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网球与芭蕾
作者:王恺(文 / 王恺)
( 库尔尼科娃 )
“扑克脸小姐”的“草地芭蕾”
见多识广、一生风流的查理·卓别林被问到什么是世间万物中最美丽的物质时,他答道:“海伦·威尔斯的灵动身姿。”自从15岁登上网球场起,海伦·威尔斯的冷静和沉默就显得与众不同,她的对手最害怕她的一点就是:你永远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她在场上永远不流露任何感情。为此,她被称为“扑克脸小姐”,和她白色的遮阳帽一起,成为她的标志。
多年以后,海伦·威尔斯在自己的书里写道:“我发现这个外号的含义时,觉得很吃惊,扑克脸意味着面无表情,我确信自己心中不缺少翻腾变化的情感,但是这些情感之所以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试着分析原因,大概是在比赛中全身心投入的缘故,我热爱每一次击球,我享受每一个回合。”
这种投入使她拥有了当时号称无比优美的身姿。1905年出生的海伦·威尔斯8岁时加入当时加利福尼亚最流行的网球运动,由于长期在伯克利俱乐部和男球员对练,使她形成了自己一套打法,正反手击球有力,球速快,落点很深,跑动不多,但在发球和底线击球方面她很有优势,她在这两项优势中表现出来的优美动作被当时的人们用“芭蕾”来形容。
尤其是她在底线击球时候,双手延展,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飞起,动作轻盈,酷似当时著名的芭蕾舞女演员阿隆索在《吉赛尔》中的某个动作,所以当时的人们很喜欢看她的比赛。
( 纳芙拉蒂诺娃 )
在海伦·威尔斯之前,苏珊娜·朗格伦是女子网坛最响亮的名字,海伦也一直很仰慕她,她们终于在法国的一次正式比赛中相遇,海伦也详细回顾了这场比赛,“她的打法最让我难忘的是不可思议的稳定性,她的球不见得像别的选手那么快,但最后总能回来”。巧合的是,朗格伦也是以动作优美著称的选手,她其实并不像海伦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节奏慢的选手,相反,她的风格很凌厉,移动迅速,落点总是很精确,当时被称为无懈可击。每次她出现在场地上,穿着优美的白色长裙,不断重复的动作形成了轨道,使人们看见了芭蕾线条。由于她很早参加了职业比赛,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当时加拿大有位网球爱好者专门把她的比赛动作和芭蕾舞中的一些经典动作进行了对比。
其中最典型的几个动作是:她平击发球的时候,不加旋转、直线的快速动作使她的头和手呈现出优美的直线,被对比为白天鹅初出场时的动作。而她跑动时随击球的连续动作,尤其是双腿有节奏的跳跃,被比为《天鹅湖》中湖畔那场中的群舞。“不过,苏珊娜·朗格伦的快速移动使她一个人具备了几个人动作才能出现的线条。”更有甚者,热爱朗格伦的人评论她在法国一场比赛中的反手削球时,从后往前的轻松一跃可以和芭蕾舞中尼金斯基在《牧神的午后》中著名的凌空一跃对比,而朗格伦听到这样的评价后,很镇定,她一直是一个喜欢处于焦点中的人物,乐于有掌声围绕。
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女子网球名流外,当时普遍流行的女子网球运动都使人联想到舞蹈,这样的比喻一再出现在当时的文人笔下。
例如,早于美国流行网球的英国更盛行这样的“草地芭蕾”,喜欢漫游英国的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这样记载自己在英国乡村看见的网球运动:“软垫似的草坪一直延伸到一条小河边上,给许多和蔼可亲的人们一个打网球的场所,有五六场比赛在同时进行,而每一球赛总有他们英格兰人所说的漂亮的姑娘们大出风头。她们给我一个机会乐意欣赏她们柔韧的身材和潇洒的动作。”像是草地上进行的一场芭蕾舞会。
而被称为“网坛上的嘉宝”的海伦·威尔斯由于喜欢绘画,在打球之余专攻艺术,所以,她还记录下许多同时期选手的优美动作,朗格伦的头顶扣杀,马洛里的反手击球,阿尔兹瓦雷的击落地反弹球都在她笔下留了下来,这也成为后人研究网球与舞蹈关系时的最佳资料。
随着网球技术的进步,早期女子网球的一些动作被后人突破。尤其是60年代以后,女子网球的许多动作被指出有和男子动作一样的“轨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被称之为“金夫人”的比利·琼·墨菲特。
品位反常为何不是错误
1973年,被称为“金夫人”的她让全美国人震惊,29岁的她挑起了网球界的神话“男女大战”,和55岁的波比·里格斯比赛,比赛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兴奋剂。
