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依赖症有没有标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于萍)
2002年,网上流行一个名为“网络痴呆前兆”的帖子:
1.半夜3点起床上厕所顺便查E-mail。
2.在手臂刺青,而且告诉你的朋友们,这个文身最好用Netscape3.0来观赏。
3.见到带下画线的文字就想用鼠标去点一下。
4.一不小心把电脑放在膝上而把儿子放在头顶的行李架上。
5.为了能免费上网,愿意在大学里多混好几年。
6.每天以9600K的速率开怀大笑。
7.在打英文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在句子最后打上.com。
8.只有下载软件时才会去上厕所。
9.自我介绍时总会说我是“×××@chatroom.com”。
2002年中国还没有专门研究、治疗网络成瘾的机构,帖子虽然戏谑,却是中国网民对网络成瘾具有先见性的自省。当时国际上流行的是美国学者金柏莉·杨那一套。她在1994年发现了沉迷于计算机的现象,1996年以下面的标准发起问卷调查:
1.你是否觉得被互联网所占据?
2.是否觉得需要使用互联网并增加上网时间,以便得到满足?
3.你是否徒劳无功地重复控制、跳回或中止互联网的使用?
4.当要中止联机时,你是否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易怒?
5.你上网时间是否往往比原先预期要来得更长?
6.上网是否危及你的人际关系、工作?
7.是否会让你丧失教育机会或职业生涯规划上的一些机会?
8.你是否对家人、治疗师或其他人隐 瞒关于你过度使用互联网的部分?
9.你是否利用互联网作为逃避问题或消除无助、焦虑、彷徨、低潮情绪的手段?
超过5项回答“是”,就可断定患有“互联网依赖症”。
在600位受访者中,42%是“无职业”的家庭主妇、残疾人、退休人员或在家休假的学生,39%是非技术工种的“白领”,只有8%承认从事高新技术工作。其中有2/3的人符合“依赖”标准,平均每周花在网上的时间为38.5小时,既不是为了参加网上的学术活动也非寻找工作,非依赖型主要是20来岁的男性。金柏莉·杨由此推断患有“互联网依赖症”的潜在人数应在上网人口的5%~10%。但这份调查报告被认为不具有科学性,为什么那么多女性被划进依赖型,是因为她们更愿意就心理问题寻求帮助,更容易敞开心扉。随后有更多学者对网络上瘾展开研究,结论均为网络依赖确实存在,比如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布伦纳(Viktor Brenner)在网络上发出408份调查,30%的受调查者无法切断与网络的关系。但大部分研究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网络上瘾与酒精上瘾、药物上瘾的生理或基因成因不同,“至少移动鼠标仍是自愿的”,因此成因无法解释:到底是由于在线使用的活动使人上瘾,还是因为不幸的婚姻、悲惨而不满足的工作、人际关系的失败,才使人过度上网?网络上瘾的标准也没有定论,连名称也五花八门:网络上瘾失调(IAD),病态计算机使用(Pathological Computer Use),网络迷狂(Internetomania),网络吸血鬼(Internet vampires)……
上海心理卫生学会理事王裕如介绍,2000年左右,就有受网络上瘾困扰的家长来寻求心理帮助。她曾家访过一个大一男生,在房间里封闭式上网,吃喝都由父母喂食。王裕如以心理沟通的方式给出建议:男生在大学里可以找找女朋友,或多参加体育活动来打发时间;家长则减轻对孩子的压力等。经过长时间督导,年轻人在大学里多读了一年,后考上研究生,恢复“正常”。王裕如说,受网瘾困扰的求助者都是个例,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治疗方法。网瘾与网迷的区别在于网络是否波及到现实生活,对网络内容本身感兴趣并不能叫做网络上瘾。
2005年网上有一组数据:我国8400万网民中,11~25岁人群的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人数高达244万,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有5%到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依赖倾向,其中青年人存在网络依赖倾向的约占7%。中国使用者平均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为8.98小时,假期高达21.34小时。网瘾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研究与治疗却多以心理学为基础,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的陶宏开教授主张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四川大学的格桑泽仁则有一套自创的藏式“催眠”疗法。
2003年,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陶然在原先的物质上瘾治疗团队基础上,创办了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并根据临床提出了一套成因、标准与治疗方法。陶然认为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都有关系。网络成瘾与物质成瘾的奖赏机制基本相似:使用网络时间过长,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轻松愉悦感,而下网后会沮丧,出现焦虑及对上网的渴望。长时间刺激,快乐会积累在大脑中,善于记忆的“海马区”将事件的时间、地点记录下来,善于辨别的“杏仁核”评价这一事件是快乐还是痛苦,并组织大脑皮层对这些信息梳理后进行判断。对网络的迷恋就是这样一种判断,当记忆中的网络快感跟不上现实的上网条件时,人就会表现出强迫性的上网欲望。而与物质上瘾相同的是,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呈现短期兴奋。心理与社会原因则包括:在网络中寻求自我实现和归属感,满足好奇心,弥补人际交往的不足,家庭教育与网络过分泛滥等。根据这种成因判断,陶然总结出以下判断网络成瘾的标准:
