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设计的破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晓帆)
( 没有腿的椅子,用金属架固定在墙上坐 )
逛家居店、家居展览的时候,很难想象会看到这样的产品:被烧坏、拆坏,乱七八糟的桌椅、灯具、壁纸。在纽约的Moss商店,设计师隆·阿罗德(Ron Arad)位于伦敦市中心考文园的工作室“一次性”,就能买到这种被有意破坏的家居用品,而且是新鲜出炉的。
把火烧、拆卸等破坏性行为当作工具的设计师们,好端端的家居用品要被榔头、焊枪弄得支离破碎才能算完工,他们认为“9·11”后,闪闪发光、锃明透亮时代过去了,美丽和纯净蕴藏在破碎中。追求残缺美在家居业原本只是少数设计师的概念性试验,现在逐渐开始商业化。
对废墟、残骸的欣赏,对破坏风潮的追逐,似乎只和现代派艺术家表达政治观点有关系。家居设计和艺术并不能清楚地划分出界限,自然受到艺术圈里“破坏”的影响。1978年,建筑师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在美国加州桑塔莫尼卡造了栋房子,故意制造出没有完工的样子,可以看作是一个家居设计的破坏试验。20世纪80年代,整整一代英国设计师才开始对家居产品的美丽和功能发起真正挑战。他们看到了后工业时代中“诗一样”的风格,决定用废物做零件来修饰这一风格。隆·阿罗德的工作室就是这样一块实验田。阿罗德捡来罗孚汽车的皮座椅做了把椅子,名为“罗孚椅子”,很快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设计,被时装大师让-保罗·戈蒂埃抢先收藏。
伦敦著名家具店Viaduct的老板说,用碎玻璃、绳子造椅子等破坏性设计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风潮的一部分,但从阿罗德开始,它不仅是概念而且具有了实用性的特质。不过,就算阿罗德也并没有真正拥抱商业化。他在1983年推出的水泥立体声音响,高保真的元件插在凝固的水泥固件中,体现的仍然是朋克精神,不甚实用,因此限量生产了10套,要找到它去拍卖行比商店更容易。
划时代的产品出现在1994年。德国著名灯具设计师英格·毛里尔(Ingo Maurer)推出了一盏白色瓷片做的吊灯,外观看上去就像一个个打碎的盘子,才真正让破坏设计成为消费品。毛里尔称这个灯体现了自由的欢愉,名字也叫“去他的”。
(
烧焦的衣橱和桌子由马丁·巴斯设计,售价不菲,都在2000欧元以上 )
“9·11”后,20世纪90年代光鲜的现代主义在世贸大楼倒塌后的灰尘、残块中显得很不适宜,破坏性的力量又一次影响到家居设计。2004年,瑞典设计公司“前线”推出被老鼠啃坏的墙纸,的确比较极端,但毕竟是商业产品。这个设计曾在伦敦家居展览“美女和野兽”上展出。古斯塔夫·诺丁斯科德(Gustaf Nordenskiod)设计了一盏黏土灯,灯管弯曲成夸张的形状,就比较容易被接受。
伦敦设计博物馆的主任爱丽丝·罗斯松说,家居和建筑设计中的破坏主义是为了呈现出自然状态。比如,毕业于荷兰著名的埃因霍温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的设计师马丁·巴斯(Maarten Baas),每一件产品都要用火烧燎熏。他说,在用火加工的时候,他像导演一样控制火势,但永远不知道产品最终会烧成什么样,更突出了浑然天成的结果。巴斯的产品均限量生产,供不应求。
( Moooi的“救世军”系列瓷器 )
系统地将“破坏设计”转为商业体系的是荷兰家居用品制造商Moooi公司。他们有一个“救世军”产品系列,很受欢迎。设计师从救世军商店买来不配套的瓷碗、盘子、茶杯碟等二手货,把它们重新拼配在一起做成新产品。买回家做台灯、装饰物,或别的什么,随便你。就像纽约Moss商店的主人莫里·莫斯说的,废弃的杂物可以被编辑、设计成家居产品,这些东西从扔掉后并没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但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变了,它们就变成可以使用的东西。
家居生活中,消费者逐渐开始要求个性,但又希望个性得不要太过火。毛里尔的灯、“救世军”系列瓷器受到认可,是因为它们旧和破的风格只是“有点点”而已。意大利公司Zeus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公司设计总监认为,破坏主义体现在消费层面上,必须要保留一定的保守碎片。他们的“讽刺”(Irony)系列家具就比较中庸,采用回收钢材,经过酸处理后做成家具,色调为黑色,很畅销。
( Moooi的“救世军”系列瓷器 )
今天的年轻设计师们很现实。2004年,杰伍德应用艺术奖提名者杰姆·帕特里奇(Jim Partridge)用烧焦的黑木头做了个烧烤架,旨在批评布什的环境政策,但他也强调,就把它当烧烤架用吧。巴西的卡帕纳(Campana)兄弟从圣保罗的DIY街道文化和巴西民间工艺品中汲取灵感,设计的作品色彩丰富、生动,富有表现力,代表作是一扇烧焦木炭制作的屏风。他们强调他们的设计不是艺术品,而是商业产品。巴斯的作品常被人用来和一些大师的作品做比较,但巴斯认为他的设计功能性很强,而非博物馆的藏品。之所以故意破坏家居用品,是因为它们没有那么神圣。再豪华的家,时间长了总会出现划痕、污点、凹印、瑕疵,人人都要接受这一点。■
以光的名义
枝形吊灯似乎是大宅子才会配置的东西,和摩登不沾边。在流行颓废风格的家居中,它倒是能增添一抹优雅的光线,毕竟枝形吊灯是最经典的灯具。
首先枝形吊灯在外观上有了变化。英国Cotterell Light Centre公司最新的设计柳叶水晶吊灯,中心是镍做的圆球,上面伸出去很多弯弯曲曲好像柳枝、镀了铬的支架,垂下一串串埃及水晶链。柳叶里藏了6个卤素灯泡。这是目前伦敦正在举办的“杰出设计展”上最轰动的设计。“以前人们还很在意材料、风格之间的搭配,现在胆子大多了。”该公司的总裁说。Graham & Green公司借用丹麦设计大师弗纳·潘顿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设计,推出一款贝壳型吊灯,小型号的直径53厘米,只需用60瓦的灯泡。
( 弗兰克·盖瑞“未完工”的房子 )
黑色让传统的水晶吊灯陡然时髦起来。“法国卧室家居用品公司”用法国著名滑稽演员的名字,推出Dita Von Teese黑色水晶灯,赋予巴洛克风格新潮感,带来视觉上的震惊。这盏灯上的每一个水滴、灯臂用刻花水晶做成,能完美地折射光线。今年英国版的《老大哥》房子里就有这盏灯。
吊灯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用了非常规材料。意大利灯具设计大师季诺·萨法蒂(Gino Sarfatti)在1985年设计了一盏吊灯,镀铬金属支架上伸出黑色弯曲的电线,装有30个灯泡,开了吊灯现代风格的先河,就是今天看来仍很抢眼。有“光之诗人”美誉的德国设计师英格·毛里尔(Ingo Maurer)的吊灯“禅语”用的是一张张日本纸,杂乱地悬浮在半空;“鸟群”是12个低压灯泡,每个灯泡安装了一对鹅羽毛做的翅膀,很有戏剧效果。铝也成为常用的材料。Mike Stoane公司的铝质灯杆吊灯很有代表性。这个品牌的吊灯颇具现代感,更多地被酒吧、酒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