这个机组乘务员和消防员的孩子在11岁的时候,刚上完一堂网球课就回家宣布,她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网球运动员,她并没有吹牛,整个60年代的网坛都被比利·琼·金(1965年,她嫁给了拉里·金,获得了“金”的姓名,从此成为金夫人)的表现统治,1968年,她成为第一个奖金年收入过10万美元的女运动员。
“金夫人”最大特点就是她的动作所展现的“冷酷”的完美,她也是一位有男子特色的女子运动员,她击球的力量和速度比起很多男选手来更胜一筹,当时的人们无法再用传统的芭蕾舞动作来比拟她,很多人也对此表示不满,觉得金夫人将女子网球的一些优美身姿弄没了。但仍然有人说,虽然不是芭蕾舞,但是金夫人如同“剑出鞘”的回击球时,使人们能联想到古代壮士的慷慨激昂。
并非只有金夫人奉行这样的打法,越来越多女子走向力量型的网球打法,最著名的是“女金刚”纳芙拉蒂诺娃,她共取得过1438场胜利,其中包括18个大满贯赛冠军,38个双打冠军——但是她打球的动作也不再像那么优美的古典芭蕾,她发球前身体后弓到极点,胳膊伸到最远处。有些球手喜爱底线作战,但纳芙拉蒂诺娃的战场是在网前,她的平衡能力和步法,可以让其打出教科书一样的网前截击球,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她魔术般的控制球拍能力。由于体能好,纳芙拉蒂诺娃可以对付来自任何方向的高球,她的网前优势相当优越,实际上已经封堵了对手任何吊球的可能。
这些比赛时的标志性动作使“女金刚”越来越脱离了传统审美,但随着她的不断胜利,开始有新的说法出现。美国的体育作者沃肯在看过她的比赛后,这样宣布,他找到了最适合比拟纳芙拉蒂诺娃的几场芭蕾舞,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古典芭蕾《天鹅湖》和《吉赛尔》了,而是充满力度的《林中仙子》,或者美国本土诞生的《驯牛赛会》。《林中仙子》最初在美国上演时,人们也震惊于舞蹈演员跨越度极其大的动作,现在一个跨度要以往几个跨度才能完成——纳芙拉蒂诺娃的步伐也是极其大的,当她在网前封杀的动作出现时候,人们往往觉得四面八方全在她的威风凛凛之中。
使沃肯的理论进一步成立的,应该是美国本土的芭蕾舞家巴兰钦的成功,巴兰钦的舞蹈团充分发挥了人体的形状功能,芭蕾不再是古典式、柔情脉脉的、姿势优美的固定模式了,反而是靠人体的延展和组合而显示的忧伤、力量的爆发以及恍如天外来客般的优美图案。而纳芙拉蒂诺娃在某一次比赛时,弓着身体的动作据说让沃肯“泪流满面”,他看见了其中的“力量和忧伤”。《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有评论认为沃肯是在“滑稽可笑”地评论网球,但是喜欢纳芙拉蒂诺娃的人都认为,她的动作不逊色于最优秀的芭蕾舞演员。
两个“舞蹈”派别
我们究竟在看网球比赛,还是在看女人们的优美动作?《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但是由于网球的另一名称“运动芭蕾”的称呼太深入人心,所以,人们在观看女子网球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将两者并列起来。
而自从纳芙拉蒂诺娃之后,力量型的选手开始层出不穷,大、小威廉姆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技术型的辛吉斯反而如同流星般划过天空就不见了,所以有些人开始感慨,“古典芭蕾”在网球场上开始绝迹了,可是更多体育运动评论员却提出相反的意见。在加拿大,出现了专门的“网球与芭蕾”的网站,专门就网球运动员不断重复的运动轨道做分析,看其与芭蕾舞动作的汇合点究竟在哪里。现在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身材越高的运动员往往姿态越优美,越能展现某个类似于古典芭蕾场面中的场景,比如莎拉波娃,就是新一代古典网球芭蕾舞的“继承者”,网站专门分析了莎拉波娃的击球和救球动作,认为她就是新的“白天鹅”的继承人,“优美的臂膀可以使人想到天鹅之死的场面”。
而大威廉姆斯的救球动作由于身体放得太低,“近乎杂技而不是芭蕾”,加拿大的这个网站得出这样的结论后,立刻引起了反对意见,首先是受到威廉姆斯追捧者的强烈攻击,说这完全是误会了网球与芭蕾的关系。事实上,每个网球运动员的动作都能使人联想起芭蕾,“现代感”很强的大威廉姆斯更能使人联想起现代芭蕾中的动作——该网络的创办人是在胡说。“完全是以貌取人。”
网球和芭蕾的真实关系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尽管从30年代起,就不断地有人做出专门的动作图解分析,分析网球运动员的每个动作符合哪个场面,但并没有人按照芭蕾舞演员的要求来训练网球运动员。两者的碰撞是天然而成的。
“一个是完全在音乐中的,而另一个是完全无声的世界,连观众席都不能发出任何声音。”这种美丽的类比更像是一种智力游戏,让喜欢芭蕾和网球的人获得了双重满足,因为网球运动员天然的运动节奏有时候确实比得上蓄意演奏出来的音乐。■ 女子网球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