目前重庆没有一座专门用来灌溉用的大型水库,无法蓄水。这就导致在其他地方大雨不断的时候,川渝碰上了50年不遇的大旱。
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对重庆农村水利设施抗灾能力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农村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几乎弱不禁风。重庆的水库大多数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质量较差,病险水库占水库总量的一半以上。修水库就像买保险,今天花钱,明天受益;甚至花了钱,根本看不到收益。廖代誉说,修水利需要大笔资金,依靠农户个人力量完全无法完成,在大集体时期,常常以集体的力量组织兴修水利设施,现在土地承包到户,这项工作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主体和组织者。
大旱大涝之后必有大灾。相较于电力、水利,最为棘手的是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重庆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连续的干旱后,地表干裂,地下水位降低。一旦有突发性强降雨浸入,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按照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最新预测,8月底重庆市将迎来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强降水过程,部分地区将为暴雨天气。因此,预防地质灾害与抗旱一样是重中之重。■(感谢《成都商报》周前进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政府高温重庆高温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