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戏与做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做戏与做人0

有一次我采访汪涵,他说:“娱乐圈就是个江湖。”在我们的概念里,江湖老大是通过比武确立的。其实不然,仔细研究武侠小说,武林盟主功夫不用最高,人气必定最旺。要么是少林、武当掌门,门派重于个人;或是交游广阔、乐善好施,像“甘霖惠七省”汤沛大侠。像宋江就谈不上有什么功夫,就是靠着人望PK掉各路好汉。

回到娱乐圈,韩国演员张瑞希被剧组指责没有职业操守,为了回国走穴,推说中国的医疗条件差,旷工几十天。如果剧组所说属实,中国的影视公司应该集体封杀张瑞希,虽然剧组犯贱在前(非要请境外演员),但她这样做严重伤害了中国电视迷的自尊。只是现在炒作风太盛,除非这戏今年不播,否则还要辨别一下是不是影视公司自己创作的稿件。有一个商战戏,为了炒作就宣传主演江珊和高曙光夫妇离婚的事,他们此前早就离了,难道离婚也是隔夜菜,捂到必要时再拿来回锅吗?想必演员也觉得憋屈吧。

一般上了法庭的事就不仅仅是炒作了,除非早早的庭外和解,毕竟这要付出一定代价。李保田状告某剧组,要求对方赔他100多万元;剧组又曝料说,李保田是个戏霸,诱使他们签不平等合同,然后请君入瓮。这时群众才发现,原来李老师一集戏片酬有10万元之多,很多人据此断定李保田果然不像戏中的刘罗锅那样两袖清风。

历史上的刘罗锅本来就不是一身正气,奈何愚夫愚妇要去相信电视剧。就像很多中老年艺人被称作艺术家,年纪大德性可不一定跟着长大;脾气耿介也不代表道德标准就比常人高。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要请那些韩国的、港台地区的演员来演戏,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故乡后对发工资的老板没有感恩,只有优越感和不屑。一方面因为许多影视公司的老板初入这行业,以为境外演员肯定有号召力。电视剧不比电影,演员对收视率的影响微不足道;况且在中国,导演有票房,电影演员也没有,哪怕是葛优、周润发。

第二个原因很重要,就是在电视剧生产的大规模及混乱状况下,内地演员工资被抬高到离谱的程度,港台明星的叫价只有内地大腕的一半,他们便宜又好用。耗资最大的是古装戏,一集大型古装武侠剧成本在30万元左右,30集的戏就将近1000万元。演员是按集拿钱,出现在哪集就拿这集的钱。以《射雕英雄传》为例,李亚鹏、周杰、周迅片酬各在每集7万~8万元之间,蒋勤勤6万元,他们4人同时出现的一集戏需要多少钱呢?分到其他剧组成员那里又有多少?所以张纪中现在的戏片酬低过大腕们的心理承受力,很多人因此辞演。

年轻演员是中高收入阶层,最高的是那种所谓“老戏骨”,类似于一派掌门的中年男演员。那些人擅长演皇帝、清官,他们每集8万~12万元。他们不仅在戏中是主角,现实中也是。配角、化妆师、灯光、美工等等,都要由他们来安插,投资方出于对名演员的敬畏和迫切捞回本的心态,只好唯马首是瞻。最后大腕的片酬把制作费挤到最低额度,片子粗粝,唯有一张张熟悉的老脸在荧光屏上晃动。

如果制片方肯用心思想想,这些年成功的作品都是因为有名演员参演的缘故吗?没错,很多是有名演员的。但那些名演员演过的血本无归的作品更多,一叶障目,大家看不到失败的大多数。所有成功作品,无一例外,有个好剧本,或者是好导演和好编剧合作的产物。可是一集剧本的价钱只有名演员片酬的1/10,而且还经常拖欠不给。有一次,制片人和导演开过一个会,倡议提高剧本价格,降低演员收入,后来不了了之。解决这事并不难,把那些戏德差的大腕列个单子,在业内“封杀”,不要高估观众的痴心,不消一年,很快会忘记他们。所谓演员耍大牌,毛病还是惯出来的。■ 做人演员做戏