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人与瓜难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老末)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唯人与瓜难知。”所以,古来就有识人术,看看这人有没有反骨、藏没藏坏心眼。至于挑瓜术,虽然未进入正式文本状态,但同样是一门流传于民间的学问。小时候,我们家的挑瓜大任,都是由我爸完成的。他从一大堆西瓜中挑一个出来,用手轻轻拍拍,再听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不是熟了。而其他人选西瓜,往往会让瓜贩用刀挖一个小三角——这在我爸看来,纯属一点技术含量没有的表现。
小学时还学过一篇课文,说是保卫小岛的解放军战士,在岛上千辛万苦地种西瓜,正待收获的节骨眼上台风袭来,最后只收获了一只。结果每人只分到了一小片西瓜,但战士心里却像吃了蜜一样的甜。这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课文,进一步强化了西瓜在孩子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顺便说一句,在那个万恶的应试教育时代,我们也还是选了一些有趣的好课文的。比如,上《梁生宝买稻种》,记不住“喜”,但一定会记住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上《我的叔叔于勒》,记不住“悲”,但一定会记住那些鲜美的牡蛎。当然,之所以常常学“岔”了,还不是那时伙食不好的缘故。
回想起来,小时候吃瓜的确是一桩盛事,说得夸张点,简直充满了“仪式感”。捧着瓜回家,去蒂,洗净,那时候没有冰箱,就把西瓜放在打来的井水里浸泡,吃一口真是透心凉。西瓜天生的“团圆感”,要一大家子围着大圆桌一起吃才香甜——而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这种仪式感和团圆感都慢慢消散了。
现在的瓜不好吃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是用各种化肥和激素催熟的,令人担心的往往不是不熟,而是熟过头了,吃起来如嚼烂泥沙。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也是这样。一天我刚从超市拎回来几根光溜溜的胖大黄瓜,就遭到老婆的训斥。据她说,黄瓜一定要买小小的,尾部长蒂、身上长刺的才好。可没过多久,她也犯了相似的错误,让卖瓜的小贩送上来几个大西瓜,同样的胖大身子,同样的不好吃。可见,人之患,在于“好大喜重”也。更可怕的是,有时候将西红柿、黄瓜什么的买回去,而撒在上面的激素的劲儿还没有过,于是像变形金刚似的继续生长,第二天长出的怪模怪样,足以吓你一跳。
以前把“睡到自然醒”作为一种境界,现在得添上“吃到自然熟”这一条。■ 唯人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