1.上网已经占据了你的身心。
2.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
3.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4.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
5.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恼不安。
6.隐瞒迷恋互联网的程度。
7.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
8.上网后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却仍然忍不住还要上网。
9.导致睡眠节律紊乱等躯体症状。
以上有4项符合,同时每天上网时间大于4小时,一周上网时间超过5天,并持续一年以上,伴有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和心理障碍的,则可能患有“网络上瘾症”。但即便符合标准,但并未影响正常生活的,只能称为网迷。基于以上标准,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已经收治了2000多名患者,90%是13~17岁的青少年,男女比例9∶1,30%有吸烟等其他上瘾史,35%伴有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在治疗中心的青少年基地,患者按照“五位一体法”进行封闭军事化治疗:借鉴物质成瘾的方法用药平衡神经内分泌;军训;心理疏导;家庭辅助治疗;世界观再教育。陶然说,来治疗的青少年90%是非自愿,基地也经常出现砸烂玻璃、自杀未果的情况。
美国学者华莱士(Patricia Wallace)在《互联网心理学》中提到了网络上瘾者的另外两个特点:受内部控制轨迹的人更容易迷恋网络。人对待控制和影响生活的外部力量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他们完全受环境的支配,如果好事来临的话,就是运气,这是受外部控制轨迹的人。反之,受内部控制轨迹的人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这类人在网络中能获得更多的控制感,更容易被网络吞噬大量时间。另一特点是,网络成瘾的人中大部分网龄都在1年左右,而不成瘾的网络使用者多是网上老手,所谓“网络新兵疾病”。网络新兵不过是一时之快,很快就会激情消退,恢复正常。这样看来,网络本身并无过错,网瘾也无需过分紧张。■
五种网瘾泛滥处
Wiki瘾君子
Web 2.0比老一代互联网更具致瘾因子。据调查,MySpace,Wikipedia,LiveJournal,Xanga,Xuqa和Facebook,这些涉及到用户生产内容的网站都具有极强的黏着度,使人欲罢不能,用户停留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5小时。尤其是MySpace,网上到处充斥着“你是否对MySpace上瘾”的测试问卷,并附各种应对方法,比如“把你的主页从MySpace改成Google”。一个“Wiki瘾君子”则这样形容自己:“在维基上待久了,你会发现这里变成了自己所有信息的来源,每天花无数的时间读那些随机无用的文章,我大概是疯了。”
eBay:新时代的购物躁狂症
连《eBay圣经》的作者吉姆·格里菲斯也认为,eBay很容易让人上瘾,因为它同时具有赌博的刺激感,游戏的兴奋度,收藏的成就感,赚钱的欲望,以及人类共同的争强好胜的心态。不过eBay和赌博不同,赌博意味着风险,很可能身家性命都搭上,但eBay的控制权却在用户的手中。有人说,“eBay是买垃圾的好地方,也是卖垃圾的好地方”,偏偏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垃圾”需要交易。
上班族的新闻大麻
上班组最爱上什么网站?很多人会猜色情与赌博网站,但调查结果显示,购物及新闻网站更受上班族青睐。
23%的受访员工认为新闻是最容易令人看上瘾的网络内容,18%说色情网站最让他们流连忘返,8%选择赌博网站,6%选择在线拍卖网站。购物网站则以24%得到最多人的青睐。约67%受访员工说他们可以在上班时间上网阅读新闻。被允许上购物以及拍卖网站的员工占37%,仅2%的人说他们可以上赌博与色情网站。
网络赌博:最容易上瘾的赌博形式
有专家提出,网络赌博是所有赌博形式中最容易上瘾的,因为它速战速决、远离现实、能以最快的速度消磨掉时间。现在网上有2500个网络赌博网站,提供各种赌博服务的线上版,从扑克牌、轮盘赌、老虎机到赛马、赛车、博彩,应有尽有。美国游戏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网络赌博在2009年会达到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最让人上瘾的游戏《魔兽世界》
《魔兽世界》是目前网上公认的最容易让人上瘾的游戏,去年Spike TV公布第三届Spike TV Game Awards的评选结果时,《魔兽世界》获得四项大奖,其中就包括“最有黏着度游戏”。还有一款游戏《Everquest》在美国也是出了名的网络毒品,雅虎有两个俱乐部聚集数千名“Everquest寡妇”,整日攻击这款游戏抢走了她们老公,毁了她们家庭和生活。■ 标准互联网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