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祝英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十七)

电视连续剧里的祝英台发丝飘垂,穿着别的女人当衬裙的红色纱料袍,一笑就捂着脸,怎么看怎么是个蠢丫头。

遥想60年前,祝英台还在越剧舞台上的时候,由英气勃勃的袁雪芬扮演,袁老师本就是朴素女子,即使大红大紫,有人往舞台上扔金刚钻的时候,她在台下也只穿白衬衣和蓝裙子,朴素得像是参加运动会;而且反对不顾角色身份乱穿衣的风气。当时越剧女伶有得是阔人捧,一台戏下来,至少要换几十件精心绣出来的裙子,出场时绣的是花苞,中场是盛开的花朵,散场则是谢了几瓣的残景,比起现在的女明星去参加派对精致多了,现在是不能中途换装的。

有袁雪芬坐镇,舞台上的祝英台自然很是像样,首先是没有一场换几套的奢侈习气了,该怎么穿就怎么穿,祝英台扮成算命先生欺骗父亲的时候,标准的蓝布大褂,朴素得很。出门上学了,也就是基本男装打扮,我们习惯的明朝的两头翘的帽子,加上很帅的动作,活该梁山伯上当受骗——就算她在十八相送的途中百般挑逗,梁也不上钩,谁让她那么像男的呢?而观众更是发狂,女扮男装在中国是有传统的,何况扮得那么帅。

后来的李翰祥拍黄梅调“梁祝”,也在这性别迷宫里得胜而还,其实也简单,就是明明白白把一个女的装束成男的,这样反而有反差,容易让人眼前一亮,觉得这祝妹妹男女皆有可能啊,和现在人看见李宇春差不多开心。加上中国观众一向是喜欢看男女互相扮的,这样的戏目为数众多——李翰祥精通京剧,不仅仅戏里面祝英台女扮男装,戏外面的梁山伯找了女人来演,也是女扮男装。结果弄得演梁山伯的女明星凌波在那阵红的时候只能穿男人的衣服。

要说先锋,大概这也就是不知不觉中的先锋了——中性风潮并非现在才兴起的,中国戏里面多着呢。再往后,徐克重拍《梁祝》,祝英台是有点男人气质的杨采妮演的,造型成一个俊秀小男生,引得同学里面的小男生想和她“断背”。

而且杨采妮始终男人造型,梁山伯和她十八相送的时候都误会她是男的,一点都不给暗示——结果越那样,梁山伯的思想斗争越激烈:“爱上一个男同学,怎么办啊?”戏剧冲突只靠造型就出来了,多简单。

有这么多美好的先例,不知后来者为什么不肯好好学,现在的电视剧导演全在自我幻想中制造祝小姐的造型,男装祝英台出场,一定要表露女儿身份,而且直接用符号来表演。祝小姐嗓子娇嫩,男装的袍子上鲜花朵朵开,或者穿与众男生不同的红纱外套,看造型就可以想象她的尖声抗议:女的就不能上学了吗?

说到底,还是土,连中性风潮都不知怎么回事。其实穿的不男不女不是中性,忽男忽女才是中性。再说了,女的演女的有什么稀奇?女的演男的才能考验演技。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多数人悟不出来?可能还真是被福柯所说的性别的现代化观念所毒害——女的就要像女的,即使是以男人身份出现的时候——结果中性祝英台有了性别,忽然就没了戏。■ 中性祝英台

上一篇: 我和农夫的故事
下一篇: 唯人与瓜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